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顶篷结构和遮阳篷构件,所述顶篷结构用于车辆本体,其包括具有顶篷开口的顶篷,所述顶篷开口被盖体构件关闭。所述顶篷结构包括框体构件、左侧板构件和右侧板构件。所述框体构件构造成框住顶篷开口。所述框体构件支承所述盖体构件。各个侧板构件形成车辆本体的一部分,并以粘合方式固定至框体构件。各个侧板构件的周缘部包括至少一个通道,所述至少一个通道适于允许介于侧板构件与框体构件之间的粘合剂逸出,以便于将所述顶篷结构组装至车辆本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顶篷结构,具体说,涉及包括用于定位遮阳蓬组件的本体控制表 面的车辆本体的外侧板。
技术介绍
一种已知的车辆顶篷组件包括被车辆本体的左右外侧板构件支承的框体构件。在 该组件中,框体构件限定出遮阳蓬开口的横侧,交叉构件(crossmember)横跨框体构件。遮 阳蓬盖体(例如,框体玻璃板)被框体构件和交叉构件支承在遮阳蓬开口上。外侧板构件 各自包括传统的白车身(body-inihite)凸缘表面,所述凸缘表面用于支承框体构件,框 体构件进而支承遮阳蓬盖体。有时,垂直隔离物在沿凸缘表面纵向设置的多个垂直定位位 置处,置于凸缘表面与框体构件之间。当粘合剂(例如,聚氨酯粘合剂)用于与上述顶篷组件的连接时,可能不希望地出 现粘合剂停留在垂直隔离物与凸缘表面之间的情况。这会负面地影响顶篷组件相对于周围 的车辆本体的最终位置。例如,遮阳蓬盖体可能没有相对于周围的顶篷结构装配平齐。另 外,凸缘表面没有用于装配部件的控制表面(即,基准表面)。这也可能引起不希望的装配 状态。
技术实现思路
根据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车辆本体的顶篷结构。所述车辆本体包括具有顶 篷开口的顶篷,所述顶篷开口被盖体构件关闭。所述顶篷结构包括框体构件、左侧板构件和 右侧板构件。所述框体构件构造成框住顶篷开口。所述框体构件支承所述盖体构件。各个 侧板构件形成车辆本体的一部分,并以粘合方式固定至框体构件。各个侧板构件的周缘部 包括至少一个通道,所述至少一个通道适于允许介于侧板构件与框体构件之间的粘合剂逸 出,以便于将所述顶篷结构组装至车辆本体。根据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车辆本体的遮阳蓬组件。所述车辆本体包括具有 顶篷开口的顶篷。所述遮阳蓬组件包括限定出顶篷开口的框体构件。透明构件覆盖顶篷开 口。透明构件粘结至框体构件。车辆本体侧板构件的周缘部粘结至框体构件。所述周缘部 的一部分具有大致折皱轮廓,以允许介于侧板构件的周缘部与框体构件之间的多余粘结剂 流出遮阳蓬组件。这通过防止框体构件在侧板构件上设置得过高,来使遮阳蓬组件方便地 组装至车辆本体。根据再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车辆本体的遮阳蓬组件。所述车辆本体包括具有 顶篷开口的顶篷。所述遮阳蓬组件包括构造成框住顶篷开口的框体构件。透明构件覆盖顶 篷开口。透明构件粘结至框体构件。车辆本体侧板构件的周缘部粘结至框体构件。所述周 缘部具有台阶构造,并包括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第二表面在至少两个分开的位置与第一 表面相交。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的交叉限定出供多余的粘结剂在不影响侧板构件与框体构 件之间的最终装配状态的情况下穿过侧板构件的路径。附图说明图1是包括示例性实施例的用于遮阳蓬的顶篷支承结构的车辆本体的示意性俯 视图。图2是图1所示顶篷支承结构的放大俯视图,示出了用于支承遮阳篷的横支撑件。图3是车辆本体的左侧板构件和右侧板构件的透视图,各侧板构件包括用于图1 所示顶篷支承结构的顶侧顶篷导轨。图4是现有技术的侧板构件的一部分的放大局部透视图。图5是大致沿图3中的线5-5所取的图3的右侧板构件的一部分的放大局部透视 图,示出了折皱部分。图6是大致沿图2中的线6-6所取的顶篷支承结构的截面图。图7是大致沿图2中的线7-7所取的顶篷支承结构的截面图。图8是大致沿图6中的线8-8所取的顶篷支承结构的截面图。具体实施例方式应该理解的是,以下描述和附图只起示例作用,在不背离本公开的情况下,可对所 公开的结构做出多种变型和修改。