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吸能盒、吸能结构及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653762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3-13 21:30
本技术提供一种吸能盒、吸能结构及汽车,属于汽车设计及制造领域。本技术提供的吸能盒,包括吸能壳体以及吸能机构;吸能壳体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第一壳体活动连接于第二壳体,第一壳体设置为在外力作用下能够靠近第二壳体运动;吸能机构设置于吸能壳体中,且吸能机构至少设置为在外力作用取消后能够使第一壳体远离第二壳体运动。通过本技术提供的吸能盒、吸能结构及汽车,吸能盒压缩形变后可以自动复位,实现了维修成本的降低,且吸能盒可以实现高效吸能,同时当发生行人碰撞时,有助于降低对外界行人的伤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汽车设计及制造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吸能盒、吸能结构及汽车


技术介绍

1、汽车的吸能盒也被称为缓冲盒、吸能器或撞击能量吸收器,通常安装于车辆的防撞梁后,用于吸收和分散在碰撞事故中产生的能量,从而降低乘客和车辆受到的损害。

2、吸能盒通常由金属外壳、内部的可压缩材料以及结构支撑系统组成。当发生碰撞时,可压缩材料会压缩变形,将碰撞能量转化为吸能盒的形变能量。同时,结构支撑系统会引导和分散能量,确保能量被均匀地吸收和分散到吸能盒的各个部分上,最终减轻乘客和车辆所承受的冲击。现有技术中,吸能盒在产生轻微碰撞时,受碰撞载荷作用发生压缩变形后无法自动复位,需要进行维修或更换,导致维护成本较高;同时吸能盒由于内部空间长度有限,使得吸能盒在有限的空间长度内吸能较少,从而无法实现高吸能,保护性较低;而且由于吸能盒抵接防撞梁,防撞梁刚度较强,当发生行人碰撞时会对外界行人造成较大伤害,安全性较低。

3、鉴于上述,特提出本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提供一种吸能盒、吸能结构及汽车,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吸能盒压缩形变后无法自动复位,且由于空间长度有限,无法实现高吸能,发生行人碰撞时对外界行人伤害较大的问题。

2、本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吸能盒,包括吸能壳体以及吸能机构;

3、吸能壳体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第一壳体活动连接于第二壳体,第一壳体设置为在外力作用下能够靠近第二壳体运动;

4、吸能机构设置于吸能壳体中,且吸能机构至少设置为在外力作用取消后能够使第一壳体远离第二壳体运动。

5、本技术可选的方案中,吸能机构包括弹性吸能件以及摩擦吸能件,弹性吸能件的至少部分设置于第一壳体中,摩擦吸能件的至少部分设置于第二壳体中;弹性吸能件设置为在第一壳体受外力作用下能够相对摩擦吸能件摩擦运动、在外力作用取消后能够使第一壳体远离第二壳体运动。

6、本技术可选的方案中,第一壳体包括顶板和第一侧板,第一侧板连接于顶板并与顶板一起围成第一腔体,且第一侧板可伸缩式连接于第二壳体;弹性吸能件的至少部分设置于第一腔体中并位于顶板下侧。

7、本技术可选的方案中,第二壳体包括底板和第二侧板,第二侧板连接于底板并与底板一起围成第二腔体,第二腔体用于供第一壳体伸入或伸出;摩擦吸能件的至少部分设置于第二腔体中并连接于底板。

8、本技术可选的方案中,弹性吸能件包括第一弹性件和活动件,第一弹性件抵接于第一壳体,活动件连接于第一弹性件并抵接于摩擦吸能件。

9、本技术可选的方案中,摩擦吸能件包括第二弹性件和多个摩擦片,多个摩擦片间隔布置并一起围成导向通道,每个摩擦片连接于第二壳体,且第二弹性件的一端连接于摩擦片、另一端抵接于第二壳体;弹性吸能件的至少部分收容于导向通道中并与摩擦片贴合设置,以在第一壳体受外力作用下能够相对摩擦片摩擦运动。

