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充液冲击复合成型机用防护型机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721479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2-17 23:2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成型机技术领域的一种充液冲击复合成型机用防护型机体,包括防护外壳,防护外壳的顶部设置顶端防护壳,防护外壳一侧底端的内壁开设安装预留内腔,安装预留内腔呈一端贯穿开设,安装预留内腔的开口处设置两个滑动防护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充液冲击复合成型机用防护型机体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成型机
,具体是一种充液冲击复合成型机用防护型机体


技术介绍

[0002]充液冲击复合成型机作为对零部件进行冲击成型的机械,在航空航天

汽车零部件等结构的轻量化

一次性成型加工作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在复合成型机工作时,其自身因冲击产生的反作用力对设备自身会造成相当大的反冲击力,在作业时,若不对反冲击力进行抵消,长久下去则会对设备内的精密零部件或密封零部件造成不可修复的损伤

同时在设备作业时,因冲击加工件产生的碎屑容易对周边人或设备造成损伤

同时多数成型机的充液冲击工作设备外部无防护,直接暴露在空气中,若受到外部冲击,同样会造成充液冲击设备的损伤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充液冲击复合成型机用防护型机体,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包括防护外壳,防护外壳的顶部设置顶端防护壳,防护外壳一侧底端的内壁开设安装预留内腔,安装预留内腔呈一端贯穿开设,安装预留内腔的开口处设置两个滑动防护门,安装预留内腔的底端开设底端内腔,底端内腔的底端均匀设置多个缓冲支撑柱,多个缓冲支撑柱的顶部共同设置安装底板,防护外壳的顶部开设顶端安装内腔,顶端安装内腔的底部开设冲击头安装预留槽,冲击头安装预留槽的底部与安装预留内腔的顶部贯穿连接,顶端防护壳的内壁开设顶端防护内腔,顶端防护内腔的顶部设置顶端盖,顶端盖的顶部设置风机,风机的外壁设置固定环,固定环的底端与顶端盖的顶部活动连接,风机的输出端设置送风管,送风管的底部与顶端盖贯穿连接,顶端防护内腔的内壁设置温度传感器,防护外壳的一端侧壁设置电气控制柜,其中电气控制柜内可设置电气控制单元

油液控制单元

电路过载防护单元,在工作时,可闭合滑动防护门将因冲击产生的碎屑进行阻挡,为外界人或设备提供防护,工作结束后,可打开滑动防护门,对设备进行过检修及碎屑清理,同时配合顶端防护壳对充液冲击设备提供防护,通过缓冲支撑柱对冲击形成的反作用力进行消除

[0005]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方案:安装预留内腔的底端内壁均匀设置两个进料轨道,防护外壳的底部均匀设置多个底脚,通过进料轨道可将冲击成型设备送入安装预留内腔内,同时滑动防护门的底部设置于进料轨道的顶部,进料轨道不影响滑动防护门的运动

[0006]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底端内腔相互远离的两端均开设限位连接槽,安装底板与限位连接槽位置相匹配的侧壁均设置限位块,两个限位块均与位置相匹配的限位连接槽活动连接,通过底端内腔提供缓冲支撑柱和安装底板的安装工作空间,将充液冲击底座安装于安装底板顶部,在冲击作业时,接口通过缓冲支撑柱和安装底板对冲击的反作用力进行抵消

[0007]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多个缓冲支撑柱的底端均设置固定柱,多个固定柱的底部均与底端内腔的底部固定连接,多个固定柱的顶端均开设缓冲槽,多个缓冲槽的顶部均呈贯穿开设,通过固定柱和缓冲槽配合使用,提供缓冲弹簧和顶端柱的安装工作空间

[0008]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多个缓冲槽的内壁均设置顶端柱,多个顶端柱的顶部均与安装底板的底部固定连接,多个顶端柱的底部均设置缓冲弹簧,多个缓冲弹簧的底部均与缓冲槽内壁的底部固定连接,通过缓冲槽配合缓冲弹簧对作用于顶端柱的冲击力进行缓冲抵消

[0009]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顶端防护壳的一侧侧壁设置控制器,控制器的信号输入端与温度传感器的信号输出端电连接,控制器的信号输出端与风机的控制端信号连接,通过控制器对温度传感器的检测结果进行判断,进而启动风机进行风冷作业

[0010]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顶端防护壳的底端外壁均设置顶端连接板,多个顶端连接板的底端均与防护外壳的顶端外壁活动连接,顶端防护壳远离控制器一侧的外壁均贯穿开设百叶窗,通过顶端连接板对顶端防护壳及防护外壳进行连接限位,同时通过多个百叶窗配合风机对顶端防护内腔内进行散热作业

