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源结构及显示面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432860 阅读:64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5-07 20: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背光源结构及显示面板,该背光源结构包括框架,在所述框架上依次层叠有反射片、导光板、光源、第一扩散膜、第一增光膜、第二增光膜;所述光源上方设有遮光条;还包括覆盖在所述第二增光膜上方的第二扩散膜,所述第二扩散膜具有折边机构,所述折边机构贴合在所述框架侧边或背面。该背光源通过第二扩散膜折边包住背光源框架的侧面或背面,对条纹,亮线,牛顿环等不良起到雾化的作用,明显提高了屏占比及背光的良率;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背光的选材空间和范围,为降低单个背光的成本提供了可能性;取消了背光源胶架及周边遮光片的设置,节约了胶架和遮光的开模成本,同时也降低了有窄边框背光源结构的组装难度和开模难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液晶显示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背光源结构及显示面板
技术介绍
液晶显示装置为目前最广为使用的显示装置产品,液晶显示装置是由液晶面板的液晶层以控制各像素位置的光线透射率,使液晶显示装置能够正确地显示影像。由于液晶显示装置中的液晶面板不能自发光,因此需要背光模块以提供液晶面板所需的光源,使液晶显示装置达到显示的效果。目前,在液晶显示设备技术的发展上,窄边框设计的液晶显示设备能够在有限的空间内提供更大的观看视角,是液晶显示设备外观的一大革新。传统的背光源,其结构主要如图1所示:由框架I’、反射片2’、胶架8’、LED灯条4’、导光板3’、扩散膜5’、第一增光膜71’、第二增光膜72’及遮光片6’依次层叠组成。因需考虑背光与玻璃的贴合强度,所以对遮光的贴合面积有一定的要求,这样就导致,背光的边框不能太窄。如果太窄,不仅提高了组装时,遮光的贴合难度,而且还有容易造成背光周边亮线,漏光等不良。背光边框做得越窄,对遮光片6’、胶架8’等背光组件的精度要求就越高,加工难度就越大。与此同时,遮光所能贴合的面积就越小,贴合强度也越小,对组装精度的要求就越高,贴合难度也越大,不良率的增加也会越来越明显。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背光源结构及显示面板。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背光源结构,包括框架,在所述框架上依次层叠有反射片、导光板、光源、第一扩散膜、第一增光膜、第二增光膜;所述光源上方设有遮光条;还包括覆盖在所述第二增光膜上方的第二扩散膜,所述第二扩散膜具有折边机构,所述折边机构贴合在所述框架侧边或背面。进一步地,所述折边机构为对称的两个折边。进一步地,所述折边机构为四个折边。进一步地,所述光源包括多个LED灯组成的灯条。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扩散膜是具有雾化作用的扩散膜。进一步地,所述反射片通过双面粘胶贴合在所述框架上。进一步地,所述双面粘胶包括烯酸胶黏剂、聚氨酯胶黏剂、环氧树脂胶黏剂中的至少一种。进一步地,所述框架由金属制成。更进一步地,所述框架为铁架。一种显示面板,包括上述的背光源结构。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根据此种方式形成的背光源结构,其相对传统背光源,增加了第二扩散膜,通过第二扩散膜折边包住背光源框架的侧面或背面,对条纹,亮线,牛顿环等不良起到雾化的作用,提高了背光的良率;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背光的选材空间和范围,为降低单个背光的成本提供了可能性;取消了背光源胶架的设置,节约了胶架的开模成本,同时也降低了有胶架窄边框背光源结构的组装难度和胶架开模难度,同时相对于传统的背光源取消了周边遮光片的设置,节约了遮光的开模成本,同时也降低了背光组装的难度。【附图说明】图1为传统的背光源的结构分解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背光源结构分解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背光源的正面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背光源的背面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的说明。