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袁邦杰专利>正文

一种折叠架及折叠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241624 阅读:2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09 23:53
本技术提出一种折叠架,第一上连杆(1.4)、第一下连杆(1.5)和第二上连杆(1.6)、第二下连杆(1.7)这两组连杆分别平行且相等,在展开状态下,两组连杆呈上下双八字形设置;所述第一上连杆(1.4)和第二上连杆(1.6)的内端之间和/或第一下连杆(1.5)和第二下连杆(1.7)的内端之间设有同步反向传动结构,第一平行四边形(1.8、1.9、1.10、1.11)和第二平行四边形(1.12、1.13、1.14、1.15)或其中任意一个在被施加折叠/展开运动力时,经传动结构传动以使第一平行四边形(1.8、1.9、1.10、1.11)和第二平行四边形(1.12、1.13、1.14、1.15)同步折叠/展开运动;该折叠架有利于折叠/展开顺畅,用户操作方便;还提供一种折叠车,包括所述的折叠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折叠车,具体讲是一种折叠架及折叠车


技术介绍

1、随着户外休闲活动的兴起,对户外用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其中一种户外用品为折叠车,该折叠车本质上是一种可折叠收纳的载物车,主要功能是载物,但是收纳时,又能够折叠缩小体积以方便收纳。所述的折叠车在展开后通常的形状为长方体,折叠车包括前侧面、后侧面、左侧面、右侧面以及底侧面,所述的前侧面、后侧面、左侧面和右侧面围成折叠车的周向的四个面,四个面加上底面则构成长方体载物空间,可设置折叠架来实现折叠功能。

2、例如图1、2、3所示的一种折叠车,其授权公告号为cn215475216u,图1、2、3中的附图标记为:1底架、11中间连接座、12四根底杆、2前架、20支撑杆、201上杆、202下杆、21连接杆、22上连接块、23下连接块、3后架、4左右侧架、41工字型支架、42第一斜杆、43第二斜杆、44第三斜杆、5手拉杆、6车轮。其中,底架为可围绕中间连接座11收拢/展开的放射形折叠架,由于为四根底杆12以对应长方形的四个角,所以该放射形折叠架也可以视为x放射形折叠架,前架2、后架3为基于x形折叠原理制作的折叠架,前架2、后架3可沿左右方向折叠/展开,左右侧架4为桥梁形折叠架,具体包括两个相邻的可沿前后方向折叠/展开的四边形,位于前架2一侧的四边形可视为前侧四边形,位于后架3一侧的四边形可视为后侧四边形,这两个四边形的一端铰接在各自对应的支撑杆20上,这两个四边形的另一端(即相邻端)铰接在工字型支架41上,虽然通过工字型支架41将这两个四边形的另一端(即相邻端)铰接联系在一起,但是前侧四边形在折叠/展开时无法使后侧四边形同步联动运动,同样的,后侧四边形在折叠/展开时也无法使前侧四边形同步联动运动。

3、上述设计虽然也能够使用,但是会因前侧四边形、后侧四边形和工字形支架41间距和跨度较大原因,导致在折叠/展开时前侧四边形、后侧四边形不能同步平动而出现卡死或运动不顺畅现象,给用户带来体验感不好、使用不顺手的问题,同时也增加了包装体积和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折叠架,有利于折叠/展开顺畅,用户操作方便;还提供一种折叠车,包括所述的折叠架。

