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框架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685816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2-14 20: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辆框架结构,可在碰撞时抑制侧架的变形且将施加在侧架的碰撞负载传递至驱动单元框架。车辆框架结构包括:侧架,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的外侧沿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驱动单元框架,在所述宽度方向上连接所述侧架且用以固定驱动单元;加强件,设置于所述侧架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截面的内侧,且从所述侧架在所述前后方向上的外侧端部沿所述前后方向延伸至所述驱动单元框架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端部,所述加强件具有加强筋,所述加强筋沿所述宽度方向延伸且设置于所述加强件的上表面及所述加强件的下表面的至少其中之一。中之一。中之一。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框架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框架结构,尤其涉及一种车辆框架结构。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提供对于也考虑了交通参与人中老年人或儿童等处于弱势立场的人的可持续输送系统的存取的努力正在活跃化。为了实现所述目的,通过与碰撞安全性能有关的开发而致力于更进一步改善交通的安全性或便利性的研究开发。可是,在与碰撞安全性能有关的开发中,车辆的侧架易因车宽方向上的刚性不足而在碰撞时变形,难以将碰撞负载传递至驱动单元框架。因此,有必要对车辆框架结构进行改良以克服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提供一种车辆框架结构,可在碰撞时抑制侧架的变形且将施加在侧架的碰撞负载传递至驱动单元框架。
[0004]本技术提供一种车辆框架结构,包括:侧架,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的外侧沿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驱动单元框架,在所述宽度方向上连接所述侧架且用以固定驱动单元;加强件,设置于所述侧架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截面的内侧,且从所述侧架在所述前后方向上的外侧端部沿所述前后方向延伸至所述驱动单元框架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端部,所述加强件具有加强筋,所述加强筋沿所述宽度方向延伸且设置于所述加强件的上表面及所述加强件的下表面的至少其中之一。
[0005]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所述侧架不具有沿所述宽度方向延伸的加强筋。
[0006]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所述车辆框架结构还包括隔框,所述隔框在所述加强件与所述驱动单元框架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重叠处设置于所述加强件的内侧。
[0007]基于上述,在本技术的车辆框架结构中,侧架内设置了加强件,加强件延伸至驱动单元框架的端部,且加强件具有沿车辆的宽度方向延伸的加强筋。据此,提升了侧架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的刚性。从而,本技术的车辆框架结构可在碰撞时抑制侧架的变形且将施加在侧架的碰撞负载传递至驱动单元框架。
[0008]为让本技术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0009]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车辆框架结构的下视图;
[0010]图2是图1的车辆框架结构的局部立体图;
[0011]图3是图1的车辆框架结构的局部立体图;
[0012]图4是图1的车辆框架结构的部分构件的上视图;
[0013]图5是图1的车辆框架结构的部分构件的立体图。
[0014]附图标记说明:
[0015]100:车辆框架结构;
[0016]110:侧架;
[0017]120:驱动单元框架;
[0018]122:上固定支架;
[0019]124:下固定支架;
[0020]130:驱动单元;
[0021]140:加强件;
[0022]140a:上表面;
[0023]140b:下表面;
[0024]142:加强筋;
[0025]150:隔框;
[0026]X、Y、Z:轴向。
具体实施方式
[0027]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车辆框架结构的下视图,其示出轴向X、Y、Z。图2是图1的车辆框架结构的局部立体图。请参考图1及图2,本实施例的车辆框架结构100包括两侧架110及驱动单元框架120。两侧架110分别在车辆的宽度方向(即平行于轴向X的方向)上的相对两外侧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即平行于轴向Y的方向)延伸。驱动单元框架120在车辆的宽度方向(即平行于轴向X的方向)上连接两侧架110且用以固定驱动单元130。驱动单元框架120例如是通过上固定支架122及下固定支架124而固定于侧架110。驱动单元130例如是车辆的发动机。
[0028]图3是图1的车辆框架结构的局部立体图。图4是图1的车辆框架结构的部分构件的上视图。图5是图1的车辆框架结构的部分构件的立体图。为使附图较为清楚,图1中的侧架110在图4及图5中未示出。请参考图3至图5,本实施例的车辆框架结构100还包括加强件140。加强件140设置于侧架110在车辆的宽度方向(即平行于轴向X的方向)上的截面的内侧,且从侧架110在车辆的前后方向(即平行于轴向Y的方向)上的外侧端部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即平行于轴向Y的方向)延伸至驱动单元框架120在车辆的宽度方向(即平行于轴向X的方向)上的端部。加强件140具有加强筋142,加强筋142沿车辆的宽度方向(即平行于轴向X的方向)延伸且设置于加强件140的上表面140a及加强件140的下表面140b的至少其中之一。在本实施例中,加强筋142的数量例如是多个且分别设置于加强件140的上表面140a及加强件140的下表面140b。
[0029]如上所述,本实施例的车辆框架结构100在侧架110内设置了加强件140,加强件140延伸至驱动单元框架120的端部,且加强件140具有沿车辆的宽度方向(即平行于轴向X的方向)延伸的加强筋142。据此,提升了侧架110在车辆的宽度方向(即平行于轴向X的方向)上的刚性。从而,本实施例的车辆框架结构100可在碰撞(例如是车辆侧面的擦撞)时抑制侧架110的变形且将施加在侧架110的碰撞负载传递至驱动单元框架120。进而,产生的反作用力可改变车辆的行进方向,使车辆在宽度方向上远离碰撞物体,以减少车辆与碰撞物体之间的挤压。此外,由于用以固定驱动单元130的驱动单元框架120如上述般亦用以传递碰撞负载,故不需为了传递碰撞负载而额外增加部件数量。
[0030]在本实施例中,若侧架110也具有沿车辆的宽度方向(即平行于轴向X的方向)延伸的加强筋,则侧架110容易在车辆的前后方向(即平行于轴向Y的方向)上塌陷而推迟车辆的宽度方向(即平行于轴向X的方向)上的碰撞负载往驱动单元框架120的传递。有鉴于此,在本实施例的侧架110及加强件140中,仅加强件140设置有沿车辆的宽度方向(即平行于轴向X的方向)延伸的加强筋142。即,侧架110不具有沿车辆的宽度方向(即平行于轴向X的方向)延伸的加强筋,以使碰撞负载能够有效地往驱动单元框架120传递。
[0031]请参考图3及图5,在本实施例中,车辆框架结构100还包括隔框150。隔框150在加强件140与驱动单元框架120(示出于图1、图2及图4)在车辆的宽度方向(即平行于轴向X的方向)上的重叠处设置于加强件140的内侧。据此,可进一步提升侧架110在车辆的宽度方向(即平行于轴向X的方向)上的刚性,以更有效地将碰撞负载往驱动单元框架120传递。
[0032]综上所述,在本技术的车辆框架结构中,侧架内设置了加强件,加强件延伸至驱动单元框架的端部,且加强件具有沿车辆的宽度方向延伸的加强筋。据此,提升了侧架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的刚性。从而,本技术的车辆框架结构可在碰撞时抑制侧架的变形且将施加在侧架的碰撞负载传递至驱动单元框架。
[0033]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侧架,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的外侧沿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驱动单元框架,在所述宽度方向上连接所述侧架且用以固定驱动单元;加强件,设置于所述侧架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截面的内侧,且从所述侧架在所述前后方向上的外侧端部沿所述前后方向延伸至所述驱动单元框架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端部,所述加强件具有加强筋,所述加强筋沿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中西志允田口勇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