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李化专利>正文

电动助力车驱动轮毂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81829 阅读:37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电动助力车驱动轮毂,结构中包括有轮毂套单元,动力结构单元,传动驱动结构单元和人力驱动结构单元等部分。其电力驱动和人力驱动方式共用一套减速/增速变速系统,具有电力驱动和人力驱动混用的功能,可实现电机驱动的多速功能和人力驱动多速功能间的转换,并还可具有电动驱动倒档和人力驱动倒档功能;可进一步实现人力驱动无链条传动,可有效防止外界环境的影响,是一种更为安全可靠的全封闭的电动助力车驱动轮毂结构,为小轮径车和各型车辆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改进的电动助力车驱动轮毂结构。
技术介绍
以充电电池作为动力源的电动自行车、电动三轮车等电动助力车作为普遍的代步 工具,目前的使用越来越普及。目前电动助力车的驱动方式都是通过其驱动轮毂内的电动 机及相应的变速结构系统实现的。但是其存在有很多缺陷,如其驱动轮毂普遍只有一个速 度,当电动自行车启动时和爬坡时电机的电流相当大且效率很低,会造成电机发热,加速电 器的老化和磁性材料退磁等,轻则减少电动自行车使用寿命,重则烧毁电器,并使驾驶人员 的骑乘舒适性和安全性大打折扣。此外,目前同时带有人力驱动功能的电动助力车中的人 力驱动传动装置,普遍采用链盘式变速驱动,除变速固定外,速比也较小,加之驱动装置多 数零件常年暴露在外很快失效,这不仅起不到助力和人力驱动效果,还给骑行者埋下不安 ^^^ 急 ^^ ο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情况,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新结构形式的电动助力车的驱动轮毂结构,可 有效解决目前同类产品中存在的上述问题,为小轮径车和各型电动助力车辆提供了更广阔 的发展空间。本专利技术的电动助力车驱动轮毂结构中,同样包括有可带动车轮转动的轮毂套和设 置于轮毂套内的电动机及相应的传动驱动结构等基本组成,具体包括有轮毂套单元,动力 结构单元,传动驱动结构单元和人力驱动结构单元。其中轮毂套单元——包括有由轮毂外壳及经连接件连接在其两端的端盖组成具有容 置空间的可转动壳体。其一侧端盖经轴承与支承轴连接,支承轴的外端可支承固连车辆的 一侧后平叉——通常多为左后侧平叉,支承轴的内端支承连接沿轴线设置于该壳体容置空 间中的电动机;另一侧端盖在与车辆另一侧后平叉——通常多为右后侧平叉经轴承连接的 同时,还经另一轴承与传动驱动结构单元中的齿圈盘连接。该齿圈盘则再经一轴承连接在 与该支承轴同轴方向设置于另一侧的人力驱动轴上的同时,还经锁定结构与该侧的后平叉 相互固定,形成一侧(左侧)的支承轴静止,另一侧(右侧)的人力驱动轴可转动的状态。动力结构单元——包括一个沿上述轮毂套单元可转动壳体容置空间轴线设置并 由支承轴支承连接的电动机,其动力输出的轴伸端连接有一个与其同步旋转并经轴承配合 于所说的人力驱动轴内伸端上的连接座。该连接座与套置并固连于人力驱动轴上的中心齿 轮经连接件连接,且连接座上还设有可与离合操纵结构配合的车速档位第一离合机构。传动驱动结构单元——包括在上述轮毂外壳内圈固定连接的一个支承圈,其内圈 经圆周导向结构定位配合有一个经螺钉等连接件与上述轮毂套单元中的齿圈盘固连的齿 圈。在齿圈内配合有一组与中心齿轮保持啮合并与所说的人力驱动轴保持传动连接的变速 齿轮传动机构。该支承圈经连接件还连接有一个离合器座,其上带有可分别与设置在所说变速齿轮传动机构中的第二离合结构以及所说动力结构单元中的车速档位第一离合机构 作交叉式离合配合的对应配合结构。人力驱动结构单元——包括上述可由人力驱动的外曲柄带动旋转的人力驱动轴, 及与其保持传动连接的所说变速齿轮传动机构。在本专利技术上述结构的驱动轮毂中,所说传动驱动结构单元中的车速档位第一离合 机构,除可以选择目前已有报道和/或使用的不同形式离合机构外,较简单的可如在所提 供可作参考的具体实施例所示的方式,采用为设置在连接座与电动机外壳间的拨叉式离合 结构,包括有可相互配合的离合拨叉圈和离合器拨杆,该离合拨叉圈设置在由拨叉扛杆支 承并配置有档位复位拉簧等弹簧结构的离合拨叉杆的一端,离合拨叉杆的另一端与离合操 纵结构连接;该离合器拨杆设置在与连接座连接并可随其同步转动的离合器拨叉座上的一 摆轴上,并配合有使其被定位和在连接座的旋转轴所在平面内作摆动/复位的拨叉定位弹 簧;该离合器拨杆上还带有可与所说传动驱动结构单元中该离合器座上的对应结构相配合 的离合棘凸。