2、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出一种折叠架,包括第一边支杆和第二边支杆,还包括中支座、位于中支座两侧对称设置的可折叠/展开的第一平行四边形和第二平行四边形,所述第一平行四边形左侧和第二平行四边形右侧分别对称设有第一上卡座、第一下卡座和第二上卡座、第二下卡座,所述第一平行四边形和第二平行四边形的四个外顶点分别对应铰接于第一上卡座、第一下卡座和第二上卡座、第二下卡座,形成第一上边铰接轴、第一下边铰接轴和第二上边铰接轴、第二下边铰接轴,所述第一平行四边形和第二平行四边形的四个内顶点分别对称铰接于中支座,形成第一上中铰接轴、第一下中铰接轴和第二上中铰接轴、第二下中铰接轴,第一上边铰接轴与第一上中铰接轴之间为第一上连杆,第一下边铰接轴与第一下中铰接轴之间为第一下连杆,第二上边铰接轴与第二上中铰接轴之间为第二上连杆,第二下边铰接轴与第二下中铰接轴之间为第二下连杆,第一上连杆、第一下连杆和第二上连杆、第二下连杆这两组连杆分别平行且相等,在展开状态下,两组连杆内侧高于外侧呈上下双八字形或呈内侧低于外侧的倒双八字形设置;所述第一上连杆和第二上连杆的内端之间和/或第一下连杆和第二下连杆的内端之间设有同步反向传动结构,该传动结构设于中支座,所述第一平行四边形和第二平行四边形或其中任意一个在被施加折叠/展开运动力时,经传动结构传动以使第一平行四边形和第二平行四边形同步折叠/展开运动。

3、作为改进,所述同步反向传动结构采用多连杆传动结构或单连杆传动结构或齿轮传动结构。

4、作为改进,所述同步反向传动结构还包括展开限位部,所述展开限位部设置于中支座。

5、作为改进,所述多连杆结构包括第一连杆、第二连杆、导槽和中销轴,所述导槽竖向设置于中支座的中心轴线上,所述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呈v形或倒v形设置,所述第一连杆、第二连杆的同侧一端分别与第一平行四边形和第二平行四边形内侧的任一水平相对的两个内端铰接,所述第一连杆、第二连杆的另一同侧一端通过中销轴同心铰接于导槽,所述中销轴与导槽为上下滑动配合关系,所述第一平行四边形和第二平行四边形或其中任意一个在被施加折叠/展开运动力时,经与内端铰接的第一连杆、第二连杆和中销轴与导槽的导向运动,以使第一平行四边形和第二平行四边形同步折叠/展开运动。

6、作为改进,所述同步反向传动结构还包括展开限位部,所述展开限位部设置在中支座的导槽的上端和下端中的其中一端;当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呈v形状态时所述展开限位部在导槽的下端,而所述第一连杆、第二连杆同侧一端铰接于第一上中铰接轴、第二上中铰接轴或第一下中铰接轴、第二下中铰接轴,所述第一连杆、第二连杆另一同侧一端连接的中销轴在折叠架展开过程中滑至导槽的下端被抵挡,从而实现展开限位;当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呈倒v形状态时所述展开限位部在导槽的上端,而所述第一连杆、第二连杆同侧一端铰接于第一上中铰接轴、第二上中铰接轴或第一下中铰接轴、第二下中铰接轴,所述第一连杆、第二连杆另一同侧一端连接的的中销轴在折叠架展开过程中滑至导槽的上端时被抵挡,从而实现展开限位。

7、作为改进,所述单连杆传动结构采用一根传动连杆,所述传动连杆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平行四边形和第二平行四边形的内侧的任一水平相对的两个内端铰接,所述传动连杆的两端分别围绕第一上中铰接轴、第二上中铰接轴或第一下中铰接轴、第二下中铰接轴反向转动,所述第一平行四边形和第二平行四边形或其中任意一个在被施加折叠/展开运动力时,经内端的传动连杆传动,以使第一平行四边形和第二平行四边形同步折叠/展开运动。

8、作为改进,所述同步反向传动结构还包括展开限位部,所述展开限位部设置在中支座的传动连杆的下侧,所述传动连杆两端在折叠架展开过程中围绕第一上中铰接轴、第二上中铰接轴或第一下中铰轴、第二下中铰轴反向转动至与展开限位部相对一侧面时被抵挡,从而实现展开限位。

9、作为改进,所述传动结构采用齿轮传动结构,所述齿轮传动结构采用一组齿轮,一组齿轮分别为第一齿轮、第二齿轮,所述第一齿轮、第二齿轮为扇形齿轮,该两只扇形齿轮的外端分别与第一平行四边形和第二平行四边形内侧的任一水平相对的两个内端固定连接,两只扇形齿轮的内端齿部相对啮合,所述第一平行四边形和第二平行四边形或其中任意一个在被施加折叠/展开运动力时,经第一齿轮、第二齿轮相对转动,以使第一平行四边形和第二平行四边形同步折叠/展开运动。

