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水式逐级隔离的市政桥梁路面排水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015857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1-16 15:5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集水式逐级隔离的市政桥梁路面排水结构,属于排水工程技术领域。其包括桥体,桥体两侧设预制集水槽,集水槽包括排水格栅、第一集水箱、第二集水箱、第三集水箱,且排水格栅设与第一集水箱相连的转动轴且上表面中部有凹槽,内设手提把手,同时设第一过滤层,第二过滤层,桥体外部横竖向水管、调节水管和引流管。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排水效果好且集水槽具有分级过滤效果使得排出水可循环利用、排水格栅打开方便、有效避免堵塞且垃圾清理容易、预制构件施工简单,形式简单且可量化生产、节约工期,维修方便、排水流畅、减小市政排水压力、避免桥面留有排水孔和桥梁主体内部安装排水管道,施工人员工作强度低、成本低且效率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排水工程,尤其涉及一种集水式逐级隔离的市政桥梁路面排水结构


技术介绍

1、目前,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道路桥梁事业发展迅速,然而水的作用不仅会造成道路和沿线构筑物出现安全问题,同时对桥梁也会造成危害,桥面积水,不仅会对交通安全及其不利,长期的积水还会造成桥梁整体的破坏,因而对桥梁路面排水结构的合理设计及其重要。

2、而目前的排水结构通常是采用在地底埋设排水管道及联通路面与排水管道的导流管道,而导流管道在引导路面积水的同时很容易将各种垃圾携带进入排水管道,进而造成堵塞,然而堵塞之后对其进行清理相当困难且消耗大量人力物力,此外当需要大量水需要排走时,常因为排水孔较小,导致无法迅速将水排出,最终导致造成积水,长此以往就会对桥梁主体结构造成不可逆的损害,最后一些常用排水系统管道施工较为困难,而且排水管容易损坏且不易修复,进而导致不仅增加成本而且存在安全隐患,同时不能够进行积水或雨水的利用,大大增加市政排水压力。

3、鉴于此,如何设计一种新型桥梁路面排水结构是当下急需要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解决传统排水系统排水效率低、在排水过程中容易携带各种垃圾进入管道,导致堵塞,进一步造成排水系统不能工作,进一步导致桥梁主体结构发生损坏、预留排水孔通常较小,导致当积水过多或雨量较大时,无法及时将水排出,进一步造成积水,影响交通、管道安装施工过程复杂,导致施工工期长、在各种荷载作用下,容易造成排水管的损坏、所用材料多,成本高、不能对积水或雨水进行收集、不能实现积水或雨水的它用、当排水系统出现故障时难以修复、对水没有一定的过滤效果,且均排入市政管道,大大增加了市政排水的压力等问题,因而本申请提出了一种集水式逐级隔离的市政桥梁路面排水结构,在解决上述问题的进一步解决了传统排水系统管道安装于桥体内部和地底,且需要对称布置,同时施工,导致施工质量与施工管道定位难以控制、施工难度大的问题。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3、本技术一种集水式逐级隔离的市政桥梁路面排水结构,包括桥体,所述桥体有沿着中轴线朝向两侧边呈倾斜向下设置的桥梁路面,所述桥体的两侧设有若干个集水槽,所述集水槽为预制构件,包括排水格栅、第一集水箱、第二集水箱和第三集水箱,所述排水格栅的上表面中部有凹槽,所述凹槽内安装有手提把手,所述排水格栅的一侧设有转动轴,所述排水格栅通过转动轴安装于第一集水箱一侧,所述第一集水箱的侧壁上留有搭接排水格栅的凸缘,且底部设有第一过滤层,所述第二集水箱位于第一集水箱之下且底部设有第二过滤层,所述第三集水箱位于第二集水箱之下且底部留有竖向水管连接口,所述竖向水管一端连接于第三集水箱的底部连接口,一端连接于横向水管,以引导经集水槽过滤后的水至横向水管内,所述横向水管通过调节水管与弯管接头一端连接,所述弯管接头另一端与引流管连接,所述引流管与地面储水池或者市政管道相连,对过滤后的水进行引导。