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本技术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顶、底、前、后、左、右、内、外、侧面、周围、中央、水平、横向、垂直、纵向、轴向、径向、最上层或最下层等,仅是参考附加图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以说明及理解本技术,而非用以限制本技术,但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的形式所获得的技术方案,均应落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请参照图2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背光源结构100,所述背光源结构100包含:框架1,所述框架I形成容置空间,该容置空间依次层叠收容有反射片2、导光板3、光源4、第一扩散膜51、第一增光膜71、第二增光膜72 ;所述光源4上方设有遮光条6 ;还包括覆盖在所述第二增光膜72上方的第二扩散膜52,其覆盖范围优选但不限定与所述框架I的大小尺寸相对应;所述第二扩散膜52具有折边机构521,所述折边机构521贴合在所述框架I侧边或背面。所述框架I通常由金属板冲压制成,优选但不限定铁架。所述反射片2可通过双面粘胶贴合在所述框架上;所述反射片2与导光板3可以通过双面粘胶相连接;所述双面粘胶包括烯酸胶黏剂、聚氨酯胶黏剂、环氧树脂胶黏剂中的至少一种。如图2所示,所述光源4可以为具有数个发光二极管的电路板,如LED灯条,光源4与柔性电路设置在一起;所述光源4呈条状嵌设于所述导光板3的一侧。设置在所述光源4上方的所述遮光条6范围可略大于或等于所述光源4,用来遮住光源4。如图3、4所示,为背光源结构100的正面和背面,所述第二扩散膜52的装配可以使背光源结构100不像传统背光源结构需要环形遮光的装配,可以省略背光边框固无需考虑背光边框的宽和窄。第二扩散膜52的固定方式是通过双面粘胶将折边结构521贴合在所述框架I的侧边或背面。所述折边结构521可以为对称设置的两折边;也可以为三折边,还可以是四折边。所述第二扩散膜52覆盖在第二增光膜72的上方且包住所述框架I的侧边或背面,可进一步提高该背光源结构的稳定性。所述第二扩散膜52优选但不仅限于具有雾化作用的扩散膜,其对条纹、亮线、牛顿环等不良能起到更好的雾化作用,进一步提高背光的良率。并且第二扩散膜52的固定方式不需要考虑传统背光源结构中如图1所示胶架8’与环形遮光6’由于过窄边框造成的难贴合、粘性弱等问题。现有遮光片的作用之一是固定膜片,所述第二扩散膜52能起到同样作用,甚至会更好,同时因扩散膜上的扩散粒子对光线能起到雾化的作用,且所述第二扩散膜52装配更方便,所以用第二扩散膜52来代替现有遮光效果,不仅可以提高背光源结构制造的良率与生产效率,且对大规模的生产起到推进作用。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该显示面板包括任一上述的背光源结构。以上已将本技术做一详细说明,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之较佳实施例而已,不能限定本技术实施范围,凡依本申请范围所作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仍属本技术涵盖范围内。【主权项】1.一种背光源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框架,在所述框架上依次层叠有反射片、导光板、光源、第一扩散膜、第一增光膜、第二增光膜;所述光源上方设有遮光条;还包括覆盖在所述第二增光膜上方的第二扩散膜,所述第二扩散膜具有折边机构,所述折边机构贴合在所述框架侧边或背面。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折边机构为对称的两个折边。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折边机构为四个折边。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包括多个LED灯组成的灯条。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扩散膜是具有雾化作用的扩散膜。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片通过双面粘胶贴合在所述框架上。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背光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双面粘胶包括烯酸胶黏剂、聚氨酯胶黏剂、环氧树脂胶黏剂中的至少一种。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由金属制成。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为铁架。10.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源结构。【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背光源结构及显示面板,该背光源结构包括框架,在所述框架上依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背光源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框架,在所述框架上依次层叠有反射片、导光板、光源、第一扩散膜、第一增光膜、第二增光膜;所述光源上方设有遮光条;还包括覆盖在所述第二增光膜上方的第二扩散膜,所述第二扩散膜具有折边机构,所述折边机构贴合在所述框架侧边或背面。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福新戴佳民李军何基强
申请(专利权)人:信利半导体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