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框、背光模块、显示装置及其组装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073760 阅读:16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胶框、背光模块、显示装置及其组装方法,所述胶框包含一主体以及自主体延伸出的一突出部。主体具有一第一水平面、一第二水平面、一第一凹槽以及一第二凹槽,其中第一水平面与第二水平面相对。突出部具有一第一垂直面以及一第二垂直面,其中第一垂直面与第二垂直面相对。第一凹槽连接第一垂直面与第一水平面,而第二凹槽连接第二垂直面与第二水平面。本发明专利技术是于胶框的突出部两侧设置两凹槽,当突出部受到显示面板的冲击力时,突出部会向显示面板的反方向弯曲变形,以有效减少显示面板对胶框的冲击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胶框,特别涉及一种当显示装置遭外力冲击时,可有效减少显示 面板的冲击力的胶框。
技术介绍
请参阅图1,图1为现有技术的显示装置1的局部剖面图。如图1所示,显示装置1 包含一背光模块10、一显示面板12以及一金属框架14。背光模块10包含一背光元件100 以及一胶框102。一般而言,背光元件100可由光源(例如,发光二极管)、反射板、扩散板、 菱镜片、偏光板等组成。胶框102设置在背光元件100的周围。显示面板12可为液晶显示 面板,设置于胶框102上。金属框架14则设置于显示面板12与背光模块10上。如图1所示,胶框102包含一主体1020以及自主体1020延伸出的一突出部1022。 主体1020具有一水平面1024,且突出部1022具有一垂直面1026。此外,显示面板12具有 一水平承靠面120以及一垂直承靠面122。当显示面板12组装于胶框102上时,水平承靠 面120抵接于水平面1024,且垂直承靠面122抵接于垂直面1026。由于上述的胶框102的 结构设计并不具有缓冲作用,显示装置1在冲击测试过程中,显示面板12的玻璃基板四周 常常会受到过大的冲击力,而分离或形成破片,使得显示装置1常常无法通过冲击测试。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胶框、包含此胶框的背光模块及显示装置。 当显示装置遭外力冲击时,本专利技术的胶框可有效减少显示面板的冲击力,以解决上述问题。根据一实施例,本专利技术的胶框包含一主体以及自主体延伸出的一突出部。主体具 有一第一水平面、一第二水平面、一第一凹槽以及一第二凹槽,其中第一水平面与第二水平 面相对。突出部具有一第一垂直面以及一第二垂直面,其中第一垂直面与第二垂直面相对。 第一凹槽连接第一垂直面与第一水平面,而第二凹槽连接第二垂直面与第二水平面。根据另一实施例,本专利技术的背光模块包含一背光元件以及一如上所述的胶框。胶 框设置于背光元件的周围。根据另一实施例,本专利技术的显示装置包含一如上所述的背光模块、一显示面板以 及一金属框架。显示面板设置于胶框上。显示面板具有一水平承靠面以及一垂直承靠面, 其中水平承靠面抵接于第一水平面,且垂直承靠面抵接于第一垂直面。金属框架设置于显 示面板与背光模块上。金属框架具有一水平对应面以及一垂直对应面,其中水平对应面隔 空对应于第二水平面,且垂直对应面隔空对应于第二垂直面。根据另一实施例,本专利技术的显示装置的组装方法包含下列步骤提供一如上所述 的背光模块;组装一显示面板至胶框上,其中显示面板具有一水平承靠面以及一垂直承靠 面,使得水平承靠面抵接于第一水平面,且垂直承靠面抵接于第一垂直面;以及组装一金属 框架至显示面板与背光模块上,其中金属框架具有一水平对应面以及一垂直对应面,使得 水平对应面隔空对应于第二水平面,且垂直对应面隔空对应于第二垂直面。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是于胶框的突出部两侧设置两凹槽,当突出部受到显示面板的 冲击力时,突出部会向显示面板的反方向弯曲变形,以有效减少显示面板对胶框的冲击力。关于本专利技术的优点与精神可以借由以下的专利技术详述及附图得到进一步的了解。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的显示装置的局部剖面图。图2为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外观图。图3为图2中的显示装置沿X-X线的局部剖面图。图4为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组装方法的流程图。