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1137010 阅读:3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4-30 18:08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装置,属于电池技术领域。其中,电池单体包括:壳体和凸出结构,壳体限定出容纳腔且包括第一壳壁,凸出结构设于第一壳壁且至少部分凸出至第一壳壁的外表面的远离容纳腔的一侧,凸出结构上形成有注液孔,注液孔的两端分别为孔外端和孔内端,孔外端和孔内端沿着从第一壳壁的外表面到内表面的方向依次设置,孔内端位于第一壳壁的内表面的远离容纳腔的一侧。这种电池单体,通过在第一壳壁上设置凸出结构,将注液孔设置在凸出结构上,使得注液孔的孔内端向外侧超出第一壳壁的内表面,从而可以提高注液孔的高度,有利于提高注液量和注入速度,改善电解液的溢出问题,有利于提高电池单体的使用性能和可制造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涉及电池,尤其是涉及一种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装置


技术介绍

1、近些年,新能源汽车有了飞跃式的发展,在电动汽车领域,动力电池作为电动汽车的动力源,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其中,动力电池包括若干电池单体,然而,电池单体在使用性能和可制造性方面都有待提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装置,能够提高电池单体的使用性能和可制造性。

2、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池单体,包括:壳体和凸出结构,壳体限定出容纳腔且包括第一壳壁,第一壳壁的朝向容纳腔的一侧表面为内表面,第一壳壁的远离容纳腔的一侧表面为外表面,凸出结构设于第一壳壁且至少部分凸出至第一壳壁的外表面的远离容纳腔的一侧,凸出结构上形成有注液孔,注液孔的两端分别为孔外端和孔内端,孔外端和孔内端沿着从第一壳壁的外表面到内表面的方向依次设置,孔内端位于第一壳壁的内表面的远离容纳腔的一侧。

3、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在第一壳壁上设置凸出结构,将注液孔设置在凸出结构上,使得注液孔的孔内端向外侧超出第一壳壁的内表面,从而可以提高注液孔的高度,注液孔的内侧会多出一部分容纳空间,能够起到缓存的作用,这样,电池单体在制造、搬运或者使用过程中,如电解液有外溢趋势,要外溢的电解液可以进入该容纳空间内,从而降低电解液从注液孔溢出的概率,有利于改善外溢的电解液污染第一壳壁及第一壳壁上的零部件的问题,从而在制造时有利于提高注液速度以提升电池单体的可制造性,并且有利于提高电池单体的可靠性。并且,由于注液孔的高度有所提高,注入的电解液高度达到注液孔的孔内端时,电解液的注入高度高于第一壳壁的内表面,从而有利于提高壳体内的电解液的注入总量,进而有利于提高电池单体的循环寿命。可以理解的是,在电池单体使用过程中,电解液的消耗会导致电池单体内部的电解液减少,影响电池单体的使用寿命,通过增大电解液的注入总量,有利于提高电池单体的使用寿命。此外,在电池单体使用过程中,电解液参与反应后会产生气体,导致壳体内的压力增大,当压力达到一定程度时,存在可靠性问题。当壳体内形成气体时,注液孔的内侧多出的容纳空间可以起到缓存气体的作用,改善压力增大引发的可靠性问题,从而提高电池单体的使用可靠性。

4、在一些实施例中,孔内端位于第一壳壁的外表面的远离容纳腔的一侧。

5、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注液孔的孔内端的高度可以进一步提升,注液孔的内侧具有更多的容纳空间。这样,电池单体在制造、搬运或者使用过程中,可以进一步降低电解液从注液孔溢出的概率,以提高电池单体的可靠性和可制造性。而且,电解液的注入高度可以高于第一壳壁的外表面,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壳体内的电解液的注入总量,进而有利于提高电池单体的循环寿命。此外,在电池单体使用过程中,电解液参与反应后会产生气体,可以更多地被容纳空间缓存,从而可以更加有效地改善压力增大引发的可靠性问题,进一步提高电池单体的使用可靠性。

