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阀控制式半主动减振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082673 阅读:2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4-25 10:37
本技术涉及一种双阀控制式半主动减振器,包括:贮油筒总成、连杆活塞组件、缸筒底阀组件、复原电磁阀和压缩电磁阀,所述连杆活塞组件设置于所述缸筒底阀组件内;所述缸筒底阀组件设置于所述贮油筒总成内;所述缸筒底阀组件包括工作缸、中筒组件I和中筒组件I I,所述工作缸外壁套设有所述中筒组件I和所述中筒组件I I,所述工作缸的外壁与所述中筒组件I之间形成控制压缩阻尼力的中间腔I,所述工作缸与所述中筒组件I I之间形成控制复原阻尼力的中间腔I I。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中筒组件I连接压缩电磁阀,中筒组件I I连接复原电磁阀,对减振器油液的节流面积进行调节和控制,对减振器复原阻尼力、压缩阻尼力大小独立调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减振器,尤其涉及一种双阀控制式半主动减振器


技术介绍

1、汽车减振器是为了提供乘坐舒适性和操纵稳定性,通过减少车辆行驶过程中的震动和颠簸,保持车身稳定,并提供良好的悬挂系统控制。随着汽车行业的不断发展,半主动减振器在车辆的悬挂系统中得到了广泛运用。作为汽车悬挂系统中的核心部件,减振器的性能对于汽车的行驶安全和舒适性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普遍应用的半主动减振器为单阀控制式减振器,其阻尼特性能根据路况进行适时调节,但这种减振器的复原阻尼力与压缩阻尼力不能分开进行控制,且压缩阻尼力可变范围较小,不能满足目前汽车厂对半主动减振器阻尼力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双阀控制式半主动减振器,解决
技术介绍
中提到的上述问题。

2、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双阀控制式半主动减振器,包括:贮油筒总成、连杆活塞组件、缸筒底阀组件、复原电磁阀和压缩电磁阀,所述连杆活塞组件设置于所述缸筒底阀组件内,与所述缸筒底阀组件配合;所述缸筒底阀组件设置于所述贮油筒总成内;

3、所述缸筒底阀组件包括工作缸、中筒组件i和中筒组件i i,所述工作缸外壁套设有所述中筒组件i和所述中筒组件i i,所述工作缸的外壁与所述中筒组件i之间形成控制压缩阻尼力的中间腔i,所述工作缸与所述中筒组件i i之间形成控制复原阻尼力的中间腔i i;

4、所述工作缸内形成工作腔,所述工作缸与所述连杆活塞组件配合后形成工作上腔和工作下腔,所述中间腔i与所述工作下腔连通,所述中间腔i i与所述工作上腔连通;

5、所述复原电磁阀与所述压缩电磁阀间隔设置于所述贮油筒总成外壁,所述复原电磁阀与所述压缩电磁阀分别连通所述贮油筒总成内腔以及所述缸筒底阀组件内腔,并分别形成连通所述工作下腔、所述中间腔i、所述压缩电磁阀和所述贮油筒总成内腔的第一油路,连通所述工作上腔、所述中间腔i i、所述复原电磁阀和所述贮油筒总成内腔的第二油路以及连通所述贮油筒总成内腔和所述中间腔i i的第三油路,根据所述连杆活塞组件向上或向下运动,驱动油液进入不同油路。

6、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中筒组件i连接压缩电磁阀,中筒组件i i连接复原电磁阀,对减振器油液的节流面积进行调节和控制,实现对减振器复原阻尼力、压缩阻尼力大小的独立调节,增大压缩阻尼力调节范围,提升减振器阻尼力可变性能。通过改变复原电磁阀输入电流大小,从而改变电磁阀对油液的节流面积,实现对减振器复原阻尼力的连续调节控制;通过改变压缩电磁阀输入电流大小,从而改变电磁阀对油液的节流面积,实现对减振器压缩阻尼力的连续调节控制。

7、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技术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8、进一步,所述贮油筒总成包括:贮油筒、电磁阀座和底阀座,所述贮油筒与所述缸筒底阀组件之间形成贮油腔;所述底阀座与所述缸筒底阀组件连接;

9、所述电磁阀座至少设置有两个,相邻所述电磁阀座之间间隔连接于所述贮油筒的外壁,至少一个所述电磁阀座内部设置所述复原电磁阀,至少一个所述电磁阀座内部设置所述压缩电磁阀。