图5为搭配图4的组装示意图。图6为图3中的胶框的放大图。图7至图11为五种胶框的模拟与冲击测试图。主要附图标记说明1、3显示装置10,30背光模块12,32,P显示面板14,34金属框架100,300背光元件102、302、A、胶框B.C.D.E120,320水平承靠面122,322垂直承靠面340水平对应面342垂直对应面1020,3020主体1022,3022突出部1024水平面1026垂直面3024第一水平面3026第二水平面3028第一凹槽3030第二凹槽3032第一垂直面3034第二垂直面H1、H2高度D1、D2深度W、W1、W2宽度X-X剖面线S20-S24步骤具体实施例方式请参阅图2以及图3,图2为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3的外观图,图3为 图2中的显示装置3沿X-X线的局部剖面图。如图2与图3所示,显示装置3包含一背光 模块30、一显示面板32以及一金属框架34。背光模块30包含一背光元件300以及一胶框 302。一般而言,背光元件300可由光源(例如,发光二极管)、反射板、扩散板、菱镜片、偏光 板等组成。胶框302设置在背光元件300的周围。显示面板32可为液晶显示面板,设置于 胶框302上。金属框架34则设置于显示面板32与背光模块30上。如图3所示,胶框302包含一主体3020以及自主体3020延伸出的一突出部3022。 主体3020具有一第一水平面3024、一第二水平面3026、一第一凹槽3028以及一第二凹槽 3030,其中第一水平面3024与第二水平面3026相对。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水平面3024与第 二水平面3026系隔着突出部3022彼此相对,且第一水平面3024系与第二水平面3026共平面。突出部3022具有一第一垂直面3032以及一第二垂直面3034,其中第一垂直面3032 与第二垂直面3034相对,第一垂直面3032垂直于第一水平面3024,第二垂直面3034垂直 于第二水平面3026。第一凹槽3028连接第一垂直面3032与第一水平面3024,并位于第一 垂直面3032与第一水平面3024之间的角隅处,而第二凹槽3030连接第二垂直面3034与 第二水平面3026,并位于第二垂直面3034与第二水平面3026之间的角隅处。换言之,第 一凹槽3028与第二凹槽3030分别位于突出部3022的两侧,且第一凹槽3028与第二凹槽 3030相对。于此实施例中,第一凹槽3028与第二凹槽3030的剖面呈圆弧形。然而,于另一实 施例中,第一凹槽3028与第二凹槽3030的剖面亦可呈多边形(例如,方形)。此外,亦可使 第一凹槽3028与第二凹槽3030的其中之一的剖面呈圆弧形,且使第一凹槽3028与第二凹 槽3030的其中另一的剖面呈多边形。换言之,第一凹槽3028或第二凹槽3030的剖面形状 可根据实际需求而设计。如图3所示,显示面板32具有一水平承靠面320以及一垂直承靠面322。当显示 面板32组装于胶框302上时,水平承靠面320抵接于第一水平面3024,且垂直承靠面322 抵接于第一垂直面3032。此外,金属框架34具有一水平对应面340以及一垂直对应面342。 当金属框架34组装于显示面板32与背光模块30上时,水平对应面340隔空对应于第一水 平面3024与第二水平面3026,且垂直对应面342隔空对应于第一垂直面3032与第二垂直 面3034。亦即,水平对应面340不与第一水平面3024以及第二水平面3026接触,且垂直对 应面342不与第一垂直面3032以及第二垂直面3034接触。请参阅图4以及图5,图4为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3的组装方法的流程 图,图5为搭配图4的组装示意图。首先,执行步骤S20,提供如上所述的背光模块30,如图 5(A)所示。接着,执行步骤S22,组装显示面板32至胶框302上,使得水平承靠面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胶框,包含:  一主体,具有一第一水平面、一第二水平面、一第一凹槽以及一第二凹槽,该第一水平面与该第二水平面相对;以及  一突出部,自该主体延伸出,该突出部具有一第一垂直面以及一第二垂直面,该第一垂直面与该第二垂直面相对;  其中,该第一凹槽连接该第一垂直面与该第一水平面,该第二凹槽连接该第二垂直面与该第二水平面。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黎平
申请(专利权)人: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