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线圈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_技高网

线圈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1137100 阅读:6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4-30 18:0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线圈装置,其能够将漏磁通调节为适当的值而不会导致大型化或复杂化。线圈装置(1)具有卷绕第一导线(10a)而形成的第一线圈(10)和卷绕第二导线(20a)而形成的第二线圈(20)。第一线圈(10)具有配置在第二线圈(20)的内侧的第一部分(11)和沿第一部分(11)的卷绕轴线与第一部分(11)及第二线圈(20)相邻的第二部分(12)。第一部分(11)在径向的层数为一层,第二部分(12)在径向的层数为多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用作漏磁变压器等的线圈装置


技术介绍

1、作为用作漏磁变压器的线圈装置,例如已知有以下的两个类型的线圈装置。作为第一类线圈装置,有在第一线圈层叠了第二线圈的高耦合型线圈装置(专利文献1)。作为第二类线圈装置,有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沿着卷绕轴线(也称为“卷绕轴”)相邻的分割型线圈装置(专利文献2)。

2、第一类线圈装置具有漏磁通小的特征。因此,为了将漏磁通调节为适当的值(增大漏磁通),例如需要使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沿径向分开,或外置其它线圈装置。然而,在此情况下,随着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在径向上的间隔的增大,存在线圈装置大型化的问题。另外,随着线圈装置的外置,存在线圈装置变得复杂的问题。

3、另一方面,第二类线圈装置具有漏磁通大的特征。因此,为了将漏磁通调节为适当的值(减小漏磁通),例如需要增加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各自在径向的层数。然而,在此情况下,随着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各自的径向的层数的增加,存在线圈装置大型化的问题。

4、现有技术文献

5、专利文献

6、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310648号公报

7、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4-236128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1、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2、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将漏磁通调节为适当的值而不会导致大型化或复杂化的线圈装置。

3、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的线圈装置具有:卷绕第一导线而形成的第一线圈;和卷绕第二导线而形成的第二线圈,所述第一线圈具有:配置在所述第二线圈的内侧的第一部分;和沿着所述第一部分的卷绕轴线与所述第一部分及所述第二线圈相邻的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在径向的层数为一层,所述第二部分在径向的层数为多层。

5、在第一专利技术的线圈装置中,第一线圈具有配置在第二线圈的内侧的第一部分(一层的部分)和沿着第一部分的卷绕轴线与第一部分及第二线圈相邻的第二部分(多层的部分)。通过将第二线圈配置在第一线圈的第一部分的外侧,能够以与以往的第一类线圈装置同样的作用获得减小漏磁通的效果。另外,通过使第二线圈沿着第一部分的卷绕轴线与第一线圈的第二部分相邻,能够以与以往的第二类线圈装置同样的作用获得增大漏磁通的效果。这样,第一方面的线圈装置具有有助于漏磁通的减小的部分和有助于漏磁通的增大的部分。而且,通过使这些部分有机结合,能够将漏磁通调节为适当的值而不会发生以往的第一类或第二类线圈装置单独未能避免的线圈装置的大型化或复杂化。

6、特别是在使第一部分的径向的层数为一层的情况下,因为能够减少第一部分的卷绕(绕组)圈数,所以能够防止第一部分的卷绕形状、卷绕位置的偏差。结果是,对于层叠于第一部分的第二线圈,也能够防止卷绕形状、卷绕位置的偏差的发生。由此,能够防止漏磁通的偏差的发生,将漏磁通调节为适当的值。

7、也可以是,所述第一部分具有彼此相连的多个第一匝部,相邻的一个所述第一匝部和另一个所述第一匝部沿着所述卷绕轴线隔开间隔。在此情况下,通过调节一个第一匝部和另一个第一匝部的间隔,能够将漏磁通调节为适当的值。

8、也可以是,所述第二线圈具有彼此相连的多个第二匝部,一个所述第二匝部跨相邻的一个所述第一匝部和另一个所述第一匝部地载置于一个所述第一匝部和另一个所述第一匝部。在此情况下,能够在一个第一匝部和另一个第一匝部之间的凹陷(或间隙)固定第二匝部,能够防止第二匝部的错位。由此,第一匝部和第二匝部的位置关系优化,能够将漏磁通调节为适当的值。