[0011]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两个滑动防护门的顶部共同设置滑轨,滑轨与防护外壳固定连接,滑轨的底部开设连接底槽,滑轨位于连接底槽靠近防护外壳一侧的内壁开设滑槽,滑槽与连接底槽贯穿连接,通过滑槽和连接底槽提供滑轮及连接块的连接空间

[0012]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滑槽内设置两个滑轮,两个滑轮靠近连接底槽的一端均设置连接块,两个连接块的底部分别与位置相匹配的滑动防护门顶部连接,通过滑轮及连接块配合使用,对滑动防护门进行连接限位的同时,不影响其运动

[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中,通过防护外壳为充液冲击设备提供整体防护,同时通过顶端防护壳为设置于防护外壳顶端的充液冲击工作装置提供防护,同时可对其工作空间内温度进行监测,并自行进行散热作业

通过缓冲支撑柱配合安装底盘对冲击充液设备底板进行安装,进而对冲击成型作业时产生的反作用力进行缓冲

抵消,降低反作用力对设备自身造成的损伤

通过通过滑动防护门对作业时产生的碎屑进行阻拦,外外界的工作人及设备提供防护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0015]图2为本专利技术中防护外壳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16]图3为本专利技术中缓冲支撑柱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0017]图4为本专利技术中顶端防护壳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0018]图5为本专利技术图4中
A
处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0019]图6为本专利技术中滑动防护门的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
[0020]图7为本专利技术图6中
B
处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0021]图中:
1、
防护外壳;
110、
安装预留内腔;
120、
进料轨道;
130、
底脚;
140、
底端内腔;
141、
限位连接槽;
150、
缓冲支撑柱;
151、
固定柱;
152、
缓冲槽;
153、
缓冲弹簧;
154、
顶端柱;
160、
安装底板;
161、
限位块;
170、
顶端安装内腔;
171、
冲击头安装预留槽;
2、
顶端防护壳;
210、
控制器;
220、
百叶窗;
230、
顶端盖;
231、
风机;
232、
固定环;
233、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充液冲击复合成型机用防护型机体,包括防护外壳
(1)
,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外壳
(1)
的顶部设置顶端防护壳
(2)
,所述防护外壳
(1)
一侧底端的内壁开设安装预留内腔
(110)
,所述安装预留内腔
(110)
呈一端贯穿开设,所述安装预留内腔
(110)
的开口处设置两个滑动防护门
(3)
,所述安装预留内腔
(110)
的底端开设底端内腔
(140)
,所述底端内腔
(140)
的底端均匀设置多个缓冲支撑柱
(150)
,多个所述缓冲支撑柱
(150)
的顶部共同设置安装底板
(160)
,所述防护外壳
(1)
的顶部开设顶端安装内腔
(170)
,所述顶端安装内腔
(170)
的底部开设冲击头安装预留槽
(171)
,所述冲击头安装预留槽
(171)
的底部与安装预留内腔
(110)
的顶部贯穿连接,所述顶端防护壳
(2)
的内壁开设顶端防护内腔
(250)
,所述顶端防护内腔
(250)
的顶部设置顶端盖
(230)
,所述顶端盖
(230)
的顶部设置风机
(231)
,所述风机
(231)
的外壁设置固定环
(232)
,所述固定环
(232)
的底端与顶端盖
(230)
的顶部活动连接,所述风机
(231)
的输出端设置送风管
(233)
,所述送风管
(233)
的底部与顶端盖
(230)
贯穿连接,所述顶端防护内腔
(250)
的内壁设置温度传感器
(251)
,所述防护外壳
(1)
的一端侧壁设置电气控制柜
(4)。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充液冲击复合成型机用防护型机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预留内腔
(110)
的底端内壁均匀设置两个进料轨道
(120)
,所述防护外壳
(1)
的底部均匀设置多个底脚
(130)。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充液冲击复合成型机用防护型机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端内腔
(140)
相互远离的两端均开设限位连接槽
(141)
,所述安装底板
(160)
与限位连接槽
(141)
位置相匹配的侧壁均设置限位块
(161)
,两个所述限位块
(161)
均与位置相匹配的限位连接槽
(141)
活动连接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充液冲击复合成型机用防护型机体,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缓冲支撑柱
(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胥志高李博李经明
申请(专利权)人:佛山市兴迪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