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压模具、冲压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0226819 阅读:6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2-02 22:30
本技术公开一种冲压模具、冲压装置,包括:对称设置的两定位凹模,以及于定位凹模内往复滑动的凹模垫板,相对设置的两定位凹模于两者间,形成渐扩的滑动区域;定位凹模用于承载待加工件,配置弹性部件,使得非承压状态下,弹性部件使所述凹模垫板与所述定位凹模在冲压方向上保持高度差,定位凹模与弯折位置形成让位。相较于现有技术,本技术的第一方面,弯头件与定位凹模一一对应,以实现多个折弯位置的同时弯折加工,提升钣金折弯加工需求的生产效率,另一方面,若干个弹性部件使得非承压状态下,定位凹模与凹模垫板出现高度差,定位凹模在折弯后与冲压位置形成让位,方便取料。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钣金加工,具体的是,涉及一种包含在斜槽中滑动的滑块,实现不同位置同时折弯加工的冲压模具,以及包含该冲压模具的冲压装置。


技术介绍

1、钣金折弯,是五金冲压产品生产的常规步骤。过程通常包含上模向下模冲压,以及通过弯头将板件折弯等步骤。随加工需求的迭代,特型零部件、特定标准件的加工需求逐渐增多,也就相应需要满足加工需求的适配模具、冲压件等。而在特型零部件的加工中,涉及一种成品表面形成多处弯折的钣金折弯件,这种类型的产品如采用现有的模具折弯,一方面取料困难,尤其是弯折高度较高的产品,容易卡在折弯模具上;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现有折弯机无法保证多处折弯之间的位置精准度,且由于折弯机结构限制,单次冲压只能完成一次弯折过程,需要反复开模闭模,以调整加工件的位置,再分别对各个弯折部位进行加工,生产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冲压模具、冲压装置,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至少一个。

2、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技术的第一方面是采取了一种冲压模具,该冲压模具沿冲压方向配置于冲压装置的上下模座之间,并与位于上下模座之间的至少两个弯头件构成相抵,以对待冲压件进行加工,所述冲压模具包括:对称设置的两定位凹模,以及于所述定位凹模内沿所述冲压方向往复滑动的凹模垫板,每一所述定位凹模都通过顶杆件支撑设置于下模座上,定位凹模的一侧端面形成倾斜的第一滑动面,则相对设置的两定位凹模于两者间,形成沿所述冲压方向渐扩的滑动区域,所述凹模垫板的两外侧端面形成倾斜的第二滑动面,所述第一滑动面和第二滑动面相互贴合并形成沿所述冲压方向上可滑动的状态;若干个弹性部件分布于下模座与凹模垫板之间,所述凹模垫板于所述滑动区域内的滑动会使得所述弹性部件产生或释放弹性力,其中,所述定位凹模用于承载待加工件,所述弹性部件被配置为:非承压状态下,弹性部件使所述凹模垫板与所述定位凹模在冲压方向上保持高度差。

3、作为本技术方案的一种优选地,所述定位凹模的本体为t形长直件,所述弯头件上形成内凹的抵接部,其中,所述待加工件的表面的折弯位置与所述抵接部接触相抵。

4、作为本方案的一种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凹模垫板上,靠近所述第二滑动面的位置形成沉头和挂台,其中,第一和第二滑动面的倾斜角度为80°。

5、作为本方案的又进一步优选地,上模座上设置沿所述冲压方向延伸并朝向所述凹模垫板设置的第一导向结构,该第一导向结构为由导套和导柱套合形成的定位件,装配状态下,第一导向结构的导向端与所述待加工件的表现相抵;所述下模座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导向结构相配合的第二导向结构,所述第二导向结构为由导套和定位钉形成的定位件,装配状态下,第二导向结构的导向端与所述凹模垫板相抵,其中,第一导向结构和第二导向结构于不同位置与所述待加工件形成相抵限位。

6、本技术的另一方面是提供一种冲压装置,包括座体,和座体上沿冲压方向上的上模座和下模座,所述上模座沿其延伸方向的两端设置有至少两个弯头件,两个弯头件设置有卸料板,所述卸料板通过固定板与所述上模座固定,上下模座之间设置有如本技术第一方面所述的冲压模具,冲压模具承载的待加工件于其弯折位置处于所述弯头件形成相抵。

