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流体内循环车桥散热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40238748 阅读:6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2-02 22:37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流体内循环车桥散热系统,包括承载车桥、流体交换装置、散热轮鼓、散热制动鼓,在承载车桥末端的轴孔中同轴设置流体交换装置,并在承载车桥末端设置盖住轴孔的防尘罩,在承载车桥末端的外壁上同轴设置散热轮鼓,在散热轮鼓上同轴设置散热制动鼓,流体交换装置的外端通过管道连接散热源,内端连通散热轮鼓、承载车桥,散热制动鼓通过管道连接散热源。本技术结构简单、紧凑,工作稳定可靠,散热介质全程在密闭式的循环散热系统中流动,散热具有持续性和稳定性,散热介质不会洒落或泄露到地面,降温速度较淋水降温方式快,散热面更大,效率更高;解决了传统淋水降温导致路面湿滑或结冰,影响其他车辆行车安全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汽车配件,尤其涉及一种流体内循环车桥散热系统


技术介绍

1、大型货车的车轴通常分为传动车轴和非传动车轴,传动车轴与发动机传动连接,由发动机驱动实现车辆的行驶运动,而非传动车轴则是固定不旋转的,仅在其两端安装车轮,对货车提供支撑和承载重力的功能,起到辅助行驶的功能。而且大型货车的制动,多采用是刹车片和刹车鼓(即制动鼓)配合起来进行制动,频繁刹车制动以控制行车速度的操作,以及货车在长时间行驶后,传动车轴、轮鼓、刹车片和刹车鼓均会产生大量热量,该部分热量通常是采用自然风冷却或淋水冷却的方式进行降温,但是自然风冷却效率低,降温效果不理想,淋水冷却则会因无法回收造成水源浪费,还导致大量水流淌到路面,导致路面湿滑,影响他人行车安全,行车安全隐患大。

2、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于是提出了循环式密封散热系统,用散热液来实现对刹车鼓的循环冷却作用,但是由于货车运动起来以后,轮毂是高速圆周运动,如何解决储仓内的散热液能稳定供给和排出传动车轴、轮鼓、刹车鼓,并避免交换设备与轮毂运动干扰,以实现热交换循环降温是关键技术点。因此,需要对现有的循环式密封散热系进行改进,以提升散热降温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流体内循环车桥散热系统。

2、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包括承载车桥、流体交换装置、散热轮鼓、散热制动鼓,在所述承载车桥末端的轴孔中同轴设置流体交换装置,并在承载车桥末端设置盖住轴孔的防尘罩,在承载车桥末端的外壁上同轴设置散热轮鼓,在散热轮鼓上同轴设置散热制动鼓,所述流体交换装置的外端通过管道连接散热源,内端连通散热轮鼓、承载车桥,所述散热制动鼓通过管道连接散热源。

3、进一步的,所述的承载车桥包括车桥本体,在所述车桥本体中同轴设有一贯穿的空腔道,在所述空腔道中设有一均分其的隔板,所述隔板把空腔道分隔为流体进腔道和流体出腔道,在流体进腔道和流体出腔道的上分别设有流体进出孔,且流体进腔道上的流体进出孔连通流体出腔道上的流体进出孔。

4、进一步的,所述的隔板为一字型结构,隔板把空腔道的上部空间分隔为流体进腔道,把空腔道的下部空间分隔为流体出腔道,所述流体进出孔设置于流体进腔道和流体出腔道的中段处;或者所述隔板为十字形结构,十字形结构的隔板把空腔道均分为四个部分,四个部分包括了两个流体进腔道和两个流体出腔道,其中,隔板的竖板两侧各设一个流体进腔道和一个流体出腔道,并在处于竖板一端的各流体进腔道和流体出腔道上分别设有流体进出孔,且处于竖板同一侧的两流体进出孔连通。

5、进一步的,所述的流体交换装置包括交换外套、泵送机构、分流机构,所述交换外套为内部中空,两端开口的圆柱体,在交换外套的内中下部设有与之一体成型结构的隔板,隔板把交换外套的内部空间分隔为上腔室和下腔室,并在隔板中心处开设通孔连通上腔室和下腔室,在所述上腔室中设置泵送机构、下腔室中设置分流机构,且泵送机构连通分流机构,在上腔室顶部设有连通泵送机构的上流体入口,在下腔室的底部和侧壁上分别设有连通外界的下流体出口;其中,