10、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电磁阀座实现对复原电磁阀和压缩电磁阀的安装,从而实现贮油腔分别与复原电磁阀以及压缩电磁阀连通。

11、进一步,所述缸筒底阀组件还包括底阀组件,所述底阀组件与所述底阀座连接。

12、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底阀组件实现与底阀座的连接。

13、进一步,所述工作缸下端外壁周向布设有多个第一溢流孔,所述工作缸上端外壁周向布设有多个第二溢流孔,所述第一溢流孔与所述第二溢流孔不在同一轴向面设置;

14、相邻所述第一溢流孔之间高度差为所述第一溢流孔的半径值,相邻所述第二溢流孔之间高度差为所述第二溢流孔的半径值;

15、所述中间腔i与所述工作下腔通过所述工作缸下端的所述第一溢流孔相通,所述中间腔i i与所述工作上腔通过所述工作缸上端的所述第二溢流孔相通。

16、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为了保证工作缸结构强度,第一溢流孔和第二溢流孔不在同一轴向面上布置;在减振器工作过程中,连杆活塞组件的工作行程须在工作缸的第一溢流孔和第二溢流孔之间,否则活塞与溢流孔接触后会发生泄漏,减振器将会有失效的风险。

17、进一步,所述中筒组件i包括:密封圈、中筒端盖、中筒i和密封座,所述中筒i的两端各设置有一所述中筒端盖;所述密封圈设置于所述中筒i端盖的槽内;

18、所述密封座与所述中筒i的外壁连接并与所述中筒i的内腔连通,所述密封座用于连接所述压缩电磁阀。

19、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工作下腔的油液通过第一溢流孔进入中间腔i,再通过第一进油孔进入压缩电磁阀,最后通过第一出油孔再回到贮油腔,第一出油孔设置在压缩电磁阀上,这条油液通道为第一油路i,是压缩电磁阀独立控制压缩阻尼力的油液通道,有效增大压缩阻尼力的调节范围,有利于提升车辆舒适性。

20、进一步,所述中筒组件i i包括:密封圈、中筒端盖、中筒i i和密封座,所述中筒端盖设置于所述中筒i i靠近所述连杆活塞组件的一端;所述密封圈设置在所述中筒端盖的槽内;

21、所述密封座与所述中筒i i的外壁连接并与所述中筒i i的内腔连通,所述密封座用于连接所述复原电磁阀。

22、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工作上腔的油液通过第二溢流孔进入中间腔i i,再通过第二进油孔进入复原电磁阀,最后通过第二出油孔再回到贮油腔,第二出油孔设置在复原电磁阀上,这条油液通道为第二油路i i,是复原电磁阀独立控制复原阻尼力的油液通道。

23、进一步,所述中筒组件i i还包括:中筒固定座、波形弹性垫圈、平垫片和中筒压装盖,所述中筒i i背离所述中筒端盖的一端连接所述中筒固定座;所述中筒压装盖设置于所述中筒固定座背离所述中筒i i一端的端部;

24、所述波形弹性垫圈、所述平垫片依次安装在所述中筒压装盖内,所述波形弹性垫圈介于所述平垫片和所述中筒固定座的端面之间,形成单向阀结构;

25、所述单向阀结构常闭,当所述贮油腔的压强大于所述中间腔i i的压强时,油液由所述贮油腔流入所述中间腔i i进行油液补偿。

26、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将波形弹性垫圈、平垫片组合安装在中筒压装盖内,平垫片靠近中筒压装盖的靠近中筒固定座的一端,波形弹性垫圈介于平垫片和中筒固定座的端面之间,从而形成一个单向阀结构,该单向阀结构处于常闭状态,当贮油腔的压强大于中间腔ii的压强时,单向阀结构打开形成第三油路iii,油液通过第三进油通道从贮油腔流入中间腔ii进行油液补偿,其中第三进油通道可由在圆周上均匀布置在中筒压装盖上的环形槽或者孔构成。

