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热场结构、碳化硅生长装置和碳化硅的生长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_技高网

一种热场结构、碳化硅生长装置和碳化硅的生长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0382194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2-20 22:1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热场结构、碳化硅生长装置和碳化硅的生长方法,所述热场结构包括侧保温部件、顶部保温部件、底部保温部件和感应加热线圈;所述侧保温部件包括由内至外依次嵌套的内保温层和外保温层,内保温层和外保温层均为两端开口的中空筒状结构,内保温层的中空腔内设置有坩埚;所述内保温层和外保温层之间具有间隙,所述间隙内设置有可移动的侧感应件;所述外保温层的一端开口与顶部保温部件的底面边缘相接,另一端开口与底部保温部件的顶面边缘相接。本发明专利技术中的侧感应件可以改变坩埚处的感应磁场,起到减小坩埚径向温度梯度的作用,从而能够提高碳化硅的结晶质量和原料的利用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碳化硅生长,涉及一种热场结构、碳化硅生长装置和碳化硅的生长方法


技术介绍

1、碳化硅(sic)是一种具抗辐射能力强、高临界电场和高饱和迁移率的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在功率器件领域极具优势,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光伏发电、铁路交通及电力系统等领域。

2、目前行业较为成熟的碳化硅晶体生长方法为物理气相传输法(pvt),其原理是利用一定的温度梯度设置,使碳化硅粉料在密闭环境内蒸发的气氛在籽晶面结晶。感应线圈加热因加热效率高、升温速度快成为主流加热方法。但该加热方式会造成坩埚内部原料的径向温度梯度较大,尤其在生长大尺寸晶体时,随坩埚直径增加原料的径向温度梯度进一步增大,使得高温区的原料碳化严重,影响气相组分,容易造成包裹、微管和型变等缺陷,同时造成原料利用率下降;另外,晶体生长区同样存在温度梯度过大情况,一方面会造成籽晶烧蚀从而形成六方空洞,甚至影响单晶面积,另一方面会导致晶体内部应力增大,诱导位错、微裂纹等缺陷产生,影响单晶结晶质量的一致性。

3、为避免长晶过程原料区径向温度梯度过大造成的粉料局部碳化严重,进而影响原料利用率和晶体质量,以及晶体生长区径向温度梯度造成晶体一致性差、籽晶烧蚀和位错增加质量问题,亟需一种可调控温度梯度的热场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热场结构、碳化硅生长装置和碳化硅的生长方法。本专利技术的热场结构中,侧保温部件的内保温层和外保温层间隙中设置有侧感应件,侧感应件可以改变坩埚的感应磁场,使与之对应的坩埚位置产生的热量减少,从而起到减小坩埚径向温度梯度的作用,其可移动的特性使得侧感应件可减小坩埚任意位置(如原料区和晶体生长区)的径向温度梯度,从而能够提高碳化硅的结晶质量和原料的利用率。

2、为达此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3、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热场结构,所述热场结构包括侧保温部件、顶部保温部件、底部保温部件和感应加热线圈;

4、所述侧保温部件包括由内至外依次嵌套的内保温层和外保温层,所述内保温层和外保温层均为两端开口的中空筒状结构,所述内保温层的中空腔内设置有坩埚;所述内保温层和外保温层之间具有间隙,所述间隙内设置有可移动的侧感应件;

5、所述外保温层的一端开口与顶部保温部件的底面边缘相接,另一端开口与底部保温部件的顶面边缘相接;

6、所述感应加热线圈环绕设置于侧保温部件、顶部保温部件和底部保温部件的外周。

7、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热场结构,侧保温部件的内保温层和外保温层间隙中设置有侧感应件,由于感应加热线圈通电后产生感应磁场,使坩埚产生涡流,进而产生热量;侧感应件在感应磁场的作用下也会产生涡流,进而产生热量,而感应磁场产生的热量是固定的,因此侧感应件能够减少坩埚位置的热量,起到减小坩埚径向温度梯度的作用,其可移动的特性使得侧感应件可减小坩埚任意位置(如原料区和晶体生长区)的径向温度梯度,从而能够提高碳化硅的结晶质量和原料的利用率;此外,在内保温层和外保温层的间隙中设置侧感应件,内保温层对坩埚起保温作用和隔断侧感应件的热量辐射,若没有内保温层直接设置侧感应件,侧感应件在线圈感应磁场的作用下产生的热量会辐射到坩埚,起不到减小坩埚径向温度梯度的作用。

