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三片桁钢梁顶推施工的导梁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89971 阅读:24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三片桁钢梁顶推施工的导梁,包括两片矩形桁梁结构的导梁主体,导梁主体由若干第一节段和若干第二节段自前向后依次连接组成,还包括一个连接节段,所述连接节段包括左、右上弦杆和左、右下弦杆,上述四根弦杆的一端分别与最后一个第二节段后端面上的四个顶点焊接且沿导梁主体的轴向向后延伸,左、右下弦杆在水平面内相互平行,左、右上弦杆在水平面内呈八字形布置,且开口之间的距离与三片桁钢梁两边桁顶面左、右顶点之间的距离相等。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连接节段将复杂的三片桁结构转换成简单的两片桁结构,实现了与三桁钢梁的顺利连接,同时结构更轻巧,成本更经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桥梁施工装置,具体涉及用于三片桁钢梁顶推施工的导梁
技术介绍
大跨度连续钢桁梁桥架设采用顶推施工法时需要增加导梁,即为主体结构上向前 接长的结构。一般情况下,将导梁的桁片数做成与主体钢桁梁的桁片数相等,但如果钢桁梁 为三片桁或以上时,这时再将导梁做成与钢桁梁的桁片数相等,导梁的重量就会增大,既给 施工带来更大的风险,又增加了施工投入。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解决三片桁钢梁顶推施工中,导梁重量大、施工投 入大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用于三片桁钢梁顶 推施工的导梁,包括两片矩形桁梁结构的导梁主体,所述导梁主体由若干第一节段和若干 第二节段自前向后依次连接组成,还包括一个连接节段,所述连接节段包括左、右上弦杆和 左、右下弦杆,上述四根弦杆的一端分别与最后一个第二节段后端面上的四个顶点焊接且 沿导梁主体的轴向向后延伸,左、右下弦杆在水平面内相互平行,左、右上弦杆在水平面内 呈八字形布置,且开口之间的距离与三片桁钢梁两边桁顶面左、右顶点之间的距离相等。在上述方案中,所述连接节段还包括下连杆和两根下加强杆,下连杆的两端分别 与左、右下弦杆的后端点焊接,两根下加强杆的一端分别焊接在最后一个第二节段后端底 面的左、右下顶点上,两根下加强杆的另一端分别焊接在下连杆的中点处。在上述方案中,所述连接节段还包括上连杆和两根上加强杆,上连杆的两端分别 与左、右上弦杆的后端点焊接,两根上加强杆的一端分别焊接在最后一个第二节段后端顶 面的左、右上顶点上,两根上加强杆的另一端分别焊接在上连杆的中点处,上、下连杆的中 点通过竖管焊接连接。在上述方案中,上、下连杆的中点处分别设有上、下连接座,上、下连接座为分别由 顶板、底板和前、后侧板焊接而成的箱型结构,顶板与底板之间间隔地设有若干纵向加强 板,若干纵向加强板之间分别通过横向加强板两两连接,横向加强板将纵向加强板纵向平 分,上、下连接座的侧板上分别焊接有第二连接板,上连接座的底板的底面上以及下连接座 的顶板的顶面上分别焊接有第一连接板,上连杆由两段组成,两段上连接杆分别与上连接 座上的第一连接板和左、右上弦杆的后端点焊接,下连杆也由两段组成,两段下连接杆分别 与下连接座上的第一连接板和左、右下弦杆的后端点焊接,两根上加强杆和两根下加强杆 分别与上、下连接座上的第二连接板以及第二节段后端顶面的左、右上顶点焊接。本专利技术,通过连接节段将复杂的三片桁结构转换成简单的两片桁结构,实现了与 三桁钢梁的顺利连接,同时结构更轻巧,成本更经济。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俯视图3为图1的仰视图; 图4为图1的右视图; 图5为第二节段断面示意图; 图6为第一节段断面示意图; 图7为上连接座结构示意图; 图8为上连接座的俯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出详细的说明。如图1-图6所示,该实施例中,导梁全长114m,采用无竖杆的三角形桁,前端梁高 8m,后端梁高14m,与主桥钢梁一致,节间间距12m。横向布置两片桁,两片桁均垂直,桁间间 距为16. 5m,导梁后端上弦间距24m,通过一个连接节段过渡至16. 5m,从而将后端梯形断面 变为矩形断面。该实施例的具体结构如下,如图1-图6所示,包括两片矩形桁梁结构的导梁主体, 所述导梁主体由若干第一节段10、若干第二节段20和一个连接节段30自前向后依次连接 组成,连接节段30用于与三桁钢梁40连接。第二节段20的高度与三片桁钢梁40的高度相同且第一节段10的高度小于第二 节段20,第一节段10由于仅起导向作用,因此高度低于第二节段20,这样可以节省大量的 钢材。