6、在一些实施例中,凸出结构包括极柱结构,极柱结构设于第一壳壁,注液孔形成在极柱结构上。

7、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将注液孔设置在极柱结构上,可以实现由极柱结构处注入电解液,这样则无需在第一壳壁上单独开设注液孔,因而注液孔不会占用第一壳壁的空间,极柱结构无需为了避让注液孔而将尺寸做小,从而可以在不增大第一壳壁尺寸的前提下,增大极柱结构的面积,增大极柱结构的过流面积,有利于降低过流阻力,提高过流效率等,而且增大极柱结构的面积,还有利于极柱结构与第一壳壁的装配连接。并且,由于无需为了增大极柱结构的面积而增大第一壳壁的尺寸,因而有利于实现第一壳壁的小型化和轻量化。而且,无需为了在第一壳壁上开设注液孔,而对第一壳壁进行特殊加工,从而有利于降低第一壳壁的结构复杂度和加工难度。而且,无需为了在第一壳壁上焊接密封钉而将第一壳壁局部加厚,从而可以进一步简化第一壳壁的结构和加工,也无需为了在第一壳壁上焊接密封钉而将第一壳壁整体加厚,因而有利于满足第一壳壁的轻薄化要求,有利于电池单体的能量密度的提升,而且有利于降低第一壳壁的重量和物料成本。而且,通过将注液孔设置在极柱结构上,可以便于注液孔的制造加工,使得注液孔的尺寸、形状等较为容易地满足设计要求和应用需求,有利于降低注液孔的加工难度,降低注液孔的加工成本。

8、在一些实施例中,极柱结构包括:极柱本体和极柱盖板,极柱本体设于第一壳壁,极柱盖板盖设于极柱本体,极柱本体上形成有与容纳腔连通的连通通道,注液孔形成在极柱盖板上且与连通通道连通。

9、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在极柱盖板上设置注液孔,同时在极柱本体上设置连通通道,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延长注液路径,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注液缓冲的作用,在电池单体注液或工作时,有利于降低电解液的溅出、溢出的可能。并且,通过将注液孔设置在极柱盖板上,极柱盖板的靠近容纳腔的一侧还具有极柱本体,因此即便在注液孔处设置密封钉,下塑胶结构与密封钉之间还隔着极柱本体,因此下塑胶结构无需为了保证密封钉处的绝缘性而做加厚处理,也无需为了避免密封钉较长与电芯组件干涉而将下塑胶结构加厚,因此,有利于下塑胶结构的减薄,降低物料成本,而且减小下塑胶结构对容纳腔内的空间占用,有利于电池单体的能量密度的提升。

10、在一些实施例中,注液孔设置在阴极的极柱盖板上,阴极的极柱盖板与阴极的极柱本体的材质相同。

11、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当将注液孔设置在阴极的极柱盖板上,电解液流动到阴极的极柱盖板与阴极的极柱本体的焊接处,由于焊接处通常为同种材质的结合,从而不易对焊接处造成腐蚀,有利于提高极柱盖板与极柱本体的连接可靠性。

12、在一些实施例中,极柱盖板包括第一盖板部和第二盖板部,第一盖板部连接于极柱本体,第一盖板部与极柱本体的材质相同,第二盖板部连接于第一盖板部,注液孔设置在第一盖板部或第二盖板部上。

13、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当将注液孔设置在复合材质的极柱盖板上,当第一盖板部与极柱本体的材质相同时,电解液流动到第一盖板部与极柱本体的焊接处,由于焊接处为同种材质的结合,从而不易对焊接处造成腐蚀,有利于提高极柱盖板与极柱本体的连接可靠性。

14、在一些实施例中,连通通道包括第一容纳槽和过液孔,第一容纳槽朝向极柱盖板的方向敞开以连通注液孔,过液孔贯穿第一容纳槽的槽壁且连通第一容纳槽和容纳腔。

15、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由于连通通道包括形成在极柱本体上的第一容纳槽,第一容纳槽可以起到缓存电解液的作用,电池单体在注液或者工作时,可以改善电解液的溅出、溢出等问题。而且,在注入电解液时,由于第一容纳槽能够缓存电解液,有利于提高电解液的注入效率,并且第一容纳槽的槽侧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阻挡电解液溅出,降低电解液对外部造成的污染。