上述传动驱动结构单元中所说的支承圈与齿圈间的圆周导向结构,最简便的可采 用设置于支承圈与齿圈圆周配合面间环状沟槽中的若干滚珠的方式。上述驱动轮毂中所说的传动驱动结构单元中,齿圈内配合的变速齿轮传动机构, 可以选择采用在电动自行车等电动助力车中目前已多有报道和/或使用多种齿轮变速机 构,但以采用由若干行星齿轮与中心齿轮内缘啮合组成的行星齿轮机构的方式为佳。即各 行星齿轮分别装配在行星架中由对应的行星齿轮轴承支承的行星轴上,各行星齿轮的外缘 均与所说的齿圈啮合,行星架与所说的人力驱动轴作传动连接。行星齿轮变速机构不仅结 构紧凑,体积小,且变速速比范围大,可根据不同需要方便选择和调整。一般情况下,行星齿 轮机构中设置在行星架中的行星齿轮采用为3个即可满足需要。在上述传动驱动结构单元中采用为行星齿轮机构时,其行星架中还可进一步同轴 心设置有双向超越离合器,并使该行星齿轮机构经由该双向超越离合器以键与所说的人力 驱动轴作传动连接。为使电动驱动和人力驱动能更好地共用一套上述结构形式传动/变速系统,上述 传动驱动结构单元中所说该行星齿轮机构形式变速齿轮传动机构中的第二离合结构,采用 为设置在该行星架上且配置有伸缩弹簧的棘凸座内、并可与所说动力结构单元中的第一离 合机构共用所说离合器座上的对应结构相配合的离合棘凸,是更为合理和理想的。采用上述结构形式的本专利技术电动助力车驱动轮毂结构,可以方便地使电力驱动和 人力驱动两种方式共用一套减速/增速变速系统,具有电力驱动和人力驱动混用的功能, 并可实现电机驱动的多速功能和人力驱动多速功能间的转换,还能具有电动驱动倒档和人 力驱动倒档的功能。此外,还可以进一步实现人力驱动无链条传动,并能有效防止外界环境 的影响,是一种更为安全可靠的全封闭的电动助力车驱动轮毂结构,为小轮径车和各型车 辆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以下结合由附图所示实施例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内容再作进一步的 详细说明。但不应将此理解为本专利技术上述主题的范围仅限于以下的实例。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 上述技术思想情况下,根据本领域普通技术知识和惯用手段做出的各种替换或变更,均应 包括在本专利技术的范围内。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电动助力车驱动轮毂的一种轴向剖视结构的示意图。图2是图1中B-B结构的示意图。图3是图1中C-C结构的示意图。图4是图1中D-D结构的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如图所示的本专利技术该电动助力车驱动轮毂,结构中包括有轮毂套单元,动力结构 单元,传动驱动结构单元和人力驱动结构单元等几部分结构单元。其中轮毂套单元——由经轮辐45可与轮胎46连为以旋转驱动车轮的轮毂外壳7及经 连接件6连接在其两端的端盖4,36组成具有容置空间的可转动壳体,其一侧端盖4经轴承 5与支承轴2连接,支承轴2的外端可支承固连车辆的左后平叉3,内端支承连接沿轴线设 置于该壳体容置空间中的电动机16 ;另一侧端盖36在与车辆右后平叉44经轴承38连接 的同时,还经另一轴承39与传动驱动结构单元中的齿圈盘33连接,该齿圈盘33则再经一 轴承41连接在与支承轴2同轴方向设置于另一侧的人力驱动轴43上的同时,还由固定销 等锁定结构37经齿圈盘33轴向外露端的固定孔40,与该侧的后平叉44相互固定;动力结构单元——有一沿轮毂套单元可转动壳体容置空间轴线设置并由支承轴2 支承连接的电动机16,其电源线和控制线1均可由上述支承轴2的外露端引出;电动机16 