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复合式散热单元制造技术_技高网

复合式散热单元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428523 阅读:5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2-20 22:4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复合式散热单元,包含:一均温板、至少一热管;该均温板内具有一填充有工作液体的气密腔室,该均温板一侧开设有至少一连通该气密腔室的贯穿孔,该均温板内部的下侧表面设有一第一毛细结构及至少一环体,该气密腔室内设有至少一与该贯穿孔对应设置的环体;该热管具有一由该贯穿孔处插入该气密腔室中与该环体相接的开口端,并轴向受该环体顶撑定位,本发明专利技术借由环体恰对应该热管的开口端设置,可大幅度缩短了均温板与热管间工作液体的回流路径与回流时间,借以防止干烧情况发生,进而提升两相流循环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复合式散热单元,尤其涉及一种可增加工作液体回流效率及增强结构强度的复合式散热单元。


技术介绍

1、随着客户对电子设备(如电脑或服务器)的散热要求的提高,开发出一种3d均温板(3d vc)结构,此3d均温板相比于一般传统的2d(二维)均温板具有集成度更高、蒸汽扩散效率更高、热阻更小及散热上限更高的功效。可是随着晶片等电子器件的集成度提高,散热需求随着增加,以致于常规的热管及/或均温板已经无法满足如此高热通量的散热需求,进而3d均温板逐渐取代单一的热管及/或均温板,并在电子散热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2、请参阅图1,现有3d均温板1是由复数管体11与一均温板12所构成,该均温板12是由一上板121与一下板122相盖合并共同界定有一填充有一工作流体(图中未示)的板状腔室124,该上板121开设有至少一开孔123,并该开孔123贯穿该上板121连通该板状腔室124,在该开孔123的周围延伸有一环部123a,该上、下板121、122的内侧分别设置有一第一毛细结构125及一第二毛细结构126,该板状腔室124内另设有复数用于支撑板状腔室124的支撑结构127,该等支撑结构127与前述开孔123是呈远离且错位设置。

3、该管体11的两端分别各具有一封闭端111及一开口端112,该封闭端111与该开口端112共同界定一管状腔室114,该开口端112穿设该上板121的开孔123与该上板121相接,并在该上板121的环部123a与该热管11的开口端112的外缘两者所接触的部位通过焊接将两者固定,该热管11的管状腔室114经该开口端112与该板状腔室124连通,该管状腔室114内壁面具有一第三毛细结构115。

4、该管体11内部的第三毛细结构115与均温板12上板121内侧表面上设置的第一毛细结构125选择以相连或不相连接的方式进行设置。

5、当管体11内冷凝的工作液体,由封闭端要回流至均温板12内部蒸发区域是有两种方式,其一方式是当管体11中冷凝后的工作液体,从热管11的开口端112回流到该上板121的开孔123附近的第一毛细结构125后在该部位产生汇集,当工作液体汇集到一定量后受重力影响而滴落至蒸发区域,另一方式则是回流到开孔123附近通过该第一毛细结构125向水平方向进行扩散,扩散至该支撑结构127后沿着该支撑结构127的外部表面向下回流至第二毛细结构126,再通过第二毛细结构126回流至均温板12的蒸发区域,但由于该等支撑结构127是远离该开口123设置,故使工作液体的回流距离过长,造成回流的效率缓慢,当回流时间过久或回流路径过长皆容易造成均温板12内部工作液体来不及回流至蒸发区域,形成蒸发区域无工作液体的干烧现象。

6、再者,热管11与均温板12两者仅只有通过该环部123a与该热管11开口端112局部的单向(水平方向)焊接固定,仅只有线接触的接触面积,而针对于热管11伸入该均温板12板状腔室124后(垂直方向)并无任何支撑及固定的结构,故当热管11垂直方向当受到撞击时或热管封闭端安装散热鳍片时因重量过重皆可能会造成脱落或弯折断裂的发生而形成泄气等问题,故上述习知缺失实为本案首要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因此,为有效解决上述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种复合式散热单元,其可提升均温板内部回水效率,又可增加热管与均温板结合后的结构强度。

2、为达上述的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复合式散热单元,其特征在于,包含:

3、一均温板,内部具有一气密腔室并填充有一工作液体,该均温板内部相对该气密腔室的下侧壁面设有一第一毛细结构,该均温板一侧开设的至少一贯穿孔连通于该气密腔室;

4、至少一环体,设于该气密腔室中并与该贯穿孔对应设置;