6、所述泵送机构包括封盖、主叶轮、轴承、泵送锥罩、辅叶轮,所述封盖固定设置于上腔室顶部的交换外套上,在封盖中心处设有连通上腔室的上流体入口;所述泵送锥罩的下部同轴设置于隔板的通孔中,并与通孔动配合,且泵送锥罩的下部设有排孔连通下腔室,泵送锥罩的上部的外壁通过轴承连接上腔室的内壁;所述主叶轮的上端通过轴承同轴设于封盖的上流体入口中,其下端向下延伸至泵送锥罩中上部,且主叶轮的叶轮轴为中空结构,其上端连通上流体入口,下端连通泵送锥罩;所述辅叶轮设置于下腔室顶部,辅叶轮的上部同轴连接泵送锥罩的下部,或同轴设置于排孔中,且辅叶轮上设有贯穿其本体的排流孔,排流孔的上端连通排孔或泵送锥罩,下端连通分流机构。

7、进一步的,所述的流体交换装置包括交换外套、泵送机构、分流机构,所述交换外套为内部中空,两端开口的圆柱体,在交换外套的内中下部设有与之一体成型结构的隔板,隔板把交换外套的内部空间分隔为上腔室和下腔室,并在隔板中心处开设通孔连通上腔室和下腔室,在所述上腔室中设置泵送机构,下腔室中设置分流机构,且泵送机构连通分流机构,在上腔室的侧壁上设有连通泵送机构的上流体入口,在下腔室的底部和侧壁上分别设有连通分流机构的下流体出口;其中,

8、所述泵送机构包括封盖、泵送锥罩、主叶轮、轴承、辅叶轮,所述封盖固定设置于上腔室顶部的交换外套上,在封盖中心处通过轴承设有向下延伸至上腔室中部的主叶轮,所述泵送锥罩通过轴承设置于上腔室的上部,且泵送锥罩的下部同轴设置于隔板的通孔中,二者滑动配合,在泵送锥罩的下部设有连通下腔室的排孔,在泵送锥罩的上部圆周均设若干个与上流体入口配适的进液孔,且进液孔处于轴承的上方,在轴承顶部依次设有密封圈和限位卡环,所述辅叶轮设置于下腔室顶部,辅叶轮的上部向上延伸穿入泵送锥罩下部的排孔中,且辅叶轮上设有贯穿其本体的排流孔,排流孔的下端连通分流机构。

9、进一步的,所述的散热轮鼓包括轮鼓本体,在所述轮鼓本体的内轴孔上,自内轴孔的孔壁前端向后端设置若干呈凹陷状的u形或c形结构的流体通道,在相邻流体通道之间设置油封,在各油封的外侧壁均设置卡簧,卡簧把油封限定在相邻流体通道之间,在所述内轴孔的前段同轴设置延伸至中段的分流内套,中后段同轴设置轴承,所述分流内套把与其对应连接的流体通道封闭为独立的流体腔室,且在分流内套上对应各流体腔室开设有流体出入口,使散热介质在流体腔室中循环流动。

10、进一步的,所述的散热制动鼓包括外鼓、内鼓,所述外鼓的内壁下部设置向上延伸至上部的蛇形结构的散热道,所述内鼓同轴设置于外鼓中,且二者密封连接,内鼓的外壁接触散热道,其配合外鼓把散热道封闭成为两端开口的散热腔管,散热道任一端向上穿出外鼓构成为出口,另一端向上穿出外鼓构成为进口;其中,所述散热道圆周均设在外鼓的内壁上,所述散热道的两端相连接构成环闭结构,在连接处设有隔断散热道的隔板,所述隔板一侧的散热道设有向上穿出外鼓顶部的出口,隔板另一侧的散热道设有向上穿出外鼓顶部的进口;或者所述散热道至少有两个,各所述散热道独立布设在外鼓的内壁上,各所述散热道的任一端向上穿出外鼓的顶部构成为出口,另一端向上穿出外鼓的顶部构成为进口;所述的散热道为向下凹陷的凹槽状结构。

11、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12、1、结构简单、紧凑,通过分别对承载车轴(车桥)、轮鼓和制动鼓进行改进,分别开设供散热介质流动的流体进腔道、流体出腔道,并配以管道和泵,由流体交换装置实现散热介质的无干扰供给,从而构成一个密闭式的循环散热系统,散热具有持续性和稳定性;散热介质全程在回路中流动,不会洒落或泄露到地面,降温速度较淋水降温方式快,散热面更大;