4、进一步地,所述集水槽的底面与桥体的下边缘高度齐平,所述排水格栅的上表面与桥体的上边缘高度齐平且与第一集水箱的上表面齐平。

5、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过滤层为带有若干个圆形过滤孔的过滤板,且圆形过滤孔的孔径保持在4mm-6mm,以隔离大粒径垃圾,所述第二过滤层为过滤网,以隔离隔离小粒径垃圾和沙土等。

6、进一步地,所述凸缘安装于第一集水箱侧面的深度与排水格栅的厚度相同。

7、进一步地,所述排水格栅与第一集水箱一侧通过转动轴活动连接,配合手提把手打开或关闭排水格栅。

8、进一步地,所述竖向水管为150mm-200mmpvc泄水管,横向水管、调节水管和竖向引流管为200mm-300mmpvc泄水管;且所述竖向水管、横向水管、调节水管、弯管接头、竖向引流管均安装水管保护套。

9、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过滤层的过滤板的板厚为1mm-2mm,且排水格栅、第一过滤层、第二过滤层之间为等距离。

10、进一步地,所述集水槽的宽度为25cm-45cm之间,且排水格栅、第一过滤层、第二过滤层的尺寸与集水槽内截面尺寸大小保持一致。

11、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

12、1。本专利技术利用集水槽先收集积水和雨水,积水和雨水经过集水槽进行过滤,进一步根据实际情况经竖向水管、横向水管、弯管接头、调节水管和引流管引流至地面储水箱或者市政管道内,方便积水和雨水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循环利用,在减轻市政排水压力的同时,使得所排水高效利用。

13、2。本专利技术的排水格栅在可以有效的使得水流快速进入的同时设置手提把手能够较为简单地认为打开排水格栅,不需要机械配合,较为方便快捷,效率高、同时排水格栅也可以避免稍大垃圾进入。

14、3。本专利技术设置了第一和第二过滤层,可以逐级的隔离垃圾和沙土等,且形式简单,成本低,使得经此过滤的水较为干净,同时也有效地避免了垃圾的堵塞问题,保证了排水的流畅。

15、4。本专利技术的第一集水箱和第二集水箱即为集水箱又为垃圾储存箱,在一箱两用的情况下,使得垃圾清理较为容易,只需人工打开排水格栅就能快速的取出所被隔离的垃圾,有效的节约了时间,也降低了成本。

16、5。本专利技术施工方法简单,有效地节约了工期,且桥面没有预留排水孔,不仅对桥面影响小而且大大的减少了施工的难度,也有效避免了传统预埋排水管施工难度大且损坏时难以维修的问题。

17、6.本专利技术第一过滤层为多孔板,在隔离垃圾的同时不影响水的快速向下排放,第二过滤层对水流有一定的缓冲作用,且设置调节水管可以使得水流经管道更好的引流至地面储水箱或者市政管道,系统性较好。

18、7.本专利技术集水槽为预制构件,结构形式简单,成本低,可量化生产,安装方便,当出现故障时维修简易,不会影响正常排水,保证安全。

19、8.本专利技术的排水管道安装于桥体的外部,大大减少了施工难度,进一步节约了工期,而且管道损坏时易于修复,且大大减少了施工人员的工作强度,成本低且效率高。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集水式逐级隔离的市政桥梁路面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桥体(1),所述桥体(1)有沿着中轴线(1-1)朝向两侧边呈倾斜向下设置的桥梁路面(1-2),所述桥体(1)的两侧设有若干个集水槽(2),所述集水槽(2)为预制构件,包括排水格栅(2-1)、第一集水箱(2-2)、第二集水箱(2-3)和第三集水箱(2-4),所述排水格栅(2-1)的上表面中部有凹槽(2-5),所述凹槽(2-5)内安装有手提把手(2-6),所述排水格栅(2-1)的一侧设有转动轴(2-7),所述排水格栅(2-1)通过转动轴(2-7)安装于第一集水箱(2-2)一侧,所述第一集水箱(2-2)的侧壁上留有搭接排水格栅(2-1)的凸缘(2-8),且底部设有第一过滤层(2-9),所述第二集水箱(2-3)位于第一集水箱(2-2)之下且底部设有第二过滤层(2-10),所述第三集水箱(2-4)位于第二集水箱(2-3)之下且底部留有竖向水管(3)连接口(3-1),所述竖向水管(3)一端连接于第三集水箱(2-4)的底部连接口(3-1),一端连接于横向水管(4),以引导经集水槽(2)过滤后的水至横向水管(4)内,所述横向水管(4)通过调节水管(5)与弯管接头(6)一端连接,所述弯管接头(6)另一端与引流管(7)连接,所述引流管(7)与地面储水池或者市政管道相连,对过滤后的水进行引导。

