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板及背光模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13465 阅读:25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揭露一种背板及背光模组,背板包括底板、自该底板边缘向上延伸的四个侧壁以及至少一第一凸块,。至少一该侧壁具有第一承载板,该第一承载板具有第一承载面,该第一承载面用以承载显示面板的边沿。第一凸块具有第二承载面,该第一承载板与该第二承载面形成第一容置槽,且第一凸块自底板上突起或者自对应的该侧壁上突出,该第一容置槽用以容置光学膜片组的边沿。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背板及背光模组通过背板的设计达到节省胶框材料的目的,并使得背板与胶框的组装及拆卸简单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关于一种背板及背光模组,尤其涉及一种可减少胶框材料使用的背板及背 光模组。
技术介绍
请参见图1,图1所示为现有技术中的背光模组的示意图。现有技术中,背光模组 1包括背板2、胶框、反射板4、光学膜片组及光源等,背光模组为显示装置提供背光源,其中 背板2与胶框结合固定反射板4、光学膜片组及光源等元件,反射板4用将光源发出的光线 反射至显示装置的显示面板,光学膜片组则用以提高投射至显示面板的光线均勻性等。背 板2包括底板6以及自该底板6边缘向上延伸的四个第一侧壁5,每一第一侧壁5都具有 承载面7,承载面7用以承载光学膜片组及反射板4的边沿。图1中只示出了胶框的一个 第二侧壁3,但实际上对应背板2的四个第一侧壁5,胶框也具有四个第二侧壁3,第一侧壁 5与第二侧壁3分别对应结合,例如第一侧壁5上可设置有多个凸块,对应的在第二侧壁3 上设置有多个凹槽,凸块与凹槽结合固定第一侧壁5与第二侧壁3。但现有技术背光模组 1由于背板的结构设计必须对应地设置具有四个侧壁3的胶框,这样既浪费胶框材料,而且 也使得背板与胶框的组装及拆卸均非常麻烦。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背板及背光模组,通过背板的设计达到节 省胶框材料的目的,并使得背板与胶框的组装及拆卸简单方便。为达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背板,该背板包括底板、自该底板边缘向上延伸的 四个侧壁以及至少一第一凸块。至少一该侧壁具有第一承载板,该第一承载板具有第一承 载面;该第一凸块具有第二承载面,该第一承载板与该第二承载面形成第一容置槽,且该第 一凸块自该底板上突起或者自对应的该侧壁上突出。进一步地,该第一承载面上设置有缓冲块。进一步地,该第一承载面上设置有第一凹槽,该缓冲块位于该第一凹槽内。进一步地,该第一承载板的第三表面设置有至少一凸包,该第三表面与该第一承 载面相对。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背光模组,该背光模组包括如上所述的背板以及胶框,该第一 承载面用以承载显示面板的边沿,该第一容置槽用以容置光学膜片组的边沿;该胶框与该 背板结合固定,且该胶框由边框、角件或边框与角件的组合组成。进一步地,该边框包括相对的两个第四侧部以及连接两个该第四侧部的第五侧 部,两个该第四侧部及该第五侧部分别与该背板相连接的三个该侧壁结合固定。进一步地,该角件具有相连接的两个第一侧部以及第二部分,第二部分形成于两 个该第一侧部的交接处,该第二部分具有第三承载板以及第四承载板,该第三承载板具有 第三承载面,该第四承载板具有第四承载面,该第三承载板与该第四承载板形成第二容置槽,该第三承载面与该第一承载面共平面,该第四承载面与该第二承载面共平面,该第三承 载面用以承载该显示面板的边沿,该第二容置槽用以容置该光学膜片组的边沿。进一步地,两个该第一侧部分别与该背板相邻的两个该侧壁结合固定,该第一侧 部上具有第二固定件,对应的该侧壁上具有与该第二固定件结合的第一固定件。进一步地,该角件还包括挡墙,位于该第一承载板临近两该第一侧部的两侧。进一步地,该挡墙与每一该第一侧部之间形成有第一挡板,该第一档板与对应的 该第一侧部之间具有第二凹槽,该第二凹槽用以夹持对应的该侧壁。进一步地,该第一档板的上表面还具有至少一第一凸柱,该第一凸柱用以支撑对 应的该侧壁的内壁。进一步地,该角件还包括加强肋,形成于该第一挡板的下表面,并固设于该角件的 内壁上。进一步地,该第一挡板上具有第二凸柱,该第二凸柱与前框上的第一定位孔结合 定位该前框与该角件。进一步地,该前框还具有第三凸柱,该第三凸柱插设于该第二凹槽内。进一步地,该角件的该第一侧部上还具有第二凸块,与该前框的第三凹槽卡合。进一步地,该背光模组还包括反射板,设置于该背板内,该反射板具有侧缘,该侧 缘放置该第一容置槽内。进一步地,该反射板包括本体及两个第二侧部,该本体具有底部及两个第三侧部, 该第二侧部的边沿具有延伸部与该底部及两个该第三侧部固定,该第二侧部邻近该底部的 边沿具有多个通槽,用以放置灯管,且该些通槽均贯穿该底部对应的该延伸部,灯管放置于 该通槽后,两相邻该通槽之间的舌片通过胶带固定于该背板上。