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捻机电锭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66289 阅读:15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倍捻机电锭,包括电锭壳、轴承室、上轴承、上密封盖、下轴承、下密封盖,所述上轴承、上密封盖、下轴承及下密封盖分别压配在轴承室的上、下轴承室内,其特征在于有一轴承间隔油路支架直接装配在轴承室的上、下轴承室之间,由上轴承、下轴承夹持固定,所述的轴承间隔油路支架分为上、中、下三层结构,上层设置上进油室,中层为进油路和出油路,下层设置下进油室,电锭壳上设置进油孔、出油孔,所述进油孔和出油孔分别与轴承间隔油路支架中层的进油路和出油路联通。可定期、定量对电锭轴承组合进行润滑,保持倍捻机电锭轴承始终得到良好的润滑效果,从而保证倍捻机电锭的高速稳定可靠运行,并延长其使用寿命。(*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纺织设备制造
,涉及倍捻机电锭轴承润滑装置的改进, 具体说是一种倍捻机电锭。
技术介绍
倍捻机电锭是倍捻机加捻的核心部件,其高速稳定运行的性能直接影响到倍捻机 的整机质量,其中保证电锭支撑轴承持续得到良好的润滑就是关系到电锭能否稳定、可靠 运转和使用寿命长短的重要因素之一。通常倍捻机电锭只是采用一次性润滑油脂对轴承进行润滑。由于电锭轴承在长期 高速运行过程中,将不可避免的产生润滑油脂的失效或流失,从而导致润滑效果降低以至 影响到倍捻机电锭的稳定、可靠运转和寿命。而且,一旦发现轴承有润滑质量问题,必须将 电锭从倍捻机上拆下全部进行更换,这种方法费时、费力,而且很不经济。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是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而提供一种倍捻机电锭,可通过电锭润 滑装置定期、定量对电锭轴承组合进行润滑,保持倍捻机电锭轴承始终得到良好的润滑效 果,从而保证倍捻机电锭的高速稳定可靠运行,并延长其使用寿命。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倍捻机电锭,包括电锭壳、轴 承室、上轴承、上密封盖、下轴承、下密封盖,所述轴承室分为上轴承室、下轴承室,所述上轴 承、上密封盖、下轴承及下密封盖分别压配在轴承室的上、下轴承室内,其特征在于有一轴 承间隔油路支架直接装配在轴承室的上、下轴承室之间,由上轴承、下轴承夹持固定,所述 的轴承间隔油路支架分为上、中、下三层结构,上层设置上进油室,中层为进油路和出油路, 下层设置下进油室,电锭壳上设置进油孔、出油孔,所述进油孔和出油孔分别与轴承间隔油 路支架中层的进油路和出油路联通。对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的进油孔、出油孔分别压配有注油嘴和出气微孔塞。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轴承间隔油路支架上设置键槽,键槽内嵌 入定位键,并通过定位键与轴承室内的定位孔定位。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轴承间隔油路支架为圆筒形,圆筒形上端 设置水平凸沿,所述上进油室为环形设置在所述水平凸沿顶面上,所述下进油室为环形设 置在轴承间隔油路支架圆筒形环形底面上。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本技术为改善倍捻机电锭 轴承的润滑效果,在倍捻机电锭上增加了润滑系统,保证倍捻机电锭高速运行时的稳定可 靠,为延长倍捻机电锭使用寿命提供了可靠保证。润滑装置构思巧妙,一次注油实现对上、 下轴承组合同时进行润滑,操作方便、快捷。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倍捻机电锭轴承润滑装置的外形图。图2为图1的A-A及B-B向剖视图。图3为图1的C-C局部剖面图。图4为图2的D-D向剖视图。图5为本技术的轴承间隔油路支架的立体图。图6为本技术的轴承间隔油路支架的油路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的轴承间隔油路支架的剖视图。图中,1.电锭壳及轴承室、2.注油嘴、3.出气微孔塞、4.轴承间隔油路支架、5.上 轴承、6.下轴承、7.上密封盖、8.下密封盖、9.电锭杆、10.电锭支撑部、11.定位键、12.进 油路、13.出油路、14.上进油室、15.下进油室,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参见图1-图7,本技术一种倍捻机电锭的实施例,包括电锭壳及轴承室1、上 轴承5、上密封盖7、下轴承6、下密封盖8、电锭杆9、电锭支撑部10。所述轴承室分为上轴 承室、下轴承室,所述上轴承5、上密封盖7、下轴承6及下密封盖8分别压配在轴承室的上、 下轴承室内。有一轴承间隔油路支架4直接装配在轴承室的上、下轴承室之间,由上轴承5、 下轴承6夹持固定。所述的轴承间隔油路支架4上设置键槽,键槽内嵌入定位键11,并通过 定位键11与轴承室内的定位孔定位。所述的轴承间隔油路支架4分为上、中、下三层结构,上层设置上进油室14,中层 为进油路12和出油路13,下层设置下进油室15,电锭壳上设置进油孔、出油孔,所述进油孔 和出油孔分别与轴承间隔油路支架4中层的进油路12和出油路13联通。