的动力输出轴伸18端连接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电动助力车驱动轮毂,包括带动车轮转动的轮毂套和设置于轮毂套内的电动机及相应的传动驱动结构,其特征是包括有轮毂套单元,动力结构单元,传动驱动结构单元和人力驱动结构单元,其中:轮毂套单元--由轮毂外壳(7)及经连接件(6)连接在其两端的端盖(4,36)组成具有容置空间的可转动壳体,其一侧端盖(4)经轴承(5)与支承轴(2)连接,支承轴(2)的外端可支承固连车辆的一侧后平叉(3),内端支承连接沿轴线设置于该壳体容置空间中的电动机(16);另一侧端盖(36)在与车辆另一侧后平叉(44)经轴承(38)连接的同时,还经另一轴承(39)与传动驱动结构单元中的齿圈盘(33)连接,该齿圈盘(33)则再经一轴承(41)连接在与支承轴(2)同轴方向设置于另一侧的人力驱动轴(43)上的同时,还经锁定结构(37)与该侧的后平叉(44)相互固定;动力结构单元--有一沿轮毂套单元可转动壳体容置空间轴线设置并由支承轴(2)支承连接的电动机(16),其动力输出的轴伸(18)端连接有一个与其同步旋转并经轴承(20)配合于人力驱动轴(43)内伸端上的连接座(19),该连接座(19)与套置并固连于人力驱动轴(43)上的中心齿轮(21)经连接件(22)连接,连接座(19)上还设有可与离合操纵结构(8)配合的车速档位第一离合机构;传动驱动结构单元--在轮毂外壳(7)内圈固定连接一支承圈(30),其内圈经圆周导向结构(29)定位配合有一个经连接件32与齿圈盘33固定连接的齿圈(28),齿圈(28)内配合有一组与中心齿轮(21)保持啮合并与人力驱动轴(43)保持传动连接的变速齿轮传动机构,支承圈(30)经连接件(31)还连接有一个离合器座(27),其上带有可分别与设置在所说变速齿轮传动机构中的第二离合结构以及所说动力结构单元中的车速档位第一离合机构作交叉式离合配合的对应配合结构;人力驱动结构单元--包括可由人力驱动的外曲柄带动旋转的人力驱动轴(43)及与其保持传动连接的所说变速齿轮传动机构。...

【技术特征摘要】
电动助力车驱动轮毂,包括带动车轮转动的轮毂套和设置于轮毂套内的电动机及相应的传动驱动结构,其特征是包括有轮毂套单元,动力结构单元,传动驱动结构单元和人力驱动结构单元,其中轮毂套单元——由轮毂外壳(7)及经连接件(6)连接在其两端的端盖(4,36)组成具有容置空间的可转动壳体,其一侧端盖(4)经轴承(5)与支承轴(2)连接,支承轴(2)的外端可支承固连车辆的一侧后平叉(3),内端支承连接沿轴线设置于该壳体容置空间中的电动机(16);另一侧端盖(36)在与车辆另一侧后平叉(44)经轴承(38)连接的同时,还经另一轴承(39)与传动驱动结构单元中的齿圈盘(33)连接,该齿圈盘(33)则再经一轴承(41)连接在与支承轴(2)同轴方向设置于另一侧的人力驱动轴(43)上的同时,还经锁定结构(37)与该侧的后平叉(44)相互固定;动力结构单元——有一沿轮毂套单元可转动壳体容置空间轴线设置并由支承轴(2)支承连接的电动机(16),其动力输出的轴伸(18)端连接有一个与其同步旋转并经轴承(20)配合于人力驱动轴(43)内伸端上的连接座(19),该连接座(19)与套置并固连于人力驱动轴(43)上的中心齿轮(21)经连接件(22)连接,连接座(19)上还设有可与离合操纵结构(8)配合的车速档位第一离合机构;传动驱动结构单元——在轮毂外壳(7)内圈固定连接一支承圈(30),其内圈经圆周导向结构(29)定位配合有一个经连接件32与齿圈盘33固定连接的齿圈(28),齿圈(28)内配合有一组与中心齿轮(21)保持啮合并与人力驱动轴(43)保持传动连接的变速齿轮传动机构,支承圈(30)经连接件(31)还连接有一个离合器座(27),其上带有可分别与设置在所说变速齿轮传动机构中的第二离合结构以及所说动力结构单元中的车速档位第一离合机构作交叉式离合配合的对应配合结构;人力驱动结构单元——包括可由人力驱动的外曲柄带动旋转的人力驱动轴(43)及与其保持传动连接的所说变速齿轮传动机构。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助力车驱动轮毂,其特征是所说的轮毂套单元中与一侧端 盖(4)支承连接的车辆后平叉(3)为左后侧平叉,与另一侧端盖(36)连接的车辆后平叉 (44)为右后侧平叉。3.如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化熊仿舒
申请(专利权)人:李化熊仿舒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90[中国|成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