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车身结构及车辆制造技术_技高网

车身结构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908609 阅读:4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4-18 14:38
本申请涉及一种车身结构及车辆,减震机构设于车轮罩的内部并用于与车轮连接;侧围板的一侧设于车轮罩;顶盖梁设于侧围板远离车轮罩的一侧;加强机构设于侧围板,加强机构的一端与车轮罩的外部连接并与减震机构对应设置,加强机构的另一端与顶盖梁连接。当车辆发生颠簸时,车轮受到的荷载通过减震机构传递至车轮罩,由于加强机构的一端与车轮罩的外部连接并与减震机构对应,因此,荷载能够更加流畅地传递至加强机构,并通过加强机构传递至顶盖梁,从而分散来自于车轮的冲击力,进而防止车身受到过度荷载而产生形变;与传统技术相比,上述车身结构及车辆能够防止车辆发生颠簸时车身产生形变而发生应力集中现象,进而提高车辆的安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涉及车辆工程的,特别是涉及一种车身结构及车辆


技术介绍

1、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车辆安全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车身是车辆用来载人载货的部分,如何合理设置车身结构,对提高车辆的安全性尤为重要。当车辆处于颠簸路段时,车身会受到来自车轮的荷载,长时间行驶在颠簸路段容易导致车身结构形变,车身的形变位置会导致应力集中,在形变位置更容易发生损坏,导致车辆安全性下降。

2、传统技术中,通常采用改进车身材料强度的方式来防止车身结构形变,然而,这种方式存在研发和生产成本高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传统技术存在研发和生产成本高的问题,提供一种车身结构及车辆。

2、其技术方案如下:

3、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身结构,包括:

4、顶盖梁;

5、减震机构和车轮罩,所述减震机构设于所述车轮罩的内部并用于与车轮连接;以及,

6、加强机构,所述加强机构的一端与所述车轮罩的外部连接并与所述减震机构对应设置,所述加强机构的另一端与所述顶盖梁连接。

7、上述车身结构,当车辆发生颠簸时,车轮受到的荷载通过减震机构传递至车轮罩,由于加强机构的一端与车轮罩的外部连接并与减震机构对应,因此,荷载能够更加流畅地传递至加强机构,并通过加强机构传递至顶盖梁,从而分散来自于车轮的冲击力,进而防止车身受到过度荷载而产生形变;与传统技术相比,上述车身结构能够防止车辆发生颠簸时车身产生形变而发生应力集中现象,进而提高车辆的安全性。

8、下面对技术方案进行进一步说明:

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车身结构还包括侧围板,所述侧围板具有相对的第一面和第二面,所述车轮罩包括第一罩体和第二罩体,所述第一罩体与所述第二罩体并排布置,所述第一罩体设于所述第一面,所述第二罩体设于所述第二面,所述加强机构包括第一加强件和第二加强件,所述第一加强件的一端设于所述第一罩体,所述第一加强件的另一端设于所述顶盖梁,所述第二加强件设于所述第二罩体的外部并与所述减震机构对应设置,所述第一加强件在所述侧围板上的投影与所述第二加强件在所述侧围板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合。

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加强件开设有第一通槽,所述第一通槽的槽壁与所述第一面围设以形成第一加强腔,所述第二加强件开设有第二通槽,所述第二通槽的槽壁与所述第二面围设以形成第二加强腔。

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加强件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一加强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一罩体的形状相匹配并设于所述第一罩体,所述第一加强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所述第一加强部的另一端与所述顶盖梁连接。

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加强件开设有减重孔。

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侧围板开设有连通口,所述第二加强件穿设于所述连通口并与所述第一加强件连接。

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车身结构还包括地板梁,所述第二加强件包括第二连接部和第二加强部,所述第二连接部设于所述地板梁,所述第二加强部的一端设于所述第二连接部并与所述减震机构对应设置,所述第二加强部的另一端穿设于所述连通口并与所述第一加强件连接。

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减震机构包括安装板和减震器,所述安装板设于所述第二罩体的内部并与所述第二加强件对应设置,所述减震器设于所述安装板。

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顶盖梁包括顶盖横梁部和顶盖纵梁部,所述顶盖横梁部的一端与所述顶盖纵梁部连接,所述第一加强件远离所述第一罩体的一端与所述顶盖横梁部和所述顶盖纵梁部的对接位置连接。

17、另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上述的车身结构。

18、上述车身结构,当车辆发生颠簸时,车轮受到的荷载通过减震机构传递至车轮罩,由于加强机构的一端与车轮罩的外部连接并与减震机构对应,因此,荷载能够更加流畅地传递至加强机构,并通过加强机构传递至顶盖梁,从而分散来自于车轮的冲击力,进而防止车身受到过度荷载而产生形变;与传统技术相比,上述车身结构能够防止车辆发生颠簸时车身产生形变而发生应力集中现象,进而提高车辆的安全性。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结构还包括侧围板,所述侧围板具有相对的第一面和第二面,所述车轮罩包括第一罩体和第二罩体,所述第一罩体与所述第二罩体并排布置,所述第一罩体设于所述第一面,所述第二罩体设于所述第二面,所述加强机构包括第一加强件和第二加强件,所述第一加强件的一端设于所述第一罩体,所述第一加强件的另一端设于所述顶盖梁,所述第二加强件设于所述第二罩体的外部并与所述减震机构对应设置,所述第一加强件在所述侧围板上的投影与所述第二加强件在所述侧围板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件开设有第一通槽,所述第一通槽的槽壁与所述第一面围设以形成第一加强腔,所述第二加强件开设有第二通槽,所述第二通槽的槽壁与所述第二面围设以形成第二加强腔。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件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一加强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一罩体的形状相匹配并设于所述第一罩体,所述第一加强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所述第一加强部的另一端与所述顶盖梁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件开设有减重孔。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围板开设有连通口,所述第二加强件穿设于所述连通口并与所述第一加强件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结构还包括地板梁,所述第二加强件包括第二连接部和第二加强部,所述第二连接部设于所述地板梁,所述第二加强部的一端设于所述第二连接部并与所述减震机构对应设置,所述第二加强部的另一端穿设于所述连通口并与所述第一加强件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机构包括安装板和减震器,所述安装板设于所述第二罩体的内部并与所述第二加强件对应设置,所述减震器设于所述安装板。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梁包括顶盖横梁部和顶盖纵梁部,所述顶盖横梁部的一端与所述顶盖纵梁部连接,所述第一加强件远离所述第一罩体的一端与所述顶盖横梁部和所述顶盖纵梁部的对接位置连接。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包括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车身结构。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结构还包括侧围板,所述侧围板具有相对的第一面和第二面,所述车轮罩包括第一罩体和第二罩体,所述第一罩体与所述第二罩体并排布置,所述第一罩体设于所述第一面,所述第二罩体设于所述第二面,所述加强机构包括第一加强件和第二加强件,所述第一加强件的一端设于所述第一罩体,所述第一加强件的另一端设于所述顶盖梁,所述第二加强件设于所述第二罩体的外部并与所述减震机构对应设置,所述第一加强件在所述侧围板上的投影与所述第二加强件在所述侧围板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件开设有第一通槽,所述第一通槽的槽壁与所述第一面围设以形成第一加强腔,所述第二加强件开设有第二通槽,所述第二通槽的槽壁与所述第二面围设以形成第二加强腔。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件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一加强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一罩体的形状相匹配并设于所述第一罩体,所述第一加强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所述第一加强部的另一端与所述顶盖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佳武
申请(专利权)人:合创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