2.如权利要求1所述集水式逐级隔离的市政桥梁路面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槽(2)的底面与桥体(1)的下边缘高度齐平,所述排水格栅(2-1)的上表面与桥体(1)的上边缘高度齐平且与第一集水箱(2-2)的上表面齐平。

3.如权利要求1所述集水式逐级隔离的市政桥梁路面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滤层(2-9)为带有若干个圆形过滤孔(2-9-1)的过滤板,且圆形过滤孔(2-9-1)的孔径保持在4mm-6mm,以隔离大粒径垃圾,所述第二过滤层(2-10)为过滤网,以隔离小粒径垃圾和沙土。

4.如权利要求1所述集水式逐级隔离的市政桥梁路面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凸缘(2-8)安装于第一集水箱(2-2)侧面的深度与排水格栅(2-1)的厚度相同。

5.如权利要求1所述集水式逐级隔离的市政桥梁路面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格栅(2-1)与第一集水箱(2-2)一侧通过转动轴(2-7)活动连接,配合手提把手(2-6)打开或关闭排水格栅(2-1)。

6.如权利要求1所述集水式逐级隔离的市政桥梁路面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竖向水管(3)为150mm-200mmPVC泄水管,横向水管(4)、调节水管(5)和竖向引流管(7)为200mm-300mmPVC泄水管;且所述竖向水管(3)、横向水管(4)、调节水管(5)、弯管接头(6)、竖向引流管(7)均安装水管保护套。

7.如权利要求1或3所述集水式逐级隔离的市政桥梁路面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滤层(2-9)的过滤板的板厚为1mm-2mm,且排水格栅(2-1)、第一过滤层(2-9)、第二过滤层(2-10)之间为等距离。

8.如权利要求7所述集水式逐级隔离的市政桥梁路面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槽(2)的宽度为25cm-45cm之间,且排水格栅(2-1)、第一过滤层(2-9)、第二过滤层(2-10)的尺寸与集水槽(2)内截面尺寸大小保持一致。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集水式逐级隔离的市政桥梁路面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桥体(1),所述桥体(1)有沿着中轴线(1-1)朝向两侧边呈倾斜向下设置的桥梁路面(1-2),所述桥体(1)的两侧设有若干个集水槽(2),所述集水槽(2)为预制构件,包括排水格栅(2-1)、第一集水箱(2-2)、第二集水箱(2-3)和第三集水箱(2-4),所述排水格栅(2-1)的上表面中部有凹槽(2-5),所述凹槽(2-5)内安装有手提把手(2-6),所述排水格栅(2-1)的一侧设有转动轴(2-7),所述排水格栅(2-1)通过转动轴(2-7)安装于第一集水箱(2-2)一侧,所述第一集水箱(2-2)的侧壁上留有搭接排水格栅(2-1)的凸缘(2-8),且底部设有第一过滤层(2-9),所述第二集水箱(2-3)位于第一集水箱(2-2)之下且底部设有第二过滤层(2-10),所述第三集水箱(2-4)位于第二集水箱(2-3)之下且底部留有竖向水管(3)连接口(3-1),所述竖向水管(3)一端连接于第三集水箱(2-4)的底部连接口(3-1),一端连接于横向水管(4),以引导经集水槽(2)过滤后的水至横向水管(4)内,所述横向水管(4)通过调节水管(5)与弯管接头(6)一端连接,所述弯管接头(6)另一端与引流管(7)连接,所述引流管(7)与地面储水池或者市政管道相连,对过滤后的水进行引导。

2.如权利要求1所述集水式逐级隔离的市政桥梁路面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槽(2)的底面与桥体(1)的下边缘高度齐平,所述排水格栅(2-1)的上表面与桥体(1)的上边缘高度齐平且与第一集水箱(2-2)的上表面齐平。

3.如权利要求1所述集水式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连斌高全朱会博赵贺群王玉民迟翔肖倩张岩李春雨夏东志
申请(专利权)人:沈阳市市政工程修建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