连接节段30包括左、右上弦杆31、32和左、右下弦杆33、34,上述四根弦杆的31、 32、33、34的一端分别焊接在最后一个第二节段后端面上的四个顶点Si、S2、Ul、U2上且沿 导梁主体的轴向向后延伸,左、右下弦杆33、34在水平面内相互平行,左、右上弦杆31、32在 水平面内呈八字形布置,且开口之间的距离与三片桁钢梁两边桁顶面左、右顶点SA1、SA2 之间的距离相等。为了保证连接节段30与三桁钢梁40之间的连接强度,本专利技术对第三节段进行了 加强处理。在连接节段30上设置了上连杆35和两根上加强杆36以及下连杆37和两根下加 强杆38,上连杆35的两端分别与左、右上弦杆31、32的后端点SA1、SA2焊接,两根上加强 杆36的一端分别焊接在最后一个第二节段后端顶面的左、右上顶点Si、S2上,另一端分别 焊接在上连杆35的中点SO处,上、下连杆35、37的中点通过竖管39焊接连接(参见图4)。 下连杆37的两端分别与左、右下弦杆33、34的后端点UA1、UA2焊接,两根下加强杆38的一 端分别焊接在最后一个第二节段后端底面的左、右下顶点Ul、U2上,另一端分别焊接在下 连杆37的中点UO处。上、下连杆35、37的中点SO、UO处分别设有上、下连接座300、400,二者形状、结构 大体相同,参见图7、图8,上、下连接座300、400分别为由顶板301、底板302和前、后侧板 303,304焊接而成的箱型结构,顶板301与底板302之间间隔地设有若干纵向加强板305,若干纵向加强板305之间分别通过横向加强板306两两连接,横向加强板306将纵向加强 板305纵向平分。前、后侧板303、304的外侧面上分别焊接有第二连接板308,上连接座300 的底板302的底面上以及下连接座400的顶板301的顶面上分别焊接有第一连接板307,上 连杆35由两段组成,两段上连接杆35分别与上连接座300上的第一连接板307和左、右上 弦杆31、32的后端点SA1、SA2焊接。下连杆37也由两段组成,两段下连接杆37分别与下 连接座400上的第一连接板307和左、右下弦杆33、34的后端点UAl、UA2焊接。两根上加 强杆36和两根下加强杆38分别与上、下连接座300、400上的第二连接板308以及第二节 段后端顶面的左、右上顶点31、32、肌、似焊接。本专利技术中上、下连接座300、400与三桁钢梁连接时,共用三桁钢梁的钢梁顶板和 钢梁底板,三桁钢梁及上、下连接座的腹板分别插入到钢梁顶板与钢梁底板之间,并焊接。本专利技术不局限于上述最佳实施方式,任何人应该得知在本专利技术的启示下作出的结 构变化,凡是与本专利技术具有相同或相近的技术方案,均落入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用于三片桁钢梁顶推施工的导梁,包括两片矩形桁梁结构的导梁主体,所述导梁主体由若干第一节段和若干第二节段自前向后依次连接组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个连接节段,所述连接节段包括左、右上弦杆和左、右下弦杆,上述四根弦杆的一端分别与最后一个第二节段后端面上的四个顶点焊接且沿导梁主体的轴向向后延伸,左、右下弦杆在水平面内相互平行,左、右上弦杆在水平面内呈八字形布置,且开口之间的距离与三片桁钢梁两边桁顶面左、右顶点之间的距离相等。

【技术特征摘要】
用于三片桁钢梁顶推施工的导梁,包括两片矩形桁梁结构的导梁主体,所述导梁主体由若干第一节段和若干第二节段自前向后依次连接组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个连接节段,所述连接节段包括左、右上弦杆和左、右下弦杆,上述四根弦杆的一端分别与最后一个第二节段后端面上的四个顶点焊接且沿导梁主体的轴向向后延伸,左、右下弦杆在水平面内相互平行,左、右上弦杆在水平面内呈八字形布置,且开口之间的距离与三片桁钢梁两边桁顶面左、右顶点之间的距离相等。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三片桁钢梁顶推施工的导梁,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节段还 包括下连杆和两根下加强杆,下连杆的两端分别与左、右下弦杆的后端点焊接,两根下加强 杆的一端分别焊接在最后一个第二节段后端底面的左、右下顶点上,两根下加强杆的另一 端分别焊接在下连杆的中点处。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三片桁钢梁顶推施工的导梁,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节段还 包括上连杆和两根上加强杆,上连杆的两端分别与左、右上弦杆的后端点焊接,两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军堂涂满明毛伟琦张爱花姚发海张瑞霞姚森李海军朱向前唐勇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83[中国|武汉]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