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旋式旋流沉淀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102521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1-23 17:55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内旋式旋流沉淀池,其涉及工业水处理设备技术领域,包括:池体,包括侧壁和底壁;设置在池体内的第一筒体和第二筒体,第一筒体和第二筒体与底壁之间形成沉渣区域,第一筒体的下端与第二筒体的下端与沉渣区域连通,第一筒体的侧壁上具有第一进水通道,第一进水通道沿第一筒体的内壁切线方向与第一筒体连通;第二筒体的侧壁上具有第二进水通道,第二进水通道沿第二筒体的内壁切线方向与第二筒体连通;第一筒体和第二筒体的外侧壁与池体的侧壁之间形成环空;抽水装置,其抽水进口位于环空中。本申请能够解决抓斗进入中心桶时跟随水流一起旋转,抓斗控制钢丝绳扭转缠绕而影响抓斗的使用效果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工业水处理设备,特别涉及一种内旋式旋流沉淀池


技术介绍

1、旋流池常规类型一般分为内旋式旋流沉淀池和外旋式旋流沉淀池2个基本类型。内旋式旋流沉淀池包括中心桶旋流区、外环沉淀区及吸水井和泵站三部分,中心桶也是从池底抓渣的通道。含氧化铁皮的废水以重力流沿切线流入中心桶,水流旋即下降,然后从中心桶下部流出,沿外环沉淀区稳流上升,大块铁皮利用离心力旋流至中心桶侧壁后沉降至桶底。外旋式旋流沉淀池包括中心桶沉淀区、外环旋流区及吸水井和泵站三部分,中心桶也是从池底抓渣的通道。内旋式旋流沉淀池占地比较紧凑,内旋式旋流沉淀池处理效果优于外旋式旋流沉淀池。

2、现有旋流池水处理技术虽然可以节省占地,处理效率较高,但是离心分离区利用的是离心力作为分离原理,所以中心桶需要水流速度比较大,才能发挥离心力的效果,但是水流速度大就会导致抓渣吊车进入中心桶时候,抓斗受到水流冲击力比较大,会导致抓斗跟随水流一起旋转,导致抓斗控制钢丝绳扭转缠绕,影响抓斗的使用,严重时还会导致抓斗无法使用并发生危险。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技术实施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一种内旋式旋流沉淀池,其能够解决抓斗进入中心桶时跟随水流一起旋转,抓斗控制钢丝绳扭转缠绕而影响抓斗的使用效果的问题。

2、本技术实施例的具体技术方案是:

3、一种内旋式旋流沉淀池,所述内旋式旋流沉淀池包括:

4、池体,包括侧壁和底壁;

5、设置在所述池体内的第一筒体和第二筒体,所述第一筒体和所述第二筒体与所述底壁之间形成沉渣区域,所述第一筒体的下端与所述第二筒体的下端与所述沉渣区域连通,所述第一筒体的侧壁上具有第一进水通道,所述第一进水通道沿所述第一筒体的内壁切线方向与所述第一筒体连通;所述第二筒体的侧壁上具有第二进水通道,所述第二进水通道沿所述第二筒体的内壁切线方向与所述第二筒体连通;所述第一筒体和所述第二筒体的外侧壁与所述池体的侧壁之间形成环空;

6、抽水装置,其抽水进口位于所述环空中;

7、当所述第一筒体内部的水处于旋流状态,所述第二筒体内部的处于非旋流状态时,沉渣抓取装置能够伸入所述第二筒体达到沉渣区域以抓取所述沉渣区域的沉渣。

8、优选地,当所述第二筒体内部的水处于旋流状态,所述第一筒体内部的处于非旋流状态时,沉渣抓取装置能够伸入所述第一筒体达到沉渣区域以抓取所述沉渣区域的沉渣。

9、优选地,所述第一筒体和所述第二筒体沿竖直方向延伸,所述第一筒体和所述第二筒体并列设置在所述池体内。

10、优选地,所述第一进水通道和所述第二进水通道位于所述第一筒体的中心和所述第二筒体的中心连线的一侧,且位于所述第一筒体的中心和所述第二筒体的中心之间;所述第一进水通道上设置有第一开闭单元,所述第二进水通道上设置有第二开闭单元。

11、优选地,所述第一进水通道和所述第二进水通道并列设置。

12、优选地,所述池体的下部设置导向壁,所述导向壁在由上向下方向上自所述池体的径向方向由外向内逐渐缩小。

13、优选地,所述内旋式旋流沉淀池还包括:支撑件,所述支撑件呈片状结构,所述支撑件连接所述第一筒体和所述池体的侧壁或所述第二筒体和所述池体的侧壁,所述支撑件为多个,多个所述支撑件绕所述池体的中心呈周向分布。

