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曾文洲专利>正文

一种炉芯及节能炉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62342 阅读:18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炉芯,旨在提供一种加工简易、成本低的炉芯,该炉芯应用于节能炉灶上。本发明专利技术所述炉芯包括若干支撑柱(13),所述支撑柱(13)上缠绕耐高温线形成炉网(14),所述炉网(14)的耐高温线之间的线距为0.05mm~1.0mm,本发明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装有上述炉芯的节能炉灶,提供了一种节能效果好且安全性高的节能炉灶,所述节能炉灶利用炉膛(24)、锅具及炉芯(1)构成一个相对密闭扁小的空间,这一空间能使配比合理的燃气和空气混合进入后得到较为充分的燃烧,促使燃烧区的温度迅速提升,热量散失极少,使燃气得到充分利用,并防止熄火和回火,提高使用安全性。本发明专利技术可广泛应用于炉具领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炉芯及装有该炉芯的节能炉灶。
技术介绍
炉芯是炉灶内的核心构件,炉芯技术的优越与否直接影响炉灶的工作性能,使用状态下的炉芯处于逾千摄氏度的高温环境下,现有的炉芯采用目前工业常用的耐高温网,为满足透气率的要求,现有耐高温网炉芯所用的网丝较细小,而这种过于细小的网丝在高温的条件下出现高温氧化而被烧穿,一旦炉芯被烧穿,则造成回火状况的发生,带来安全威胁;目前还有采用管材开孔制作的炉芯,如果用管材开孔加工制作炉芯,若所开孔的孔径过大,则容易产生回火现象,为防止回火,则要求所开孔径足够小,然而过小的孔径导致加工工艺复杂,常规钻具难以解决,如果用激光穿孔因料厚孔多耗时且成本高,不利于商用开发。因此,现有的炉芯难于满足实际应用的要求。综上所述,现有的炉芯及节能炉灶存在使用不稳定、安全性低、加工难度大、成本高的技术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加工简易、成本低、节能效果好、安全性高的炉芯及装有该炉芯的节能炉灶。本专利技术所述炉芯片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炉芯包括若干支撑柱,所述支撑柱上缠绕耐高温线形成炉网,所述炉网的耐高温线之间的线距为0.05mm~1.0mm。所述炉芯还包括密封平板、固定环,所述若干支撑柱设置在所述密封平板与所述固定环之间,并分布在所述密封平板边缘处。优化地,所述支撑柱外表面设有绕线螺纹,所述炉网的耐高温线缠绕在所述绕线螺纹上,炉网的耐高温线的直径为0.5mm~3mm。本专利技术所述节能炉灶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所述节能炉灶包括炉腔、炉芯、燃气通道,所述炉腔内自下到上分别是依次连通的进气区、混合区、燃烧区,所述进气区设置有空气入口,所述空气入口处设有风机,所述燃气通道从所述炉腔外部经过所述进气区伸入到所述混合区所述炉芯安装在所述炉腔内的混合区与燃烧区之间,所述炉腔上部设有炉膛,所述炉膛上表面与该炉膛使用时位于该炉膛上面的锅具底部形状相适配。优化地,所述炉膛的上表面设置有至少三颗用于支撑锅具的膛钉,所述膛钉的高度为0.5mm~40mm。进一步优化地,所述进气区内设置有匀流器,所述匀流器的竖直截面呈上大下小的梯形状,所述进气区内壁截面呈上窄下宽的“八”字型。所述炉腔空腔内的混合区与燃烧区交界处设置有电子打火针。更进一步优化的,所述节能炉灶还包括控制所述燃气通道流通量大小及所述风机转速的控制器。-->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所述炉芯包括若干支撑柱,所述支撑柱上缠绕耐高温线形成炉网,所述炉网可采用直径为0.5mm~3mm较粗大的耐高温线进行缠绕,较粗的耐高温线则可避免高温氧化而被烧穿的危险,采用耐高温线在所述支撑柱上缠绕即可完成炉芯的加工制作,加工简易快捷,且成本低;所述炉网的耐高温线之间的线距为0.05mm~1.0mm,从而形成狭小的细缝,所形成的细缝使穿缝而过的燃气变薄易燃,如燃油雾化易燃同一原理;其次,细缝也促使燃气与空气混合更充分,更利于燃烧。相比之下,传统的炒炉燃气出口直径3mm,不具备燃气与空气充分混合的条件,所以,燃烧不充分,常见绿或深蓝火苗;本专利技术所述炉网形成的细缝另一作用是防止回火,由于燃烧区的气体因燃烧而膨胀产生压力,加上架锅下压时也对炉芯产生压力,在高温的情况下火苗极易受压力推动往混合区烧进去,造成的回火的危险状况。但是,本专利技术所述炉芯的炉网形成的细缝使燃气、空气的局部压强增大,如同水枪嘴缩小压强增大,射程更远一样,阻挡了火苗倒灌。细缝使燃气变薄易燃也保证了炉灶不熄火。由于所述支撑柱外表面设有绕线螺纹,所述炉网的耐高温线缠绕在所述绕线螺纹上,因此采用较粗大的耐高温线直接在所述支撑柱的绕线螺纹上缠绕即可,制作更方便快捷,还可通过所述绕线螺纹对所述炉网的耐高温线进行定位,使所述炉网的耐高温线不易产生位移,工作稳定可靠。本专利技术所述节能炉灶中,所述炉芯安装在所述炉腔内的混合区与燃烧区之间,所述炉芯是所述燃烧区与混合区之间的界面,燃气与空气须穿过所述炉芯的炉网才能进入燃烧区,可有效避免回火和熄火,提高炉灶使用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所述炉膛上表面与该炉膛使用时位于该炉膛上面的锅具底部形状相适配,使用时,利用炉膛、锅具及炉芯构成一个相对密闭扁小的空间,这一空间能使配比合理的燃气和空气混合进入后得到较为充分的燃烧,并促使燃烧区的温度迅速提升,热量散失极少,使燃气得到充分利用。