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浙江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差压测量装置及其过载保护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106790 阅读:15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差压测量装置,包括压差传感器和第一通气阀,压差传感器的一端与第一通气阀的一端通过第一气体导管连通,压差传感器的另一端与第一通气阀的另一端通过第二气体导管连通,第一气体导管和第二气体导管各自连通有稳压缓冲装置;稳压缓冲装置包括稳压缓冲腔,第一气体导管、第二气体导管分别与相应的稳压缓冲腔的一侧连通,稳压缓冲腔的另一侧分别与第三气体导管、第四气体导管连通,第三气体导管的内径小于第四气体导管的内径,第四气体导管上安装有第二通气阀。本发明专利技术可保证压差测量的精确性,并对压差传感器损坏过载保护作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差压测量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测量容器的封闭性和通气管道的压力情况,一般直接在其通气通路中布置 一个差压传感器来检测气流和气体压力变化,但是气体流通时,压力不断变化,同时通气管 道缓压作用较小,压力变化常常因为过于迅速导致压力变化过急,从而使测量误差大,并且 差压传感器容易被击穿,而且差压传感器价格昂贵,因此需要一种缓压装置和过载保护装 置来辅助测量。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新的差压测量装置及其过载保 护装置。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本专利技术的差压测量装置包括压差 传感器和第一通气阀,压差传感器的一端与第一通气阀的一端通过第一气体导管连通,压 差传感器的另一端与第一通气阀的另一端通过第二气体导管连通,所述第一气体导管和第 二气体导管各自连通有稳压缓冲装置;所述稳压缓冲装置包括稳压缓冲腔,所述第一气体 导管、第二气体导管分别与相应的稳压缓冲腔的一侧连通,稳压缓冲腔的另一侧分别与第 三气体导管、第四气体导管连通,第三气体导管的内径小于第四气体导管的内径,第四气体 导管上安装有第二通气阀。进一步地,本专利技术的差压测量装置还包括第一过载保护装置和第二过载保护装 置,第一过载保护装置的进气口与第一气体导管连通,第一过载保护装置的出气口与第二 气体导管连通;第二过载保护装置的进气口与第二气体导管连通,第二过载保护装置的出 气口与第一气体导管连通。进一步地,本专利技术的差压测量装置中的第一过载保护装置和/或第二过载保护装 置包括气体容腔,所述气体容腔由弹性薄片分隔成第一容腔和第二容腔,所述弹性薄片贯 穿有中空杆,所述中空杆的一端置于第一容腔内,所述中空杆的另一端置于第二容腔内,所 述第一容腔的内壁密封固定有弹性密封元件,所述中空杆的置于第一容腔内的一端与所述 弹性密封元件相匹配,所述第一容腔设有进气口,所述第二容腔设有出气口。本专利技术的过载保护装置包括气体容腔,所述气体容腔由弹性薄片分隔成第一容腔 和第二容腔,所述弹性薄片贯穿有中空杆,所述中空杆的一端置于第一容腔内,所述中空杆 的另一端置于第二容腔内,所述第一容腔的内壁密封固定有弹性密封元件,所述中空杆的 置于第一容腔内的一端与所述弹性密封元件相匹配,所述第一容腔设有进气口,所述第二 容腔设有出气口。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针对现有压差测量装置容易对差压传感 器造成击穿损坏的不足,本专利技术增加了稳压缓冲装置和过载保护装置,以此来保证压差测量工作的平稳进行,并在过载时对差压传感器进行有效的保护,减少损失。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 优点1)通过增加稳压缓冲装置,减缓压力变化速度,更易使压力达到稳定,保证压差测 量的精确;2)通过增加稳压缓冲装置,减小压差波动幅度,降低压差传感器过载的可能性,降 低压差传感器损坏的几率;3)通过增加过载保护装置,在压差过载时使差压传感器左右两侧气体导管联通, 降低压差,从而保护压差传感器,使其不被击穿损坏,降低损失;4)过载保护装置设计精巧,灵敏度高,过载保护作用效果好;5)本专利技术结构简单,成本低廉。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未安装过载保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安装有过载保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过载保护装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局剖)。图中1、第二通气阀,2、第三气体导管,3、稳压缓冲腔,4第四气体导管,5、第一通 气阀,6、压差传感器,7、第一气体导管,8、第二气体导管,9、稳压缓冲装置,10、第一过载保 护装置,11、第二过载保护装置,12、弹性薄片,13、第一容腔,14、第二容腔,15、中控杆,16、 弹性密封元件,17、弹簧,18、紧固螺栓,19、垫片,20、第一容腔的进气口,21、第二容腔的出气口。具体实施例方式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未安装过载保护装置的差压测量装置包括压差传感器6和第 一通气阀5,压差传感器6的一端与第一通气阀5的一端通过第一气体导管7连通,压差传 感器6的另一端与第一通气阀5的另一端通过第二气体导管8连通。第一气体导管7和第 二气体导管8各自与一个稳压缓冲装置9连通。在每个稳压缓冲装置9中,各有一个稳压 缓冲腔3,两个稳压缓冲装置9内的稳压缓冲腔3的一侧相应地分别与第一气体导管7、第 二气体导管8连通,两个稳压缓冲装置9内的稳压缓冲腔3的另一侧则相应地分别与第三 气体导管2和第四气体导管4连通。