10、作为改进,所述同步反向传动结构还包括展开限位部,所述展开限位部设置在中支座上部或下部的左右侧壁或至少一个侧壁的下端或上端,所述第一齿轮、第二齿轮在折叠架展开过程中围绕第一上中铰接轴、第二上中铰接轴或第一下中铰轴、第二下中铰轴相对反向转动至所述的下端或上端面时被抵挡,从而实现展开限位。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折叠架,包括第一边支杆(1.1)和第二边支杆(1.2),其特征在于,包括中支座(1.3)、位于中支座(1.3)两侧对称设置的可折叠/展开的第一平行四边形(1.8、1.9、1.10、1.11)和第二平行四边形(1.12、1.13、1.14、1.15),所述第一平行四边形(1.8、1.9、1.10、1.11)左侧和第二平行四边形(1.12、1.13、1.14、1.15)右侧分别对称设有第一上卡座(1.8a)、第一下卡座(1.9a)和第二上卡座(1.12a)、第二下卡座(1.13a),所述第一平行四边形(1.8、1.9、1.10、1.11)和第二平行四边形(1.12、1.13、1.14、1.15)的四个外顶点分别对应铰接于第一上卡座(1.8a)、第一下卡座(1.9a)和第二上卡座(1.12a)、第二下卡座(1.13a),形成第一上边铰接轴(1.8)、第一下边铰接轴(1.9)和第二上边铰接轴(1.12)、第二下边铰接轴(1.13),所述第一平行四边形(1.8、1.9、1.10、1.11)和第二平行四边形(1.12、1.13、1.14、1.15)的四个内顶点分别对称铰接于中支座(1.3),形成第一上中铰接轴(1.11)、第一下中铰接轴(1.10)和第二上中铰接轴(1.15)、第二下中铰接轴(1.14),第一上边铰接轴(1.8)与第一上中铰接轴(1.11)之间为第一上连杆(1.4),第一下边铰接轴(1.9)与第一下中铰接轴(1.10)之间为第一下连杆(1.5),第二上边铰接轴(1.12)与第二上中铰接轴(1.15)之间为第二上连杆(1.6),第二下边铰接轴(1.13)与第二下中铰接轴(1.14)之间为第二下连杆(1.7),第一上连杆(1.4)、第一下连杆(1.5)和第二上连杆(1.6)、第二下连杆(1.7)这两组连杆分别平行且相等,在展开状态下,两组连杆内侧高于外侧呈上下双八字形或呈内侧低于外侧的倒双八字形设置;所述第一上连杆(1.4)和第二上连杆(1.6)的内端之间和/或第一下连杆(1.5)和第二下连杆(1.7)的内端之间设有同步反向传动结构,该传动结构设于中支座(1.3),所述第一平行四边形(1.8、1.9、1.10、1.11)和第二平行四边形(1.12、1.13、1.14、1.15)或其中任意一个在被施加折叠/展开运动力时,经传动结构传动以使第一平行四边形(1.8、1.9、1.10、1.11)和第二平行四边形(1.12、1.13、1.14、1.15)同步折叠/展开运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同步反向传动结构采用多连杆传动结构或单连杆传动结构或齿轮传动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折叠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同步反向传动结构还包括展开限位部(1.27),所述展开限位部(1.27)设置于中支座(1.3)。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折叠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多连杆传动结构包括第一连杆(1.16)、第二连杆(1.17)、导槽(1.18)和中销轴(1.23),所述导槽(1.18)竖向设置于中支座(1.3)的中心轴线上,所述第一连杆(1.16)和第二连杆(1.17)呈V形或倒V形设置,所述第一连杆(1.16)、第二连杆(1.17)的同侧一端分别与第一平行四边形(1.8、1.9、1.10、1.11)和第二平行四边形(1.12、1.13、1.14、1.15)内侧的任一水平相对的两个内端铰接,所述第一连杆(1.16)、第二连杆(1.17)的另一同侧一端通过中销轴(1.23)同心铰接于导槽(1.18),所述中销轴(1.23)与导槽(1.18)为上下滑动配合关系,所述第一平行四边形(1.8、1.9、1.10、1.11)和第二平行四边形(1.12、1.13、1.14、1.15)或其中任意一个在被施加折叠/展开