14、优选地,所述第一筒体的侧壁下端先在所述第一筒体的径向方向向外延伸,再由下向上延伸形成第一翻卷结构,所述第一翻卷结构与所述第一筒体的侧壁之间形成第一储水空间;至少一个所述抽水装置的抽水进口位于所述第一储水空间中。

15、优选地,所述第二筒体的侧壁下端先在所述第二筒体的径向方向向外延伸,再由下向上延伸形成第二翻卷结构,所述第二翻卷结构与所述第二筒体的侧壁之间形成第二储水空间;至少一个所述抽水装置的抽水进口位于所述第二储水空间中。

16、优选地,所述第一储水空间、所述第一筒体、所述第二筒体和所述第二储水空间位于一直线上。

17、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显著有益效果:

18、由于第一筒体和第二筒体具有各自相对应的第一进水通道和第二进水通道,当需要清理第二筒体下方沉渣区域中的沉渣时,继续向第一进水通道输入废水,以使所述第一筒体内部的水处于旋流状态,将第二开闭单元关闭,停止向第二进水通道输入废水,以使所述第二筒体内部的水处于非旋流状态,此时,沉渣抓取装置能够伸入所述第二筒体达到沉渣区域以抓取所述沉渣区域的沉渣。通过上述方式,可以使得沉渣抓取装置伸入筒体中时筒体内处于非旋流状态,由于水流具备的动能已无法产生较大漩涡,抓取装置的钢丝绳不会受到较大的水流冲击力,抓取装置下端的抓取机构不会出现转动,钢丝绳也不会出现缠绕、打结、挤拧在一起的现象,因此,抓渣作业的安全恶意得到保障。

19、参照后文的说明和附图,详细公开了本技术的特定实施方式,指明了本技术的原理可以被采用的方式。应该理解,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在范围上并不因而受到限制。针对一种实施方式描述和/或示出的特征可以以相同或类似的方式在一个或更多个其它实施方式中使用,与其它实施方式中的特征相组合,或替代其它实施方式中的特征。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内旋式旋流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旋式旋流沉淀池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旋式旋流沉淀池,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二筒体内部的水处于旋流状态,所述第一筒体内部的处于非旋流状态时,沉渣抓取装置能够伸入所述第一筒体达到沉渣区域以抓取所述沉渣区域的沉渣。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旋式旋流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筒体和所述第二筒体沿竖直方向延伸,所述第一筒体和所述第二筒体并列设置在所述池体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旋式旋流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水通道和所述第二进水通道位于所述第一筒体的中心和所述第二筒体的中心连线的一侧,且位于所述第一筒体的中心和所述第二筒体的中心之间;所述第一进水通道上设置有第一开闭单元,所述第二进水通道上设置有第二开闭单元。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内旋式旋流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水通道和所述第二进水通道并列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旋式旋流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池体的下部设置导向壁,所述导向壁在由上向下方向上自所述池体的径向方向由外向内逐渐缩小。

<p>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旋式旋流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旋式旋流沉淀池还包括:支撑件,所述支撑件呈片状结构,所述支撑件连接所述第一筒体和所述池体的侧壁或所述第二筒体和所述池体的侧壁,所述支撑件为多个,多个所述支撑件绕所述池体的中心呈周向分布。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旋式旋流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筒体的侧壁下端先在所述第一筒体的径向方向向外延伸,再由下向上延伸形成第一翻卷结构,所述第一翻卷结构与所述第一筒体的侧壁之间形成第一储水空间;至少一个所述抽水装置的抽水进口位于所述第一储水空间中。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内旋式旋流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筒体的侧壁下端先在所述第二筒体的径向方向向外延伸,再由下向上延伸形成第二翻卷结构,所述第二翻卷结构与所述第二筒体的侧壁之间形成第二储水空间;至少一个所述抽水装置的抽水进口位于所述第二储水空间中。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内旋式旋流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储水空间、所述第一筒体、所述第二筒体和所述第二储水空间位于一直线上。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内旋式旋流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旋式旋流沉淀池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旋式旋流沉淀池,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二筒体内部的水处于旋流状态,所述第一筒体内部的处于非旋流状态时,沉渣抓取装置能够伸入所述第一筒体达到沉渣区域以抓取所述沉渣区域的沉渣。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旋式旋流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筒体和所述第二筒体沿竖直方向延伸,所述第一筒体和所述第二筒体并列设置在所述池体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旋式旋流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水通道和所述第二进水通道位于所述第一筒体的中心和所述第二筒体的中心连线的一侧,且位于所述第一筒体的中心和所述第二筒体的中心之间;所述第一进水通道上设置有第一开闭单元,所述第二进水通道上设置有第二开闭单元。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内旋式旋流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水通道和所述第二进水通道并列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旋式旋流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池体的下部设置导向壁,所述导向壁在由上向下方向上自所述池体的径向方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亮曹梅花陈佩佩温凯丽陈思李成龙李昊洋
申请(专利权)人:中冶京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