16、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容纳槽的槽口位于第一容纳槽的远离容纳腔的一侧,过液孔设置在第一容纳槽的靠近容纳腔的一侧,且贯穿第一容纳槽的靠近容纳腔的一侧槽壁。

17、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容纳槽相当于下沉结构,使得过液孔远离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孔内端位于所述第一壳壁的外表面的远离所述容纳腔的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出结构包括: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极柱结构包括:极柱本体和极柱盖板,所述极柱本体设于所述第一壳壁,所述极柱盖板盖设于所述极柱本体,所述极柱本体上形成有与所述容纳腔连通的连通通道,所述注液孔形成在所述极柱盖板上且与所述连通通道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注液孔设置在阴极的极柱盖板上,所述阴极的极柱盖板与阴极的极柱本体的材质相同。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极柱盖板包括第一盖板部和第二盖板部,所述第一盖板部连接于所述极柱本体,所述第一盖板部与所述极柱本体的材质相同,所述第二盖板部连接于所述第一盖板部,所述注液孔设置在所述第一盖板部或所述第二盖板部上。

7.根据权利要求4-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通道包括第一容纳槽和过液孔,所述第一容纳槽朝向所述极柱盖板的方向敞开以连通所述注液孔,所述过液孔贯穿所述第一容纳槽的槽壁且连通所述第一容纳槽和所述容纳腔。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容纳槽的槽口位于所述第一容纳槽的远离所述容纳腔的一侧,所述过液孔设置在所述第一容纳槽的靠近所述容纳腔的一侧,且贯穿所述第一容纳槽的靠近所述容纳腔的一侧槽壁。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极柱盖板的至少部分嵌设于所述第一容纳槽内。

10.根据权利要求7-9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极柱盖板的边缘具有搭接部,所述搭接部搭接在所述极柱本体的远离所述容纳腔的一侧。

11.根据权利要求7-9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极柱本体的远离所述容纳腔的一侧表面具有围绕所述第一容纳槽设置的沉槽,所述极柱盖板的边缘具有搭接部,所述搭接部的至少部分嵌设于所述沉槽。

12.根据权利要求7-11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通道还包括第二容纳槽,所述第二容纳槽位于所述第一容纳槽的靠近所述容纳腔的一侧,所述第二容纳槽朝向所述容纳腔的方向敞开以连通所述容纳腔,所述过液孔贯穿所述第二容纳槽的槽壁以连通所述第一容纳槽和所述第二容纳槽。

13.根据权利要求7-12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单体包括电芯组件,所述电芯组件包括收纳于所述容纳腔的活性物质涂覆部,以及与所述活性物质涂覆部相连的导电部,所述极柱本体上形成有连通所述第一容纳槽与所述容纳腔的连通孔,所述连通孔为一个或者多个且至少一个所述连通孔作为所述过液孔,所述导电部穿设于至少一个所述连通孔以至少部分收纳于所述第一容纳槽。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穿设有所述导电部的所述连通孔为第一连通孔,至少所述第一连通孔作为所述过液孔。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穿设有所述导电部的所述连通孔为第一连通孔,所述连通孔为多个且还包括至少一个未穿设所述导电部的第二连通孔,至少所述第二连通孔作为所述过液孔。

16.根据权利要求13-1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容纳槽的靠近所述容纳腔的一侧槽壁为槽底壁,所述导电部与所述槽底壁连接形成第一连接部,所述注液孔在所述槽底壁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连接部错开设置。

17.根据权利要求13-1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穿设有所述导电部的所述连通孔为第一连通孔,所述极柱本体形成为长条形结构,所述第一连通孔形成为长度方向从所述极柱本体的长度一端向长度另一端的方向延伸的长条形孔。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极柱盖板为长形盖板,且所述注液孔在所述极柱盖板的长度方向上偏心设置。