9、也可以是,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的第一层相连。在此情况下,能够防止在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的第一层之间发生第一线圈的卷绕形状、卷绕位置的偏差。

10、也可以是,还具有配置所述第一线圈的绕线架,所述绕线架具有配置所述第一部分的第一区域,在所述第一区域的外周面,沿所述绕线架的轴向配置有在所述绕线架的径向突出的多个凸部。在此情况下,能够在多个凸部固定第一导线,同时在第一区域形成第一部分。因此,能够防止第一部分的卷绕形状、卷绕位置的偏差的发生。另外,在第一部分,能够通过凸部调节相邻的一个第一匝部与另一个第一匝部的间隔,由此,能够将漏磁通调节为适当的值。

11、也可以是,多个所述凸部沿所述绕线架的周向延伸,在一个所述凸部形成有供所述第一导线插通的缺口。在此情况下,例如,当在第一区域形成第一部分时,能够不被凸部阻碍地沿着绕线架的轴向从比凸部靠一侧的区域经由缺口向另一侧的区域卷绕第一导线。

12、也可以是,所述第一部分具有彼此相连的多个第一匝部,在相邻的一个所述凸部与另一个所述凸部之间配置有多个所述第一匝部中的一个。在此情况下,因为在相邻的一个凸部与另一个凸部之间夹着一个第一匝部,所以能够固定各个第一匝部的卷绕位置。由此,能够防止第一部分的卷绕形状、卷绕位置的偏差的发生,漏磁通的调节变得容易。

13、也可以是,所述第一部分具有彼此相连的多个第一匝部,所述第二线圈具有彼此相连的多个第二匝部,一个所述第一匝部沿所述卷绕轴线与一个所述凸部相邻,一个所述第二匝部跨相邻的所述第一匝部和所述凸部地载置在所述第一匝部和所述凸部。在此情况下,能够在第一匝部与凸部之间的凹陷(或间隙)固定第二匝部,能够防止第二匝部的错位。由此,第一匝部和第二匝部的位置关系优化,能够将漏磁通调节为适当的值。

14、也可以是,多个所述凸部的突出长度与所述第一导线的直径相同。在此情况下,在将第一匝部与凸部相邻地配置时,能够减小第一匝部与凸部之间的阶差。因此,当在第一匝部和凸部载置第二匝部时,能够防止第二匝部的错位。

15、也可以是,一个所述凸部具有宽幅部和窄幅部,在所述绕线架的轴向上,所述宽幅部的宽度大于所述窄幅部的宽度。例如,通过以通过宽幅部的旁边的方式沿着绕线架的周向将第一导线卷绕于第一区域,能够在宽幅部的位置调节第一线圈的卷绕形状、卷绕位置(例如,使第一导线靠近绕线架的轴向的一侧)。由此,能够将漏磁通调节为适当的值。

16、也可以是,多个所述凸部具有第一凸部和第二凸部,该第二凸部沿所述绕线架的轴向的宽度与所述第一凸部不同,所述第一凸部和所述第二凸部沿着所述绕线架的轴向配置。在此情况下,能够以第二凸部的位置调节相邻的一个第一匝部和另一个第一匝部的间隔。例如,在第二凸部的宽度大于第一凸部的宽度的情况下,能够以第二凸部的位置增大相邻的一个第一匝部和另一个第一匝部的间隔。由此,能够调节第一线圈的卷绕形状、卷绕位置,能够将漏磁通调节为适当的值。

17、也可以是,所述绕线架具有配置所述第二部分的第二区域,在所述第一区域与所述第二区域之间,在所述绕线架的外周面形成有在所述绕线架的径向突出的分隔凸部,在所述分隔凸部形成有供所述第一导线插通的缺口。在此情况下,例如,能够将第一导线从第一部分经由缺口到第二部分的第一层连续地卷绕于绕线架。

18、也可以是,所述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

11.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

12.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

13.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

14.一种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前田浩周小波刘振生郭雪松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TDK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