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池单体、电池包、用电装置及储能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1784007 阅读:93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6-21 22:00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池单体、电池包、用电装置及储能装置,属于电池技术领域。电池单体包括外壳、裸电芯、极柱和转接片。外壳具有容纳腔,裸电芯设置于容纳腔内,同一裸电芯的多个极耳的排列方向为第一方向,极柱安装于外壳,转接片分别与极耳和极柱连接,极耳与转接片连接的位置为第一位置,极柱与转接片连接的位置为第二位置,裸电芯和转接片的排列方向为第二方向,第二位置沿第二方向位于第一位置靠近裸电芯的电芯主体的一侧。本申请的电池单体通过将第二位置设置于第一位置靠近电芯主体的一侧,使得极柱所占用的空间与极耳突出于电芯主体的空间有所重叠,有利于减小电池单体沿第二方向上的长度,继而有利于提高电池单体的能量密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涉及电池,尤其涉及一种电池单体、电池包、用电装置及储能装置


技术介绍

1、随着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对电池的能量密度的要求越来越高。相关技术中,电池单体的能量密度有待提高。


技术实现思路

1、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电池单体、电池包、用电装置及储能装置,以提高电池单体的能量密度。

2、本申请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3、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电池单体,包括:

4、外壳,具有容纳腔;

5、裸电芯,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同一所述裸电芯的多个极耳的排列方向为第一方向;

6、极柱,安装于所述外壳;

7、转接片,所述转接片分别与所述极耳和所述极柱连接,所述极耳与所述转接片连接的位置为第一位置,所述极柱与所述转接片连接的位置为第二位置,所述裸电芯和所述转接片的排列方向为第二方向,所述第二位置沿所述第二方向位于所述第一位置靠近所述裸电芯的电芯主体的一侧。

8、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二位置沿第二方向设置于第一位置靠近电芯主体的一侧,使得极柱所占用的空间与极耳沿第二方向突出于电芯主体的空间有所重叠,在安装极柱的过程中,能够利用极耳沿第二方向突出于电芯主体的空间安装极柱,有利于减小电池单体沿第二方向上的长度。一方面,在电芯主体沿第二方向上的长度不变的条件下,本申请实施例的电池单体沿第二方向的长度更小,有利于提高电池单体的能量密度;另一方面,在电池单体沿第二方向上的长度不变的条件下,本申请实施例的电芯主体沿第二方向的长度更大,也有利于提高电池单体的能量密度。

9、一实施例中,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极耳设置于对应的所述极柱背离另一个所述极柱的一侧。

10、本申请实施例中,极耳设置于对应的极柱背离另一个极柱的一侧,使得极柱沿第一方向位于正极耳和负极耳之间,有利于增大正极耳和负极耳之间的距离,继而有利于降低正极耳和负极耳搭接短路的风险,有利于提高电池单体的安全性能。

11、一实施例中,所述外壳包括:

12、壳体;

13、端盖,安装于所述外壳,所述端盖和所述外壳围设成所述容纳腔,所述端盖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盖体和第二盖体,所述第一盖体和所述第二盖体沿所述第一方向交替布置,所述第一盖体上安装有所述极柱,所述极耳位于所述第二盖体与所述壳体围设成的空间内,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第一盖体位于所述第二盖体靠近所述容纳腔的一侧。

14、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盖体沿第二方向位于第二盖体靠近容纳腔的一侧,第一盖体比第二盖体更靠近电芯主体,一方面,更靠近电芯主体的第一盖体有利于极柱突出于第一盖体,方便电池单体内的电流从极柱导出;另一方面,更靠近电芯主体的第一盖体能够利用极耳沿第二方向突出于电芯主体的空间,使得极柱所占用的空间与极耳沿第二方向突出于电芯主体的空间有所重叠,在安装极柱的过程中,能够利用极耳突出于电芯主体的空间安装极柱,有利于减小电池单体沿第二方向上的长度,在电芯主体沿第二方向上的长度不变的条件下,有利于提高电池单体的能量密度。在电池单体沿第二方向上的长度不变的条件下,能够增大电芯主体沿第二方向上的长度,也有利于提高电池单体的能量密度。

15、一实施例中,所述极柱背离所述容纳腔一侧的表面到所述电芯主体的距离为第一距离,所述第二盖体背离所述容纳腔一侧的表面到所述电芯主体的距离为第二距离,所述第一距离小于等于所述第二距离。

16、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距离小于等于第二距离,使得极柱背离容纳腔一侧的表面沿第二方向不会突出于第二盖体背离容纳腔一侧的表面,有利于充分利用极耳突出于电芯主体的空间安装极柱,继而进一步减小电池单体沿第二方向上的长度。在电池单体沿第二方向上的长度不变的条件下,能够进一步增大电芯主体沿第二方向上的长度,有利于提高电池单体的能量密度。