运动力时,经与内端铰接的第一连杆(1.16)、第二连杆(1.17)和中销轴(1.23)与导槽(1.18)的导向运动,以使第一平行四边形(1.8、1.9、1.10、1.11)和第二平行四边形(1.12、1.13、1.14、1.15)同步折叠/展开运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折叠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同步反向传动结构还包括展开限位部(1.27),所述展开限位部(1.27)设置在中支座(1.3)的导槽(1.18)的上端和下端中的其中一端;当第一连杆(1.16)和第二连杆(1.17)呈V形状态时所述展开限位部(1.27)在导槽(1.18)的下端,而所述第一连杆(1.16)、第二连杆(1.17)同侧一端铰接于第一上中铰接轴(1.11)、第二上中铰接轴(1.15)或第一下中铰接轴(1.10)、第二下中铰接轴(1.14),所述第一连杆(1.16)、第二连杆(1.17)另一同侧...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折叠架,包括第一边支杆(1.1)和第二边支杆(1.2),其特征在于,包括中支座(1.3)、位于中支座(1.3)两侧对称设置的可折叠/展开的第一平行四边形(1.8、1.9、1.10、1.11)和第二平行四边形(1.12、1.13、1.14、1.15),所述第一平行四边形(1.8、1.9、1.10、1.11)左侧和第二平行四边形(1.12、1.13、1.14、1.15)右侧分别对称设有第一上卡座(1.8a)、第一下卡座(1.9a)和第二上卡座(1.12a)、第二下卡座(1.13a),所述第一平行四边形(1.8、1.9、1.10、1.11)和第二平行四边形(1.12、1.13、1.14、1.15)的四个外顶点分别对应铰接于第一上卡座(1.8a)、第一下卡座(1.9a)和第二上卡座(1.12a)、第二下卡座(1.13a),形成第一上边铰接轴(1.8)、第一下边铰接轴(1.9)和第二上边铰接轴(1.12)、第二下边铰接轴(1.13),所述第一平行四边形(1.8、1.9、1.10、1.11)和第二平行四边形(1.12、1.13、1.14、1.15)的四个内顶点分别对称铰接于中支座(1.3),形成第一上中铰接轴(1.11)、第一下中铰接轴(1.10)和第二上中铰接轴(1.15)、第二下中铰接轴(1.14),第一上边铰接轴(1.8)与第一上中铰接轴(1.11)之间为第一上连杆(1.4),第一下边铰接轴(1.9)与第一下中铰接轴(1.10)之间为第一下连杆(1.5),第二上边铰接轴(1.12)与第二上中铰接轴(1.15)之间为第二上连杆(1.6),第二下边铰接轴(1.13)与第二下中铰接轴(1.14)之间为第二下连杆(1.7),第一上连杆(1.4)、第一下连杆(1.5)和第二上连杆(1.6)、第二下连杆(1.7)这两组连杆分别平行且相等,在展开状态下,两组连杆内侧高于外侧呈上下双八字形或呈内侧低于外侧的倒双八字形设置;所述第一上连杆(1.4)和第二上连杆(1.6)的内端之间和/或第一下连杆(1.5)和第二下连杆(1.7)的内端之间设有同步反向传动结构,该传动结构设于中支座(1.3),所述第一平行四边形(1.8、1.9、1.10、1.11)和第二平行四边形(1.12、1.13、1.14、1.15)或其中任意一个在被施加折叠/展开运动力时,经传动结构传动以使第一平行四边形(1.8、1.9、1.10、1.11)和第二平行四边形(1.12、1.13、1.14、1.15)同步折叠/展开运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同步反向传动结构采用多连杆传动结构或单连杆传动结构或齿轮传动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折叠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同步反向传动结构还包括展开限位部(1.27),所述展开限位部(1.27)设置于中支座(1.3)。