13、2、散热速降温度快,效果显著,在实现分别对承载车轴(车桥)、轮鼓和制动鼓循环散热降温的同时,还对散热介质实现回收循环利用,解决降温效果差的问题,能为用户本身带来极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流体内循环车桥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承载车桥(1)、流体交换装置(2)、散热轮鼓(3)、散热制动鼓(4),在所述承载车桥(1)末端的轴孔中同轴设置流体交换装置(2),并在承载车桥(1)末端设置盖住轴孔的防尘罩(5),在承载车桥(1)末端的外壁上同轴设置散热轮鼓(3),在散热轮鼓(3)上同轴设置散热制动鼓(4),所述流体交换装置(2)的外端通过管道连接散热源,内端连通散热轮鼓(3)、承载车桥(1),所述散热制动鼓(4)通过管道连接散热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体内循环车桥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承载车桥(1)包括车桥本体(1a),在所述车桥本体(1a)中同轴设有一贯穿的空腔道(1b),在所述空腔道(1b)中设有一均分其的隔板(6),所述隔板(6)把空腔道(1b)分隔为流体进腔道(1c)和流体出腔道(1d),在流体进腔道(1c)和流体出腔道(1d)的上分别设有流体进出孔(1e),且流体进腔道(1c)上的流体进出孔(1e)连通流体出腔道(1d)上的流体进出孔(1e)。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流体内循环车桥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隔板(6)为一字型结构,隔板(6)把空腔道(1b)的上部空间分隔为流体进腔道(1c),把空腔道(1b)的下部空间分隔为流体出腔道(1d),所述流体进出孔(1e)设置于流体进腔道(1c)和流体出腔道(1d)的中段处;或者所述隔板(6)为十字形结构,十字形结构的隔板(6)把空腔道(1b)均分为四个部分,四个部分包括了两个流体进腔道(1c)和两个流体出腔道(1d),其中,隔板(6)的竖板(7)两侧各设一个流体进腔道(1c)和一个流体出腔道(1d),并在处于竖板(7)一端的各流体进腔道(1c)和流体出腔道(1d)上分别设有流体进出孔(1e),且处于竖板(7)同一侧的两流体进出孔(1e)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流体内循环车桥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流体进腔道(1c)和流体出腔道(1d)中分别设有流体输送管(1f),在各流体输送管(1f)的中段处分别设置流体进出孔(1e),且该两流体进出孔(1e)连通;或所述流体输送管(1f)包括输送进管(1g)和输送排管(1h),在流体进腔道(1c)的中分线两侧分别设有向外延伸至流体进腔道(1c)末端的输送进管(1g),在流体出腔道(1d)的中分线两侧分别设有向外延伸至流体出腔道(1d)末端的输送排管(1h),且处于中分线同一端侧的输送进管(1g)与输送排管(1h)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体内循环车桥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流体交换装置(2)包括交换外套(2a)、泵送机构、分流机构,所述交换外套(2a)为内部中空,两端开口的圆柱体,在交换外套(2a)的内中下部设有与之一体成型结构的隔板(6),隔板(6)把交换外套(2a)的内部空间分隔为上腔室(2b)和下腔室(2c),并在隔板(6)中心处开设通孔连通上腔室(2b)和下腔室(2c),在所述上腔室(2b)中设置泵送机构、下腔室(2c)中设置分流机构,且泵送机构连通分流机构,在上腔室(2b)顶部设有连通泵送机构的上流体入口(2e),在下腔室(2c)的底部和侧壁上分别设有连通外界的下流体出口(2p);其中,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体内循环车桥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流体交换装置(2)包括交换外套(2a)、泵送机构、分流机构,所述交换外套(2a)为内部中空,两端开口的圆柱体,在交换外套(2a)的内中下部设有与之一体成型结构的隔板(6),隔板(6)把交换外套(2a)的内部空间分隔为上腔室(2b)和下腔室(2c),并在隔板(6)中心处开设通孔连通上腔室(2b)和下腔室(2c),在所述上腔室(2b)中设置泵送机构,下腔室(2c)中设置分流机构,且泵送机构连通分流机构,在上腔室(2b)的侧壁上设有连通泵送机构的上流体入口(2e),在下腔室(2c)的底部和侧壁上分别设有连通分流机构的下流体出口(2p);其中,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流体内循环车桥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分流机构包括分流椎体(2k)、轴承(8)、油封(9)、限位环(2m),所述分流椎体(2k)通过轴承(8)设置于下腔室(2c)的下部,在轴承(8)的顶部设有油封(9),底部设有限位环(2m),限位环(2m)把分流椎体(2k)、轴承(8)限定在下腔室(2c)上,在分流椎体(2k)上设有下流体入口(2n)和下流体出口(2p),下流体入口(2n)连通下腔室(2c),下流体出口(2p)则同轴连通辅叶轮(2i)上的排流孔(2j),所述下腔室(2c)的侧壁上设置连通外界的下流体出口(2p)。

