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扁线电机的绕组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982654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1-09 01:39
本技术属于扁线电机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扁线电机的绕组结构,包括:定子铁芯,设置有若干定子槽,定子槽均与开设在定子铁芯内表面;三相绕组,安装在定子槽中;三相绕组的单相绕组设置有若干并联支路,且层数为6;每条并联支路设置有若干发卡线圈,发卡线圈插设在定子槽中。本技术通过采用发卡线圈,可以有效的提高电机槽满率,降低电机铜耗从而提高电机效率,同时还可以减小电机绕组端部高度,从而减小电机体积,提高功率/转矩密度;本技术对8极72槽结构提出了两路并联和六路并联的方案,而且每个方案的绕组分布均匀,引出端和中性端分别集中在定子槽的槽底和槽口,便于引入和引出电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扁线电机,特别涉及一种扁线电机的绕组结构


技术介绍

1、从长远来看,小型化、高速化将是新能源汽车电机的主要发展趋势,而小型化必然要求电机功率密度有大幅度提升。扁铜线绕组可以提高电机的槽满率,进而降低电阻值和降低绕组与铁芯间的热阻,从而提升电机的功率密度。

2、扁铜线电机与圆铜线电机的区别在于铜线的截面积和成型方式,扁铜线有利于电机槽满率的提升,一般圆铜线电机的槽满率为40%左右,而扁铜线电机的槽满率能达到60%以上。同时,扁铜线也有其局限性,即电机每相绕组串联匝数可选择性少,这是因为当扁铜线电机槽数和每槽导体数确定后,每相绕组串联匝数只能通过并联支路数进行调整。为了满足每条支路的平衡性,并联支路数也会受槽数、极对数和每槽导体限制。

3、现有产品大多采用波绕组形式,绕组的连接形式有一定的局限性,无法简化引出线方式。另外,为匹配电机的电压值和考虑支流电流的平衡性,电机的绕组的并联支路数被限定为2时,绕组端部连接将变得复杂。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解决
技术介绍
中至少一个问题,本技术提出一种扁线电机的绕组结构。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3、一种扁线电机的绕组结构,包括:

4、定子铁芯,设置有若干定子槽,所述定子槽均与开设在定子铁芯内表面;

5、三相绕组,安装在所述定子槽中;

6、所述三相绕组的单相绕组设置有若干并联支路,且层数为6;

7、每条所述并联支路设置有若干发卡线圈,所述发卡线圈插设在所述定子槽中;

8、所述发卡线圈的跨距包括y、y-2和y+2,y大于等于9,且为整数。

9、优选地,所述定子槽的数量为n,n=72;

10、所述发卡线圈的跨距包括7、9和11。

11、优选地,所述发卡线圈包括引出线线圈、u形线圈和反扭线圈;

12、所述引出线线圈、u形线圈和反扭线圈均设置有u形段、折弯段和焊接段,两个所述折弯段分别与u形段的端部连接,两个所述焊接段与所述两个折弯段连接;

13、在所述引出线线圈中,两个所述折弯段朝向相反且长度相等,所述焊接段朝向相同且长度不等;

14、在所述u形线圈中,两个所述折弯段朝向相反且长度相等,所述焊接段朝向相同且长度相等;

15、在所述反扭线圈中,两个所述焊接段朝向相同且长度相等,所述焊接段朝向相同且长度相等。

16、优选地,所述单相绕组设置有两条并联支路。

17、优选地,在所述两条并联支路中,沿顺时针方向:

18、每条所述并联支路在第六层和第五层,以所述引出线线圈为起点,依次连接三个u形线圈,跨距依次为7、11、7、11,最后一个u形线圈跨层至第四层;

19、在第四层和第三层,以第五层最后一个u形线圈4为起点,依次连接四个u形线圈,跨距依次为7、11、7、11,最后一个u形线圈跨层至第二层;

20、在第二层和第一层,以第三层最后一个u形线圈为起点,依次连接有三个u形线圈和一个反扭线圈,跨距依次为7、11、7、11,所述反扭线圈用于电流换向;

21、沿逆时针方向:

22、在第一层和第二层,以所述反扭线圈为起点,依次连接四个跨距为9的u形线圈,最后一个u形线圈从第二层跨层至第三层;