所述炉膛的上表面设置有至少三颗用于支撑锅具的膛钉,所述膛钉的高度为0.5mm~40mm,使得锅具与炉膛之间的间隙狭小,形成相对密闭的狭小燃烧空间,废气的排放被适度控制,伴随废气一起排出的热能减少;废气排放贴近锅具底部和炉膛,与锅具的热交换更为有效,同时也让另一部分没能及时进行热交换、要随废气排走的热能被储存在炉膛里以待再用;所述炉网的耐高温线之间的线距为0.05mm~1.0mm的炉芯,能使燃气与空气得到进一步的混合,从而达到两者在配比合理时产生更充分的燃烧,同时,又能保障燃气在相对密闭扁小的空间里燃烧时揭锅和架锅不发生熄火和回火。以上本专利技术所述节能炉灶特有的结构与构造保证了本专利技术所述节能炉灶具有热能综合利用率高、加热速度快、成本低、节能效果好、安全性高、使用稳定的特点。本专利技术所述节能炉灶中,所述进气区内设置有匀流器,所述匀流器的竖直截面呈上大下小的梯形状,所述进气区内壁截面呈上窄下宽的“八”字形,由于风机吹出来的风从空气入口进入所述进气区,经过九十度的转向后,在管道里的分布是不均匀的,通常反射方向的风较为集中,不利于燃空气混合后充分的燃烧。对此,竖直截面呈上大下小梯形状的匀流器及所述进气区内壁竖直截面呈上窄下宽的“八”字型,可使气流经过所述匀流器向外分散后在竖直截面呈上窄下宽的“八”字型的所述进气区内壁截面收缩作用下再向中心聚合,加速气流再重新分布,使其进入燃气和空气混合区时迅速达到匀布状态可使进入混合区前的风分布均匀,保障通过所述炉芯的炉网后燃空混合气燃烧更充分。-->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所述炉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所述节能炉灶的整体结构剖视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所述匀流器与炉腔内壁组合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所述炉膛与锅具适配的局部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一: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所述炉芯包括若干支撑柱13,所述支撑柱13上缠绕耐高温线形成炉网14,所述炉网14的耐高温线之间的线距为0.05mm~1.0mm,本实施例中,所述炉网的耐高温线之间的线距为0.05mm;本专利技术所述炉芯还包括密封平板11、固定环12,所述若干支撑柱13设置在所述密封平板11与所述固定环12之间,并分布在所述密封平板11边缘处,所述炉网14可采用直径为0.5mm~3mm较大的耐高温线进行缠绕,本实施例中,所述炉网14采用的耐高温线直径为0.5mm,在缠绕所述耐高温线时,可采用夹纸的方式进行缠绕,即耐高温线在所述支撑柱13上缠绕一圈后夹上一片厚度与所述线距相等的纸片,再缠绕第二圈耐高温线,如此往复即完成耐高温线的缠绕形成所述炉网14。如图2、图3、图4所示,本专利技术所述节能炉灶包括炉腔2、炉芯1、燃气通道3、控制器5,所述炉腔2为上端开口的柱状,所述炉腔2内腔自下到上分别是依次连通的进气区21、混合区22、燃烧区23,所述进气区21设置有空气入口211,所述进气区21的空气入口211处设置有风机21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炉芯及节能炉灶

【技术保护点】
一种炉芯,其特征在于:它包括若干支撑柱(13),所述支撑柱(13)上缠绕耐高温线形成炉网(14),所述炉网(14)的耐高温线之间的线距为0.05mm~1.0mm。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炉芯,其特征在于:它包括若干支撑柱(13),所述支撑柱(13)上缠绕耐高温线形成炉网(14),所述炉网(14)的耐高温线之间的线距为0.05mm~1.0mm。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炉芯,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密封平板(11)、固定环(12),所述若干支撑柱(13)设置在所述密封平板(11)与所述固定环(12)之间,并分布在所述密封平板(11)边缘处。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炉芯,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柱(13)外表面设有绕线螺纹,所述炉网(14)的耐高温线缠绕在所述绕线螺纹上。4.一种装有权利要求1所述炉芯的节能炉灶,包括炉腔(2)、炉芯(1)、燃气通道(3),所述炉腔(2)内自下到上分别是依次连通的进气区(21)、混合区(22)、燃烧区(23),所述进气区(21)设置有空气入口(211),所述空气入口(211)处设有风机(213),所述燃气通道(3)从所述炉腔(2)外部经过所述进气区(21)伸入到所述混合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文洲
申请(专利权)人:曾文洲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44[中国|广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