第三气体导管2的内径小于第四气体导管4的内径, 第四气体导管4与第二通气阀1连通。工作时,本专利技术差压测量装置的第三气体导管2和 第四气体导管4与被测容器(图中未示出)连通,第一通气阀5和第二通气阀1打开,本发 明差压测量装置开始对被测容器充气,由于第三气体导管2管内径小于第四气体导管4,特 别是当第三气体导管2管内径远小于第四气体导管4时,在充气时流体流量主要通过第四 气体导管4对本专利技术差压测量装置和被测容器进行充气。当气体基本充满时,关闭第二通 气阀1,仅通过较细管径的第三气体导管2进行充气,此时气体流量较小,稳压缓冲腔3的相 对大容积可以使本专利技术差压测量装置与被测容器内部气压更快稳定。待本专利技术差压测量装 置和被测容器内气压稳定,即压差传感器6指示压差为零时,停止充气,关闭第一通气阀5, 此时本专利技术差压测量装置与外界隔绝,第一气体导管7与第二气体导管8不连通。等待一 段时间,若被测容器密封性不好,本专利技术差压测量装置的第二气体导管8 —侧的气压与外界气压不等,则会造成本专利技术差压测量装置的第二气体导管8 —侧气体向外界流动或外界 向内流动,而由于第一气体导管7与第二气体导管8不连通,压差传感器6能够测出第一气 体导管7与第二气体导管8之间的气体压差,从而可以根据压差传感器6测量出来的压差 判断被测容器密封性的好坏。为避免当第一气体导管7与第二气体导管8之间的压差过大时,压差传感器6因 过载而被击穿损坏,本专利技术可进一步加装第一过载保护装置10与第二过载保护装置11。图2示出了一种本专利技术加装了第一过载保护装置10和第二过载保护装置11的差 压测量装置的结构。其中,第一过载保护装置10的进气口与第一气体导管7连通,第一过 载保护装置10的出气口与第二气体导管8连通;第二过载保护装置11的进气口与第二气 体导管8连通,第二过载保护装置11的出气口与第一气体导管7连通。如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加装了过载保护装置的附增工作过程如下当第一气体导管7 比第二气体导管8压力大,即将造成压差传感器6过载时,第二过载保护装置11起作用,使 第一气体导管7与第二气体导管8相连通,使第一气体导管7与第二气体导管8之间的压 差减小,防止压差传感器过载被击穿损坏;当第一气体导管7比第二气体导管8压力小,即 将造成压差传感器6过载时,第一过载保护装置10起作用,使第一气体导管7与第二气体 导管8相连通,使第一气体导管7与第二气体导管8之间的压差减小,防止压差传感器过载 被击穿损坏。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如图3所示,本专利技术过载保护装置的第一气体导管7 和第二气体导管8的结构为第一过载保护装置10和第二过载保护装置11内设有气体容 腔,该气体容腔由弹性薄片12分隔成第一容腔13和第二容腔14,所述弹性薄片12贯穿有 一根中空杆15,中空杆15通过紧固螺栓18和垫片19固定安装弹性薄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差压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压差传感器(6)和第一通气阀(5),压差传感器(6)的一端与第一通气阀(5)的一端通过第一气体导管(7)连通,压差传感器(6)的另一端与第一通气阀(5)的另一端通过第二气体导管(8)连通,所述第一气体导管(7)和第二气体导管(8)各自连通有稳压缓冲装置(9);所述稳压缓冲装置(9)包括稳压缓冲腔(3),所述第一气体导管(7)、第二气体导管(8)分别与相应的稳压缓冲腔(3)的一侧连通,稳压缓冲腔(3)的另一侧分别与第三气体导管(2)、第四气体导管(4)连通,第三气体导管(2)的内径小于第四气体导管(4)的内径,第四气体导管(4)上安装有第二通气阀(1)。

【技术特征摘要】
一种差压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压差传感器(6)和第一通气阀(5),压差传感器(6)的一端与第一通气阀(5)的一端通过第一气体导管(7)连通,压差传感器(6)的另一端与第一通气阀(5)的另一端通过第二气体导管(8)连通,所述第一气体导管(7)和第二气体导管(8)各自连通有稳压缓冲装置(9);所述稳压缓冲装置(9)包括稳压缓冲腔(3),所述第一气体导管(7)、第二气体导管(8)分别与相应的稳压缓冲腔(3)的一侧连通,稳压缓冲腔(3)的另一侧分别与第三气体导管(2)、第四气体导管(4)连通,第三气体导管(2)的内径小于第四气体导管(4)的内径,第四气体导管(4)上安装有第二通气阀(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差压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第一过载保护装置 (10)和第二过载保护装置(11),第一过载保护装置(10)的进气口与第一气体导管(7)连 通,第一过载保护装置(10)的出气口与第二气体导管(8)连通;第二过载保护装置(11)的 进气口与第二气体导管(8)连通,第二过载保护装置(11)的出气口与第一气体导管(7)连ο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差压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载保护装置(10)和 /或第二过载保护装置(11)包括气体容腔,所述气体容腔由弹性薄片(12)分隔成第一容腔 (13)和第二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文华侯明阳吕胤鼎曲振爱顾赟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86[中国|杭州]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