8、优选地,所述内保温层的厚度为0-60mm,且不为0,例如可以是1mm、5mm、10mm、20mm、30mm、40mm、50mm或55mm等。

9、优选地,所述外保温层的厚度为20-80mm,例如可以是20mm、30mm、40mm、50mm、60mm、70mm或80mm等。

10、优选地,所述内保温层和外保温层同轴设置。

11、优选地,所述间隙的宽度为5-30mm,例如可以是5mm、7mm、10mm、12mm、15mm、17mm、20mm、25mm或30mm等。

12、优选地,所述侧感应件包括感应发热环。

13、优选地,所述侧感应件的高度为20-80mm,例如可以是20mm、30mm、40mm、50mm、60mm、70mm或80mm等。

14、优选地,所述侧感应件的厚度与坩埚的厚度的比为(0.1-2):1,例如可以是0.1:1、0.3:1、0.5:1、0.7:1、1:1、1.2:1、1.5:1或1.7:1等。

15、优选地,所述侧感应件连接有运动机构a,所述运动机构a用于带动侧感应件沿坩埚的轴线方向移动。

16、优选地,所述内保温层的一端开口与顶部保温部件的底面相接,另一端开口与底部保温部件的顶面相接;所述坩埚的底面与所述底部保温部件的顶面相接。

17、优选地,所述顶部保温部件的中心设有测温孔。

18、优选地,所述底部保温部件的顶面中心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内设置有可移动的底部感应件。

19、本专利技术中,底部感应件与坩埚不在同一水平位置,其自身因感应加热可以产生热量,通过控制其与坩埚底部的距离可以控制坩埚底部温度,提升原料中心温度,从而起到了减小径向温度梯度和增加轴向温度梯度的作用。

20、优选地,所述凹槽的直径与坩埚的底面外径的比为(0.1-1):1,例如可以是0.1:1、0.2:1、0.3:1、0.4:1、0.5:1、0.6:1、0.7:1、0.8:1、0.9:1或1:1等。

21、优选地,所述凹槽的深度与底部保温部件的厚度的比值为(1/3-2/3):1,例如可以是0.34、0.35、0.4、0.45、0.5、0.55、0.6、0.65或0.66等。

22、优选地,所述凹槽与所述坩埚的底面正对设置。

23、优选地,所述底部感应件包括感应发热环。

24、优选地,所述底部感应件的高度与坩埚的底部厚度的(0.25-3):1,例如可以是0.25:1、0.26:1、0.27:1、0.28:1、0.29:1或0.3:1等。

25、优选地,所述底部感应件的外径与坩埚的底面外径的比为(1/10-4/5):1,例如可以是0.1:1、0.2:1、0.3:1、0.4:1、0.5:1、0.6:1、0.7:1或0.8:1等。

26、优选地,所述底部感应件连接有运动机构b,所述运动机构b用于带动底部感应件沿坩埚的轴线方向移动。

27、第二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碳化硅生长装置,所述碳化硅生长装置包括第一方面所述的热场结构。

28、所述碳化硅生长装置在使用时加入籽晶,籽晶设置于热场结构中的坩埚的内腔顶部。

29、第三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碳化硅的生长方法,所述生长方法采用第二方面所述的碳化硅生长装置进行。

30、优选地,所述生长方法包括:将碳化硅原料放入坩埚中,并将籽晶设置于坩埚的内腔顶部,使碳化硅原料形成的料面低于籽晶的底面,得到装有碳化硅原料的碳化硅生长装置;调控运动机构a移动侧感应件并调控运动机构b移动底部感应件,进行碳化硅生长。

3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热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热场结构包括侧保温部件、顶部保温部件、底部保温部件和感应加热线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保温层的厚度为0-60mm,且不为0;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热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隙的宽度为5-30mm;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热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保温层的一端开口与顶部保温部件的底面相接,另一端开口与底部保温部件的顶面相接;所述坩埚的底面与所述底部保温部件的顶面相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热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的直径与坩埚的底面外径的比为(0.1-1):1;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热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感应件包括感应发热环;

7.一种碳化硅生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碳化硅生长装置包括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热场结构。

8.一种碳化硅的生长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生长方法采用权利要求7所述的碳化硅生长装置进行。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生长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生长方法包括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所述第一速度为0.3-3mm/min;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热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热场结构包括侧保温部件、顶部保温部件、底部保温部件和感应加热线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保温层的厚度为0-60mm,且不为0;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热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隙的宽度为5-30mm;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热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保温层的一端开口与顶部保温部件的底面相接,另一端开口与底部保温部件的顶面相接;所述坩埚的底面与所述底部保温部件的顶面相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热场结构,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永伟王雪洁袁振洲刘欣宇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超芯星半导体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