19.根据权利要求7-12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单体包括电芯组件,所述电芯组件包括收纳于所述容纳腔的活性物质涂覆部,以及与所述活性物质涂覆部相连的导电部,所述导电部连接于所述极柱本体的朝向所述容纳腔的一侧壁面上。

20.根据权利要求7-19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注液孔与所述过液孔相对设置。

21.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极柱结构包括:极柱本体,所述极柱本体设于所述第一壳壁,所述注液孔形成在所述极柱本体上且所述极柱本体上形成有与所述注液孔连通的容纳槽。...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孔内端位于所述第一壳壁的外表面的远离所述容纳腔的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出结构包括: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极柱结构包括:极柱本体和极柱盖板,所述极柱本体设于所述第一壳壁,所述极柱盖板盖设于所述极柱本体,所述极柱本体上形成有与所述容纳腔连通的连通通道,所述注液孔形成在所述极柱盖板上且与所述连通通道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注液孔设置在阴极的极柱盖板上,所述阴极的极柱盖板与阴极的极柱本体的材质相同。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极柱盖板包括第一盖板部和第二盖板部,所述第一盖板部连接于所述极柱本体,所述第一盖板部与所述极柱本体的材质相同,所述第二盖板部连接于所述第一盖板部,所述注液孔设置在所述第一盖板部或所述第二盖板部上。

7.根据权利要求4-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通道包括第一容纳槽和过液孔,所述第一容纳槽朝向所述极柱盖板的方向敞开以连通所述注液孔,所述过液孔贯穿所述第一容纳槽的槽壁且连通所述第一容纳槽和所述容纳腔。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容纳槽的槽口位于所述第一容纳槽的远离所述容纳腔的一侧,所述过液孔设置在所述第一容纳槽的靠近所述容纳腔的一侧,且贯穿所述第一容纳槽的靠近所述容纳腔的一侧槽壁。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极柱盖板的至少部分嵌设于所述第一容纳槽内。

10.根据权利要求7-9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极柱盖板的边缘具有搭接部,所述搭接部搭接在所述极柱本体的远离所述容纳腔的一侧。

11.根据权利要求7-9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极柱本体的远离所述容纳腔的一侧表面具有围绕所述第一容纳槽设置的沉槽,所述极柱盖板的边缘具有搭接部,所述搭接部的至少部分嵌设于所述沉槽。

12.根据权利要求7-11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通道还包括第二容纳槽,所述第二容纳槽位于所述第一容纳槽的靠近所述容纳腔的一侧,所述第二容纳槽朝向所述容纳腔的方向敞开以连通所述容纳腔,所述过液孔贯穿所述第二容纳槽的槽壁以连通所述第一容纳槽和所述第二容纳槽。

13.根据权利要求7-12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单体包括电芯组件,所述电芯组件包括收纳于所述容纳腔的活性物质涂覆部,以及与所述活性物质涂覆部相连的导电部,所述极柱本体上形成有连通所述第一容纳槽与所述容纳腔的连通孔,所述连通孔为一个或者多个且至少一个所述连通孔作为所述过液孔,所述导电部穿设于至少一个所述连通孔以至少部分收纳于所述第一容纳槽。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穿设有所述导电部的所述连通孔为第一连通孔,至少所述第一连通孔作为所述过液孔。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穿设有所述导电部的所述连通孔为第一连通孔,所述连通孔为多个且还包括至少一个未穿设所述导电部的第二连通孔,至少所述第二连通孔作为所述过液孔。

16.根据权利要求13-1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容纳槽的靠近所述容纳腔的一侧槽壁为槽底壁,所述导电部与所述槽底壁连接形成第一连接部,所述注液孔在所述槽底壁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连接部错开设置。

17.根据权利要求13-1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穿设有所述导电部的所述连通孔为第一连通孔,所述极柱本体形成为长条形结构,所述第一连通孔形成为长度方向从所述极柱本体的长度一端向长度另一端的方向延伸的长条形孔。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极柱盖板为长形盖板,且所述注液孔在所述极柱盖板的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从胜林文法罗伟杰黄标
申请(专利权)人: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