23、在第三层和第四层,以第二层跨层的u形线圈为起点,依次连接四个跨距为9的u形线圈,最后一个u形线圈从第四层跨层至第五层;

24、从第五层和第六层,以第四层最后一个u形线圈为起点,依次连接三个u形线圈和第二个反扭线圈,跨距均为9;

25、再次沿顺时针方向:

26、在第六层和第五层,以第二个反扭线圈为起点,依次连接四个u形线圈,跨距依次为11、7、11、7,最后一个u形线圈从第五层跨层至第四层;

27、在第四层和第三层,以第五层最后一个u形线圈为起点,依次连接四个u形线圈,跨距依次为11、7、11、7,最后一个u形线圈从第三层跨层至第二层;

28、在第二层和第一层,以第三层最后一个u形线圈为起点,依次连接三个u形线圈和一个引出线线圈,跨距依次为11、7、11、7。

29、优选地,发卡线圈由引出线线圈、u形线圈组成;

30、所述引出线线圈、u形线圈均设置有u形段、折弯段和焊接段,两个所述折弯段分别与u形段的端部连接,两个所述焊接段与所述两个折弯段连接;

31、在所述引出线线圈中,两个所述折弯段朝向相反且长度相等,所述焊接段朝向相同且长度不等;

32、在所述u形线圈中,两个所述折弯段朝向相反且长度相等,所述焊接段朝向相同且长度相等。

33、优选地,所述并联支路的数量为六。

34、优选地,所述六条并联支路均沿逆时针或顺时针方向:

35、在第六层和第五层中,以引出线线圈为起点,依次连接三个u形线圈,直至最后一个u形线圈从第五层跨层至第四层;

36、在第四层和第三层中,以第五层最后一个u形线圈为起点,依次连接四个u形线圈,直至最后一个u形线圈从第三层跨层至第二层;

37、在第二层和第一层中,以第三层最后一个u形线圈为起点,依次连接三个u形线圈和一个引出线线圈。

38、优选地,在所述六条并联支路中,沿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

39、两条支路发卡线圈跨距均为9;

40、两条支路的发卡线圈的跨距为9和11交替设置;

41、两条支路的发卡线圈的跨距为11和9交替设置。

42、优选地,所述定子槽的槽底为第六层,所述定子槽的槽口为第一层;

43、或,所述定子槽的槽底为第一层,所述定子槽的槽口为第六层。

44、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45、1、本技术通过采用发卡线圈,可以有效的提高电机槽满率,降低电机铜耗从而提高电机效率,同时还可以减小电机绕组端部高度,从而减小电机体积,提高功率/转矩密度;

46、2、本技术对8极72槽结构提出了两路并联和六路并联的方案,而且每个方案的绕组分布均匀,引出端和中性端分别集中在定子槽的槽底和槽口,便于引入和引出电流;

47、3、本技术发卡种类少,绕组结构规整,在生产实际过程中,工艺简单,便于实现自动化。

48、本技术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技术而了解。本技术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说明书以及附图中所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扁线电机的绕组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扁线电机的绕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子槽(101)的数量为N,N=7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扁线电机的绕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卡线圈包括引出线线圈(3)、U形线圈(4)和反扭线圈(5);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扁线电机的绕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单相绕组设置有两条并联支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扁线电机的绕组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两条并联支路中,沿顺时针方向: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扁线电机的绕组结构,其特征在于,发卡线圈由引出线线圈(3)、U形线圈(4)组成;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扁线电机的绕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并联支路的数量为六。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扁线电机的绕组结构,其特征在于,六条所述并联支路均沿逆时针或顺时针方向: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扁线电机的绕组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六条并联支路中,沿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一种扁线电机的绕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子槽(101)的槽底为第六层,所述定子槽(101)的槽口为第一层;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扁线电机的绕组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扁线电机的绕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子槽(101)的数量为n,n=7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扁线电机的绕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卡线圈包括引出线线圈(3)、u形线圈(4)和反扭线圈(5);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扁线电机的绕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单相绕组设置有两条并联支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扁线电机的绕组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两条并联支路中,沿顺时针方向: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扁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淑旺王建程雪伟胡成宇胡磊李璨
申请(专利权)人:合肥巨一动力系统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