27、中筒组件ii的单向阀结构,可以让贮油腔的油液流入中间腔ii回到工作上腔,有效平衡减振器内部各腔体间的压力。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阀控制式半主动减振器,包括:贮油筒总成(001)、连杆活塞组件(002)、缸筒底阀组件(003)、复原电磁阀(004)和压缩电磁阀(005),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活塞组件(002)设置于所述缸筒底阀组件(003)内,与所述缸筒底阀组件(003)配合;所述缸筒底阀组件(003)设置于所述贮油筒总成(001)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双阀控制式半主动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贮油筒总成(001)包括:贮油筒(101)、电磁阀座(102)和底阀座(103),所述贮油筒(101)与所述缸筒底阀组件(003)之间形成贮油腔(501);所述底阀座(103)与所述缸筒底阀组件(003)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双阀控制式半主动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缸筒底阀组件(003)还包括底阀组件(100),所述底阀组件(100)与所述底阀座(103)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一种双阀控制式半主动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缸(201)下端外壁周向布设有多个第一溢流孔(401),所述工作缸(201)上端外壁周向布设有多个第二溢流孔(404),所述第一溢流孔(401)与所述第二溢流孔(404)不在同一轴向面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一种双阀控制式半主动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筒组件I(200)包括:密封圈(202)、中筒端盖(301)、中筒I(203)和密封座(204),所述中筒I(203)的两端各设置有一所述中筒端盖(301);所述密封圈(202)设置于所述中筒I(203)端盖的槽内;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一种双阀控制式半主动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筒组件II(300)包括:密封圈(202)、中筒端盖(301)、中筒II(302)和密封座(204),所述中筒端盖(301)设置于所述中筒II(302)靠近所述连杆活塞组件(002)的一端;所述密封圈(202)设置在所述中筒端盖(301)的槽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一种双阀控制式半主动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筒组件II(300)还包括:中筒固定座(303)、波形弹性垫圈(304)、平垫片(305)和中筒压装盖(306),所述中筒II(302)背离所述中筒端盖(301)的一端连接所述中筒固定座(303);所述中筒压装盖(306)设置于所述中筒固定座(303)背离所述中筒II(302)一端的端部;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双阀控制式半主动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活塞组件(002)包括:油封、导向套组件、连杆组件和活塞组件(400),所述油封、所述导向套组件与所述连杆组件配合后安装在所述贮油筒(101)上端,所述活塞组件(400)设置于所述连杆组件下端。

9.根据权利要求5-7任一所述一种双阀控制式半主动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原电磁阀(004)设置于所述电磁阀座(102)内,所述复原电磁阀(004)与所述中筒组件II(300)上的所述密封座(204)连接,所述工作上腔(503)的油液通过所述中间腔II(506)进入所述复原电磁阀(004)。

10.根据权利要求5-7任一所述一种双阀控制式半主动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电磁阀(005)设置于所述电磁阀座(102)内,所述压缩电磁阀(005)与所述中筒组件I(200)上的所述密封座(204)连接,所述工作下腔(504)油液通过所述中间腔I(505)进入所述压缩电磁阀(005)。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阀控制式半主动减振器,包括:贮油筒总成(001)、连杆活塞组件(002)、缸筒底阀组件(003)、复原电磁阀(004)和压缩电磁阀(005),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活塞组件(002)设置于所述缸筒底阀组件(003)内,与所述缸筒底阀组件(003)配合;所述缸筒底阀组件(003)设置于所述贮油筒总成(001)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双阀控制式半主动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贮油筒总成(001)包括:贮油筒(101)、电磁阀座(102)和底阀座(103),所述贮油筒(101)与所述缸筒底阀组件(003)之间形成贮油腔(501);所述底阀座(103)与所述缸筒底阀组件(003)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双阀控制式半主动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缸筒底阀组件(003)还包括底阀组件(100),所述底阀组件(100)与所述底阀座(103)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一种双阀控制式半主动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缸(201)下端外壁周向布设有多个第一溢流孔(401),所述工作缸(201)上端外壁周向布设有多个第二溢流孔(404),所述第一溢流孔(401)与所述第二溢流孔(404)不在同一轴向面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一种双阀控制式半主动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筒组件i(200)包括:密封圈(202)、中筒端盖(301)、中筒i(203)和密封座(204),所述中筒i(203)的两端各设置有一所述中筒端盖(301);所述密封圈(202)设置于所述中筒i(203)端盖的槽内;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一种双阀控制式半主动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筒组件ii(300)包括:密封圈(...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秦雪梅
申请(专利权)人:辰致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