5、至少一热管,内部具有的一热管腔室与前述气密腔室相连通,该热管的两端分别具有一封闭端及一开口端,该热管的该开口端对应穿设该贯穿孔并且进入该均温板的气密腔室中,并直接抵接该环体形成相接;借由该环体的设置能够提供该热管的开口端插入该气密腔室的轴向顶撑及定位与支撑性强化整体结构强度,并能够直接快速将热管中冷凝回流的工作液体引导至该第一毛细结构,大幅缩短回流的路径及回流时间与增快回流速度,提升整体汽液循环的效率。

6、所述的复合式散热单元,其中:该均温板的每一贯穿孔的周缘处向外及向上凸伸形成有一凸缘。

7、所述的复合式散热单元,其中:该热管腔室内壁面具有一第二毛细结构,该环体两端与该第一毛细结构、第二毛细结构相连接。

8、所述的复合式散热单元,其中:该第一毛细结构、第二毛细结构为烧结粉末、编织网目、网格体、纤维体其中任一,所述第一毛细结构、第二毛细结构为相同或不相同性质的毛细结构。

9、所述的复合式散热单元,其中:该下板体凸伸一支撑柱,该环体套接于该支撑柱外部。

10、所述的复合式散热单元,其中:该环体具有一上端面及一下端面及一轴孔,该轴孔沿轴向贯穿该环体两端的上端面、下端面。

11、所述的复合式散热单元,其中:该环体与该贯穿孔对应设置,该环体与该贯穿孔同心设置,并且该环体的轴孔孔径小于该贯穿孔的孔径,并且该环体的外围直径大于贯穿孔的孔径。

12、所述的复合式散热单元,其中:复数个环体与该贯穿孔对应设置时,该复数个环体彼此相邻或相切设置,并且该复数个环体与该贯穿孔呈相交的方式对应设置。

13、所述的复合式散热单元,其中:该均温板内部相对该气密腔室的上侧壁面设有一第三毛细结构,该第三毛细结构与前述环体相连接。

14、所述的复合式散热单元,其中:该环体为一多孔隙结构体。

15、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均温板的贯穿孔对应设置有至少一环体,可用于提供该热管伸入该气密腔室后的轴向支撑定位外,又可令在热管腔室内冷凝回流的工作液体通过该环体直接快速引导回流至均温板中的蒸发区域,借以解决习知因回流路径过远所造成的干烧及结构强度不足的问题。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复合式散热单元,其特征在于,包含: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式散热单元,其特征在于:该均温板的每一贯穿孔的周缘处向外及向上凸伸形成有一凸缘。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式散热单元,其特征在于:该热管腔室内壁面具有一第二毛细结构,该环体两端与该第一毛细结构、第二毛细结构相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复合式散热单元,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毛细结构、第二毛细结构为烧结粉末、编织网目、网格体、纤维体其中任一,所述第一毛细结构、第二毛细结构为相同或不相同性质的毛细结构。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式散热单元,其特征在于:该下板体凸伸一支撑柱,该环体套接于该支撑柱外部。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式散热单元,其特征在于:该环体具有一上端面及一下端面及一轴孔,该轴孔沿轴向贯穿该环体两端的上端面、下端面。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复合式散热单元,其特征在于:该环体与该贯穿孔对应设置,该环体与该贯穿孔同心设置,并且该环体的轴孔孔径小于该贯穿孔的孔径,并且该环体的外围直径大于贯穿孔的孔径。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复合式散热单元,其特征在于:复数个环体与该贯穿孔对应设置时,该复数个环体彼此相邻或相切设置,并且该复数个环体与该贯穿孔呈相交的方式对应设置。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式散热单元,其特征在于:该均温板内部相对该气密腔室的上侧壁面设有一第三毛细结构,该第三毛细结构与前述环体相连接。

10.如权利要求1或6或7或8或9所述的复合式散热单元,其特征在于:该环体为一多孔隙结构体。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复合式散热单元,其特征在于,包含: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式散热单元,其特征在于:该均温板的每一贯穿孔的周缘处向外及向上凸伸形成有一凸缘。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式散热单元,其特征在于:该热管腔室内壁面具有一第二毛细结构,该环体两端与该第一毛细结构、第二毛细结构相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复合式散热单元,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毛细结构、第二毛细结构为烧结粉末、编织网目、网格体、纤维体其中任一,所述第一毛细结构、第二毛细结构为相同或不相同性质的毛细结构。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式散热单元,其特征在于:该下板体凸伸一支撑柱,该环体套接于该支撑柱外部。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式散热单元,其特征在于:该环体具有一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熊惜文吕星星刘威姚磊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兴奇宏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