8.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流体内循环车桥散热系统...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流体内循环车桥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承载车桥(1)、流体交换装置(2)、散热轮鼓(3)、散热制动鼓(4),在所述承载车桥(1)末端的轴孔中同轴设置流体交换装置(2),并在承载车桥(1)末端设置盖住轴孔的防尘罩(5),在承载车桥(1)末端的外壁上同轴设置散热轮鼓(3),在散热轮鼓(3)上同轴设置散热制动鼓(4),所述流体交换装置(2)的外端通过管道连接散热源,内端连通散热轮鼓(3)、承载车桥(1),所述散热制动鼓(4)通过管道连接散热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体内循环车桥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承载车桥(1)包括车桥本体(1a),在所述车桥本体(1a)中同轴设有一贯穿的空腔道(1b),在所述空腔道(1b)中设有一均分其的隔板(6),所述隔板(6)把空腔道(1b)分隔为流体进腔道(1c)和流体出腔道(1d),在流体进腔道(1c)和流体出腔道(1d)的上分别设有流体进出孔(1e),且流体进腔道(1c)上的流体进出孔(1e)连通流体出腔道(1d)上的流体进出孔(1e)。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流体内循环车桥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隔板(6)为一字型结构,隔板(6)把空腔道(1b)的上部空间分隔为流体进腔道(1c),把空腔道(1b)的下部空间分隔为流体出腔道(1d),所述流体进出孔(1e)设置于流体进腔道(1c)和流体出腔道(1d)的中段处;或者所述隔板(6)为十字形结构,十字形结构的隔板(6)把空腔道(1b)均分为四个部分,四个部分包括了两个流体进腔道(1c)和两个流体出腔道(1d),其中,隔板(6)的竖板(7)两侧各设一个流体进腔道(1c)和一个流体出腔道(1d),并在处于竖板(7)一端的各流体进腔道(1c)和流体出腔道(1d)上分别设有流体进出孔(1e),且处于竖板(7)同一侧的两流体进出孔(1e)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流体内循环车桥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流体进腔道(1c)和流体出腔道(1d)中分别设有流体输送管(1f),在各流体输送管(1f)的中段处分别设置流体进出孔(1e),且该两流体进出孔(1e)连通;或所述流体输送管(1f)包括输送进管(1g)和输送排管(1h),在流体进腔道(1c)的中分线两侧分别设有向外延伸至流体进腔道(1c)末端的输送进管(1g),在流体出腔道(1d)的中分线两侧分别设有向外延伸至流体出腔道(1d)末端的输送排管(1h),且处于中分线同一端侧的输送进管(1g)与输送排管(1h)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体内循环车桥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流体交换装置(2)包括交换外套(2a)、泵送机构、分流机构,所述交换外套(2a)为内部中空,两端开口的圆柱体,在交换外套(2a)的内中下部设有与之一体成型结构的隔板(6),隔板(6)把交换外套(2a)的内部空间分隔为上腔室(2b)和下腔室(2c),并在隔板(6)中心处开设通孔连通上腔室(2b)和下腔室(2c),在所述上腔室(2b)中设置泵送机构、下腔室(2c)中设置分流机构,且泵送机构连通分流机构,在上腔室(2b)顶部设有连通泵送机构的上流体入口(2e),在下腔室(2c)的底部和侧壁上分别设有连通外界的下流体出口(2p);其中,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体内循环车桥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流体交换装置(2)包括交换外套(2a)、泵送机构、分流机构,所述交换外套(2a)为内部中空,两端开口的圆柱体,在交换外套(2a)的内中下部设有与之一体成型结构的隔板(6),隔板(6)把交换外套(2a)的内部空间分隔为上腔室(2b)和下腔室(2c),并在隔板(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云宝徐云
申请(专利权)人:玉溪云庆行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