10、本技术可选的方案中,摩擦片的厚度自上而下增厚设置,以使导向通道的横截面面积自上而下渐缩设置。

11、本技术可选的方案中,摩擦片面向弹性吸能件的一侧设置有滑槽,多个摩擦片上的滑槽一起围成导向通道。

12、本技术可选的方案中,摩擦片上设置有多个减重孔,多个减重孔间隔排布且均面向弹性吸能件设置。

13、本技术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吸能结构,包括防撞梁以及两个上述的吸能盒,两个吸能盒间隔设置于防撞梁的两端,防撞梁连接于吸能壳体的第一壳体。

14、本技术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汽车,包括上述吸能结构,吸能结构布置在汽车的前端和/或后端。

15、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吸能盒、吸能结构及汽车相比现有技术,至少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6、通过本技术提供吸能盒,吸能盒包括吸能壳体以及吸能机构;其中,吸能壳体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第一壳体活动连接于第二壳体,第一壳体设置为在外力作用下能够靠近第二壳体运动;通过将第一壳体用于与防撞梁连接,以使得防撞梁受碰撞载荷作用时,可以推动第一壳体朝向第二壳体进行压缩运动,吸能盒整体发生压缩变形,以对碰撞载荷进行吸收,提高吸能盒的吸能效果;吸能机构设置于吸能壳体中,且吸能机构至少设置为在外力作用取消后能够使第一壳体远离第二壳体运动;通过将吸能机构设置在吸能壳体中,吸能盒在产生轻微碰撞、第一壳体受防撞梁作用朝向第二壳体运动时,吸能机构可以进一步吸收第一壳体传递的碰撞载荷,从而实现吸能盒的高吸能,以保障吸能盒的保护性及安全性;同时,在吸能盒变形结束时,即外力作用取消后,吸能机构可以推动第一壳体远离第二壳体运动,从而使得吸能盒自动复位,使得吸能盒在轻微碰撞无需维修,以降低维护成本。

17、通过将本技术提供的吸能盒安装于汽车的防撞梁,可以使得发生行人碰撞时,第一壳体朝向第二壳体运动,从而使防撞梁可以向吸能盒方向运动,降低防撞梁对行人的作用力,以保护行人,降低行人所受的碰撞伤害。

18、本技术提供的吸能盒、吸能结构及汽车的其他特征及优点在后续具体实施方式中予以进一步阐述。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吸能盒(10),其特征在于,包括吸能壳体(100)以及吸能机构(20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能盒(10),其特征在于,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吸能盒(10),其特征在于,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吸能盒(10),其特征在于,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吸能盒(10),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吸能件(210)包括第一弹性件(211)和活动件(212),所述第一弹性件(211)抵接于所述第一壳体(110),所述活动件(212)连接于所述第一弹性件(211)并抵接于所述摩擦吸能件(220)。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吸能盒(10),其特征在于,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吸能盒(10),其特征在于,所述摩擦片(222)的厚度自上而下增厚设置,以使所述导向通道(223)的横截面面积自上而下渐缩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吸能盒(10),其特征在于,所述摩擦片(222)面向所述弹性吸能件(210)的一侧设置有滑槽(224),多个所述摩擦片(222)上的滑槽(224)一起围成所述导向通道(223)。

9.一种吸能结构(1000),其特征在于,包括防撞梁(300)以及两个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吸能盒(10),两个所述吸能盒(10)间隔设置于所述防撞梁(300)的两端,所述防撞梁(300)连接于所述吸能壳体(100)的第一壳体(110)。

10.一种汽车(1),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吸能结构(1000),所述吸能结构(1000)布置在所述汽车(1)的前端和/或后端。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吸能盒(10),其特征在于,包括吸能壳体(100)以及吸能机构(20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能盒(10),其特征在于,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吸能盒(10),其特征在于,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吸能盒(10),其特征在于,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吸能盒(10),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吸能件(210)包括第一弹性件(211)和活动件(212),所述第一弹性件(211)抵接于所述第一壳体(110),所述活动件(212)连接于所述第一弹性件(211)并抵接于所述摩擦吸能件(220)。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吸能盒(10),其特征在于,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吸能盒(10),其特征在于,所述摩擦片(222)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小颤刘颖李亚伟
申请(专利权)人:阿尔特汽车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