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折叠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多连杆传动结构包括第一连杆(1.16)、第二连杆(1.17)、导槽(1.18)和中销轴(1.23),所述导槽(1.18)竖向设置于中支座(1.3)的中心轴线上,所述第一连杆(1.16)和第二连杆(1.17)呈v形或倒v形设置,所述第一连杆(1.16)、第二连杆(1.17)的同侧一端分别与第一平行四边形(1.8、1.9、1.10、1.11)和第二平行四边形(1.12、1.13、1.14、1.15)内侧的任一水平相对的两个内端铰接,所述第一连杆(1.16)、第二连杆(1.17)的另一同侧一端通过中销轴(1.23)同心铰接于导槽(1.18),所述中销轴(1.23)与导槽(1.18)为上下滑动配合关系,所述第一平行四边形(1.8、1.9、1.10、1.11)和第二平行四边形(1.12、1.13、1.14、1.15)或其中任意一个在被施加折叠/展开运动力时,经与内端铰接的第一连杆(1.16)、第二连杆(1.17)和中销轴(1.23)与导槽(1.18)的导向运动,以使第一平行四边形(1.8、1.9、1.10、1.11)和第二平行四边形(1.12、1.13、1.14、1.15)同步折叠/展开运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折叠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同步反向传动结构还包括展开限位部(1.27),所述展开限位部(1.27)设置在中支座(1.3)的导槽(1.18)的上端和下端中的其中一端;当第一连杆(1.16)和第二连杆(1.17)呈v形状态时所述展开限位部(1.27)在导槽(1.18)的下端,而所述第一连杆(1.16)、第二连杆(1.17)同侧一端铰接于第一上中铰接轴(1.11)、第二上中铰接轴(1.15)或第一下中铰接轴(1.10)、第二下中铰接轴(1.14),所述第一连杆(1.16)、第二连杆(1.17)另一同侧一端连接的中销轴(1.23)在折叠架展开过程中滑至导槽(1.18)的下端被抵挡,从而实现展开限位;当第一连杆(1.16)和第二连杆(1.17)呈倒v形状态时所述展开限位部(1.27)在导槽(1.18)的上端,而所述第一连杆(1.16)、第二连杆(1.17)同侧一端铰接于第一上中铰接轴(1.11)、第二上中铰接轴(1.15)或第一下中铰接轴(1.10)、第二下中铰接轴(1.14),所述第一连杆(1.16)、第二连杆(1.17)另一同侧一端连接的中销轴(1.23)在折叠架展开过程中滑至导槽(1.18)的上端时被抵挡,从而实现展开限位。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折叠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单连杆传动结构采用一根传动连杆(1.20),所述传动连杆(1.20)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平行四边形(1.8、1.9、1.10、1.11)和第二平行四边形(1.12、1.13、1.14、1.15)的内侧的任一水平相对的两个内端铰接,所述传动连杆(1.20)的两端分别围绕第一上中铰接轴(1.11)、第二上中铰接轴(1.15)或第一下中铰接轴(1.10)、第二下中铰接轴(1.14)反向转动,所述第一平行四边形(1.8、1.9、1.10、1.11)和第二平行四边形(1.12、1.13、1.14、1.15)或其中任意一个在被施加折叠/展开运动力时,经内端的传动连杆(1.20)传动,以使第一平行四边形(1.8、1.9、1.10、1.11)和第二平行四边形(1.12、1.13、1.14、1.15)同步折叠/展开运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折叠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同步反向传动结构还包括展开限位部(1.27),所述展开限位部(1.27)设置在中支座(1.3)的传动连杆(1.20)的下侧,所述传动连杆(1.20)两端在折叠架展开过程中围绕第一上中铰接轴(1.11)、第二上中铰接轴(1.15)或第一下中铰轴(1.10)、第二下中铰轴(1.14)反向转动至与展开限位部(1.27)相对一侧面时被抵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袁开靖袁邦杰袁义恒
申请(专利权)人:袁邦杰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