所述的进油孔、 出油孔分别压配有注油嘴2和出气微孔塞3。上轴承间隔油路支架4具体结构为圆筒形,圆筒形上端设置水平凸沿,所述上进 油室14为环形设置在所述水平凸沿顶面上,所述下进油室15为环形设置在轴承间隔油路 支架4圆筒形环形底面上。倍捻机电锭轴承润滑装置的工作原理是定期、定量的将润滑油脂从电锭壳的上 的注油嘴注入,通过轴承间隔油路支架4上的进油口及进油路12进入水平设置的上进油室 14和下进油室15,对上轴承5、下轴承6和组合进行润滑,并由出油路13通过出油口泄出失 效或多余的润滑油脂。当然,上述说明并非是对本技术的限制,本技术并不限于上述举例,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技术的实质范围内,作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都应 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权利要求一种倍捻机电锭,包括电锭壳、轴承室、上轴承、上密封盖、下轴承、下密封盖,所述轴承室分为上轴承室、下轴承室,所述上轴承、上密封盖、下轴承及下密封盖分别压配在轴承室的上、下轴承室内,其特征在于有一轴承间隔油路支架直接装配在轴承室的上、下轴承室之间,由上轴承、下轴承夹持固定,所述的轴承间隔油路支架分为上、中、下三层结构,上层设置上进油室,中层为进油路和出油路,下层设置下进油室,电锭壳上设置进油孔、出油孔,所述进油孔和出油孔分别与轴承间隔油路支架中层的进油路和出油路联通。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倍捻机电锭,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进油孔、出油孔分别压配有 注油嘴和出气微孔塞。3.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倍捻机电锭,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轴承间隔油路支架上设 置键槽,键槽内嵌入定位键,并通过定位键与轴承室内的定位孔定位。4.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倍捻机电锭,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轴承间隔油路支架为圆 筒形,圆筒形上端设置水平凸沿,所述上进油室为环形设置在所述水平凸沿顶面上,所述下 进油室为环形设置在轴承间隔油路支架圆筒形环形底面上。5.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的倍捻机电锭,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轴承间隔油路支架为圆筒 形,圆筒形上端设置水平凸沿,所述上进油室为环形设置在所述水平凸沿顶面上,所述下进 油室为环形设置在轴承间隔油路支架圆筒形环形底面上。6.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倍捻机电锭,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轴承间隔油路支架为圆 筒形,圆筒形上端设置水平凸沿,所述上进油室为环形设置在所述水平凸沿顶面上,所述下 进油室为环形设置在轴承间隔油路支架圆筒形环形底面上。7.按照权利要求5所述的倍捻机电锭,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轴承间隔油路支架为圆筒 形,圆筒形上端设置水平凸沿,所述上进油室为环形设置在所述水平凸沿顶面上,所述下进 油室为环形设置在轴承间隔油路支架圆筒形环形底面上。专利摘要本技术提供一种倍捻机电锭,包括电锭壳、轴承室、上轴承、上密封盖、下轴承、下密封盖,所述上轴承、上密封盖、下轴承及下密封盖分别压配在轴承室的上、下轴承室内,其特征在于有一轴承间隔油路支架直接装配在轴承室的上、下轴承室之间,由上轴承、下轴承夹持固定,所述的轴承间隔油路支架分为上、中、下三层结构,上层设置上进油室,中层为进油路和出油路,下层设置下进油室,电锭壳上设置进油孔、出油孔,所述进油孔和出油孔分别与轴承间隔油路支架中层的进油路和出油路联通。可定期、定量对电锭轴承组合进行润滑,保持倍捻机电锭轴承始终得到良好的润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倍捻机电锭,包括电锭壳、轴承室、上轴承、上密封盖、下轴承、下密封盖,所述轴承室分为上轴承室、下轴承室,所述上轴承、上密封盖、下轴承及下密封盖分别压配在轴承室的上、下轴承室内,其特征在于有一轴承间隔油路支架直接装配在轴承室的上、下轴承室之间,由上轴承、下轴承夹持固定,所述的轴承间隔油路支架分为上、中、下三层结构,上层设置上进油室,中层为进油路和出油路,下层设置下进油室,电锭壳上设置进油孔、出油孔,所述进油孔和出油孔分别与轴承间隔油路支架中层的进油路和出油路联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可方张新华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宏大纺织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95[中国|青岛]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