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换热器的筒体底部的排液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750585 阅读:3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3-25 20:06
一种换热器的筒体底部的排液结构,包括有:竖向设置的筒体(1),具有底壁(11)、自底壁(11)的周边向上延伸的侧壁(12),筒体侧壁(12)的下部设有排液口(120);还包括有:能弯曲的排液软管(2),其第一端自所述排液口(120)伸入筒体(1)内、并与筒体(1)内部空间相连通,其第二端位于筒体(1)外;配重件(3),设于所述排液软管(2)的第一端,以使所述排液软管(2)的第一端始终具有向下弯曲并与筒体(1)的底壁(11)相接触或邻近的趋势。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能避免筒体底部积液。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换热器,具体涉及一种换热器的筒体底部的排液结构


技术介绍

1、现有技术中,为了将换热器的筒体底部的积液排净,一般在筒体底部设有排净口,具体如专利号为202021024668.7的技术专利《一种缠绕管式换热器的下管板防腐蚀结构》(授权公告号为cn212645484u)公开的结构,其包括有壳体和位于壳体下端的下管板,壳体在邻近下管板的侧壁面上设置有供壳程介质进入或排出的下接口,下管板的上表面的最低点高于下接口的最低点。且壳体底部设有排净口,以便需要时能随时排净壳体内的介质。

2、上述方案中排净口设于壳体的最低处,通过排净口能基本排净积液。但对于有些换热器,壳体的最低处刚好是焊缝位置,受焊缝影响,排净口需要设置在焊缝上方的壳体侧壁上,导致焊缝上方的部分积液无法通过排净口排出。同时,有些情况下,考虑到结构强度等因素,排净口仅能设置在壳体侧壁上,同样会导致壳体底部的部分积液无法排出。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提供一种换热器的筒体底部的排液结构,以避免壳体底部积液。

2、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换热器的筒体底部的排液结构,包括有:

3、竖向设置的筒体,具有底壁、自底壁的周边向上延伸的侧壁,筒体侧壁的下部设有排液口;

4、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

5、能弯曲的排液软管,其第一端自所述排液口伸入筒体内、并与筒体内部空间相连通,其第二端位于筒体外;

6、配重件,设于所述排液软管的第一端,以使所述排液软管的第一端始终具有向下弯曲并与筒体的底壁相接触或邻近的趋势。

7、如此,排液软管的第一端在配重件的作用下始终能向下弯曲并与筒体底壁接触或邻近,此时,当排液软管的第二端有负压作用时,筒体底壁上的积液能通过排液软管吸出,避免筒体底部积液。

8、优选地,所述配重件的至少局部插设于排液软管的第一端内,以与排液软管约束在一起;且所述配重件的内部中空形成有连通排液软管的空腔,所述空腔的腔壁上设有贯穿壁厚的吸液孔,以连通所述空腔与所述筒体内部空间。如此,筒体底部积液能通过吸液孔以及空腔被吸入排液软管内,然后从排液软管的第二端输出,避免筒体底部积液。

9、进一步地,所述配重件之位于排液软管之外的部分呈球状,且球面与所述筒体的底壁相接触,并带有上述的吸液孔。球状结构有利于配重件与筒体底壁的贴合。除此之外,配重件之位于排液软管之外的部分也可呈方形、条形等其他形状。

10、进一步地,所述配重件上的吸液孔有多个,并间隔分布。

11、在上述方案中,为避免配重件脱离排液软管而落入筒体内,优选地,还包括有链条,穿设于所述排液软管内,且一端与所述配重件相连,另一端位于排液软管外。如此,链条的设置能防止配重件因脱离排液软管而丢失,且链条基本不影响排液软管内液体的排出。

12、在上述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筒体的底壁之邻近侧壁的部分下凹而形成凹槽,所述排液软管的第一端在配重件的作用下位于凹槽内。凹槽能收集积液,然后通过排液软管排出。

13、在上述各方案中,优选地,所述排液口的边缘相对筒体侧壁向外延伸而形成接管;

14、所述排液软管的局部插设于接管内。

15、进一步地,还包括有泵体,设于所述筒体外,且泵体的输入端与所述排液软管的第二端相连,以将筒体内的液体抽出。本技术中,除了利用泵体将液体抽出之外,也可利用虹吸原理将液体吸出。

16、更进一步地,还包括有端板,设于所述接管的外端口处,以闭合接管的外端口;且所述端板中央对应接管外端口的位置设有贯穿板厚的连通孔,以连通所述排液软管的第二端与所述泵体的输入端。

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在于:通过设置能弯曲的排液软管以及配重件,排液软管的第一端在配重件的作用下始终能向下弯曲并与筒体底壁接触或邻近,此时,当排液软管的第二端有负压作用时,筒体底壁上的积液能通过排液软管吸出,避免筒体底部积液。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换热器的筒体底部的排液结构,包括有: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液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配重件(3)的至少局部插设于排液软管(2)的第一端内,以与排液软管(2)约束在一起;且所述配重件(3)的内部中空形成有连通排液软管(2)的空腔(30),所述空腔(30)的腔壁上设有贯穿壁厚的吸液孔(31),以连通所述空腔(30)与所述筒体(1)内部空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排液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配重件(3)之位于排液软管(2)之外的部分呈球状,且球面与所述筒体(1)的底壁(11)相接触,并带有上述的吸液孔(3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排液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配重件(3)上的吸液孔(31)有多个,并间隔分布。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排液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链条(4),穿设于所述排液软管(2)内,且一端与所述配重件(3)相连,另一端位于排液软管(2)外。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液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1)的底壁(11)之邻近侧壁(12)的部分下凹而形成凹槽(110),所述排液软管(2)的第一端在配重件(3)的作用下位于凹槽(110)内。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权项所述的排液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液口(120)的边缘相对筒体侧壁(12)向外延伸而形成接管(121);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排液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泵体(5),设于所述筒体(1)外,且泵体(5)的输入端与所述排液软管(2)的第二端相连,以将筒体(1)内的液体抽出。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排液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端板(6),设于所述接管(121)的外端口处,以闭合接管(121)的外端口;且所述端板(6)中央对应接管(121)外端口的位置设有贯穿板厚的连通孔(60),以连通所述排液软管(2)的第二端与所述泵体(5)的输入端。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换热器的筒体底部的排液结构,包括有: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液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配重件(3)的至少局部插设于排液软管(2)的第一端内,以与排液软管(2)约束在一起;且所述配重件(3)的内部中空形成有连通排液软管(2)的空腔(30),所述空腔(30)的腔壁上设有贯穿壁厚的吸液孔(31),以连通所述空腔(30)与所述筒体(1)内部空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排液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配重件(3)之位于排液软管(2)之外的部分呈球状,且球面与所述筒体(1)的底壁(11)相接触,并带有上述的吸液孔(3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排液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配重件(3)上的吸液孔(31)有多个,并间隔分布。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排液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链条(4),穿设于所述排液软管(2)内,且一端与所述配重件(3)相连,另一端位于排液软管(2)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俞晓波虞世君忻红波李辉斌王佳明杨展程
申请(专利权)人:镇海石化建安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