进一步地,该反射板包括一体成型的底部、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二侧部及两个相对 设置的第三侧部,该第二侧部与该第三侧部相接的边沿具有第一延伸部,该第一延伸部固 定于该第三侧部上,该第二侧部与该底部相接的边沿具有多个通槽,成对的该通槽之间的 该第二侧部的边沿具有第二延伸部,灯管放置于该通槽后,该第二延伸部固定于该底部上。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背板及背光模组,通过在背板上设置第一承载板及第 一凸块,使得背板具有承载光学膜片组及显示面板的功能,在配合角件或角件与边框的组 合形式的胶框与背板结合,减少胶框材料的使用,降低成本,并使得背板与胶框的组装机拆 卸简单方便。关于本专利技术的优点与精神可以藉由以下的专利技术详述及所附图式得到进一步的了解。附图说明图1所示为现有技术中的背光模组的示意图;图2A所示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背板的示意图;图2B所示为图2A中的背板的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图3A和图3B所示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背板的示意图;图4所示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三实施方式的背板的示意图;图5所示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四实施方式的背板的示意图6所示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背光模组的分解示意图;图7所示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角件的示意图;图8A所示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反射板与灯管结合的示意8B所示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反射板的剖面示意图;图9所示为图6中的背光模组结合后的剖面示意图;图10所示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反射板的示意图;图11A-图11C所示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角件的不同角度示意图;图12A所示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背光模组与前框结合的示意图;图12B所示为沿图12A中的AA'线的剖面示意图;图13所示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前框的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请参见图2A和图2B,图2A所示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背板的示意图,图 2B所示为图2A中的背板的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背板10,背板10可用于 液晶显示装置的背光模组中。背板10包括底板11、自底板11边缘向上延伸的四个侧壁以 及至少一第一凸块13。至少一侧壁12具有第一承载板14,第一承载板14具有第一承载面 41,第一承载面41用以承载显示面板的边沿。第一凸块13具有第二承载面31,第一承载板 14与第二承载面31形成第一容置槽32,第一容置槽32用以容置光学膜片组的边沿。其中 本实施方式中是以背板的四个侧壁中有三个侧壁12具有如上结构为例,另一侧壁16与该 三个侧壁12结构不同,但事实上并不以此为限。其中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凸块13自底板11上突起,例如采用在底板11上破孔的方 式形成,且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凸块13的折弯部33挖空,防止底板11镂空过大。而且,在另 一实施例中,折弯部33也并非为竖直,例如可呈倾斜状,可避免与背板10上的灯座安装凹 槽位干涉,而且灯座安装凹槽例如可采用分段式设计,避免与折弯部33的干涉。在其他方 式中,也可以采用侧壁12和底板11 一起破孔,在此并不作限制。请参见图3A和图3B,图3A和图3B所示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背板的 示意图。本实施方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背板,其特征在于该背板包括底板;自该底板边缘向上延伸的四个侧壁,至少一该侧壁具有第一承载板,该第一承载板具有第一承载面;以及至少一第一凸块,该第一凸块具有第二承载面,该第一承载板与该第二承载面形成第一容置槽,且该第一凸块自该底板上突起或者自对应的该侧壁上突出。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冬明简叶恩毛新磊
申请(专利权)人:友达光电苏州有限公司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