17、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盖体背离所述容纳腔一侧的表面到所述电芯主体的距离为第三距离,所述第三距离小于所述第一距离。

18、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三距离小于第一距离,使得极柱突出于第一盖体,方便电池单体内的电流从极柱导出,有利于提高电池单体的实用性。

19、一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包括交叉布置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二侧板和所述端盖围设成所述容纳腔,所述第一侧板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布置,所述第一侧板在所述第一盖体的覆盖范围内具有凹槽,以使所述第一盖体位于所述凹槽内。

20、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侧板的凹槽用于容纳更靠近电芯主体的第一盖体,一方面,第一侧板的凹槽有利于减少第一侧板的材料的用量,继而有利于降低电池单体的生产成本;另一方面,第一盖体位于凹槽内,使得端盖的形状与壳体的形状相适配,有利于提高外壳的密封性,继而有利于提高电池单体的使用寿命。

21、一实施例中,所述裸电芯的数量为至少两个,至少为两个的所述裸电芯的排列方向为第三方向,所述第三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交,所述转接片包括第一连接片和多个沿所述第三方向间隔布置的第二连接片,多个所述第二连接片沿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一连接片连接,所述第一位置位于所述第二连接片,所述第二位置位于所述第一连接片。

22、本申请实施例中,多个第二连接片间隔布置,无需在多个第二连接片间填充相应的材料,有利于减少转接片的材料的用量,继而有利于降低转接片的生产成本。

23、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片具有转接槽,所述转接槽的凹陷方向朝向所述容纳腔,所述极柱靠近所述容纳腔的一端与所述转接槽嵌合。

24、本申请实施例中,极柱靠近容纳腔的一端位于转接槽内并与转接槽相互嵌合,有利于提高极柱与第一连接片的连接强度及稳定性,继而有利于提高电池单体的质量。

25、本申请实施例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电池包,包括:

26、前述实施例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单体;

27、箱体,所述电池单体设置于所述箱体内。

28、本申请实施例第三方面提供一种电池包,包括:

29、前述实施例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包;

30、用电主体,所述电池包设置于所述用电主体,所述电池包为所述用电主体提供电力。

31、本申请实施例第四方面提供一种电池包,包括:

32、前述实施例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包;

33、储能主体,所述电池包设置于所述储能主体,所述电池包能够存储所述储能主体所产生的电力。

34、技术效果:

35、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将第二位置沿第二方向设置于第一位置靠近电芯主体的一侧,使得极柱所占用的空间与极耳沿第二方向突出于电芯主体的空间有所重叠,在安装极柱的过程中,能够利用极耳沿第二方向突出于电芯主体的空间安装极柱,有利于减小电池单体沿第二方向上的长度。一方面,在电芯主体沿第二方向上的长度不变的条件下,本申请实施例的电池单体沿第二方向的长度更小,有利于提高电池单体的能量密度;另一方面,在电池单体沿第二方向上的长度不变的条件下,本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极耳设置于对应的所述极柱背离另一个所述极柱的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包括: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极柱背离所述容纳腔一侧的表面到所述电芯主体的距离为第一距离,所述第二盖体背离所述容纳腔一侧的表面到所述电芯主体的距离为第二距离,所述第一距离小于等于所述第二距离。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盖体背离所述容纳腔一侧的表面到所述电芯主体的距离为第三距离,所述第三距离小于所述第一距离。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交叉布置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二侧板和所述端盖围设成所述容纳腔,所述第一侧板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布置,所述第一侧板在所述第一盖体的覆盖范围内具有凹槽,以使所述第一盖体位于所述凹槽内。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裸电芯的数量为至少两个,至少为两个的所述裸电芯的排列方向为第三方向,所述第三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交,所述转接片包括第一连接片和多个沿所述第三方向间隔布置的第二连接片,多个所述第二连接片沿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一连接片连接,所述第一位置位于所述第二连接片,所述第二位置位于所述第一连接片。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片具有转接槽,所述转接槽的凹陷方向朝向所述容纳腔,所述极柱靠近所述容纳腔的一端与所述转接槽嵌合。

9.一种电池包,其特征在于,包括:

10.一种用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11.一种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极耳设置于对应的所述极柱背离另一个所述极柱的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包括: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极柱背离所述容纳腔一侧的表面到所述电芯主体的距离为第一距离,所述第二盖体背离所述容纳腔一侧的表面到所述电芯主体的距离为第二距离,所述第一距离小于等于所述第二距离。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盖体背离所述容纳腔一侧的表面到所述电芯主体的距离为第三距离,所述第三距离小于所述第一距离。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交叉布置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二侧板和所述端盖围设成所述容纳腔,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苏华圣郑于炼黄守君王鹏金海族
申请(专利权)人: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