7、作为本技术第二方面的一种优选地,还包括第三导向结构,所述第三导向结构由位于所述上模座上的导向住,和位于下模座上的导向套构成,其中,所述第三导向结构位于上下模座的同一侧端,控制上下模座的开模和闭模。

8、作为本技术该方面的又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卸料板与所述固定板之间设置有卸料垫板,其中,一等高组件穿设所述固定板和卸料垫板,所述等高组件为套筒件,其被配置为,穿设所述固定板和卸料垫板的等高螺丝与等高套筒旋紧形成固定。

9、由于以上技术方案的采用,本技术相较于现有技术具有如下的有益技术效果:

10、1、相较于现有技术,本技术的第一方面是提供了同时折弯的技术方案,现有技术应对单个板件存在多处折弯需求的场景时,往往需要反复开闭上下模座,并调整板件的加工位置,在本技术的方案中,弯头件与定位凹模一一对应,以实现多个折弯位置的同时弯折加工,应对单个钣金件存在多个折弯位置,尤其是存在折弯高度较高的加工场景,显著提升钣金折弯加工需求的生产效率,提高了冲压位置的加工精度;

11、2、另一方面,对于板件折弯高度较高的加工场景,很难保证折弯角度较高产品的平滑下料,多数产品出现折弯位置与凹模卡合而导致的无法取出的问题。本技术中,定位凹模与凹模垫板之间形成斜槽相对滑动,并通过若干个弹性部件使得非承压状态下,定位凹模与凹模垫板出现高度差,也即定位凹模会在折弯加工完成后与折弯位置之间形成让位,取料方便。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冲压模具,该冲压模具沿冲压方向配置于冲压装置的上下模座之间,并与位于上下模座之间的至少两个弯头件构成相抵,以对待冲压件进行加工,其特征在于,所述冲压模具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凹模的本体为T形长直件,所述弯头件上形成内凹的抵接部,其中,所述待加工件的表面的折弯位置与所述抵接部接触相抵。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冲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模垫板上,靠近所述第二滑动面的位置形成沉头和挂台,其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冲压模具,其特征在于,上模座上设置沿所述冲压方向延伸并朝向所述凹模垫板设置的第一导向结构,该第一导向结构为由导套和导柱套合形成的定位件,装配状态下,第一导向结构的导向端与所述待加工件的表现相抵;所述下模座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导向结构相配合的第二导向结构,所述第二导向结构为由导套和定位钉形成的定位件,装配状态下,第二导向结构的导向端与所述凹模垫板相抵,其中,

5.一种冲压装置,包括座体,和座体上沿冲压方向上的上模座和下模座,所述上模座沿其延伸方向的两端设置有至少两个弯头件,两个弯头件设置有卸料板,所述卸料板通过固定板与所述上模座固定,其特征在于,上下模座之间设置有如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冲压模具,冲压模具承载的待加工件于其弯折位置处于所述弯头件形成相抵。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冲压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三导向结构,所述第三导向结构由位于所述上模座上的导向住,和位于下模座上的导向套构成,其中,所述第三导向结构位于上下模座的同一侧端,控制上下模座的开模和闭模。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冲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卸料板与所述固定板之间设置有卸料垫板,其中,一等高组件穿设所述固定板和卸料垫板,所述等高组件为套筒件,其被配置为,穿设所述固定板和卸料垫板的等高螺丝与等高套筒旋紧形成固定。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冲压模具,该冲压模具沿冲压方向配置于冲压装置的上下模座之间,并与位于上下模座之间的至少两个弯头件构成相抵,以对待冲压件进行加工,其特征在于,所述冲压模具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凹模的本体为t形长直件,所述弯头件上形成内凹的抵接部,其中,所述待加工件的表面的折弯位置与所述抵接部接触相抵。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冲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模垫板上,靠近所述第二滑动面的位置形成沉头和挂台,其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冲压模具,其特征在于,上模座上设置沿所述冲压方向延伸并朝向所述凹模垫板设置的第一导向结构,该第一导向结构为由导套和导柱套合形成的定位件,装配状态下,第一导向结构的导向端与所述待加工件的表现相抵;所述下模座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导向结构相配合的第二导向结构,所述第二导向结构为由导套和定位钉形成的定位件,装配状态下,第二导...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海军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新朋智能制造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