此外,应该明白的是本文所公开的顶篷结构所标识出的 各种部件,对不同车辆制造商来说可能采用不同的术语,不应该视为是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所 有提及的方向和位置,除非另有说明,是指附图所示顶篷结构的取向,并且不应该解释为是 对所附权利要求的限制。附图中相同标号表示相同部件。下面参考附图,这些附图只为例示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并不是用来限制它们的,图 1 和 2 示出了车辆本体(vehicle body) 102 的顶篷支承结构(roofsupport structure) 100 的示例性实施例。车辆本体102包括顶篷104,顶篷104具有顶篷开口 106,顶篷开口 106被 盖体构件110关闭。在示出的实施例中,顶篷结构100是遮阳蓬组件(simroofassembly), 盖体构件110是以粘合方式固定至框体构件120的透明构件。框体构件120构造成框住 顶篷开口 106。框体构件120以粘合方式固定至左侧板构件124和右侧板构件126,各个侧 板构件形成车辆本体102的一部分。如图2所示,顶篷支承结构100还可包括跨越在左侧 板构件124与右侧板构件126之间的顶篷导轨支撑件130、132。各个顶篷导轨支撑件130、 132的两端牢固地固定至侧板构件124、126。车辆本体102可以是单片式构造(unibody construction),但是也可以由多种其它常规制造技术中的任一种制成。参考图3,左侧板构件和右侧板构件124、126可相对于车辆本体102的中心线彼此 对称。各个侧板构件124、126包括A柱区140、B柱区142和C柱区144。顶侧顶篷导轨146 大致跨越在A柱区140与C柱区144之间。顶侧顶篷导轨146包括具有周缘部152的顶壁 150。大致垂直的壁156分隔顶壁150与周缘部152。如下面将详细描述的,周缘部152具 有台阶构造,以便周缘部粘结至框体构件120的特定部分,并通过常规焊接技术,例如点焊 (spot welding),牢固地附着至车辆本体102的特定部分。参考图4,示出了现有技术的侧板构件162的顶侧顶篷导轨160的一部分。顶侧顶 篷导轨160包括顶壁164和周缘部166。该周缘部具有台阶构造,包括第一表面170和高于 第一表面的第二表面172。大致垂直的壁176分隔顶壁164与第二表面172。第一表面170用作将侧板构件162牢固地固定至车辆本体的焊接凸缘。第一表面170还以粘合方式(例 如通过聚氨酯粘合剂)附着至顶篷支承结构的框体构件,例如框体构件120。至少一个隔 离构件(spacer member,未示出)在垂直定位控制位置处牢固地位于框体构件与顶侧顶篷 导轨160的第二表面172之间。对于该现有技术的顶侧顶篷导轨160,用于将第一表面170 粘结至框体构件的粘结剂,例如聚氨酯粘合剂,会在无意中在隔离构件与顶侧顶篷导轨160 之间流动。这会影响顶篷支承结构相对于周围的车辆本体的最终位置,从而会导致不想要 的装配状态。参考图5,各个侧板构件124、126的顶侧顶篷导轨146的示例性周缘部152包括至 少一个通道180,所述至少一个通道180限定出适于允许介于侧板构件124或126与框体 构件120之间的粘结剂(bonding agent)/粘合剂(adhesive)逸出的路径。在所示实施例 中,周缘部152包括第一表面182和与第一表面182错位的第二表面184。如图所示,第二 表面184位于第一表面182的内侧(spaced inwardly),第二表面184高于第一表面182。 第一表面182和第二表面184 —起限定出通道180。具体地,周缘部152的一部分186呈大致折皱轮廓(corrugated profile),以允许 介于各个侧板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顶篷结构,用于车辆本体,所述车辆本体包括具有顶篷开口的顶篷,所述顶篷开口被盖体构件关闭,所述顶篷结构包括:框体构件,构造成框住所述顶篷开口,并支承所述盖体构件;和左侧板构件和右侧板构件,各个侧板构件形成车辆本体的一部分,并以粘合方式固定至框体构件,并且各个侧板构件的周缘部包括至少一个通道,所述至少一个通道适于允许介于侧板构件与框体构件之间的粘合剂选出,以便于将顶篷结构组装至车辆本体。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栗林昭彦,布伦特N盖特纳,迈克尔E弗朗兹,扬博杜安,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