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框架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556764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2-01 11: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辆框架结构,可在碰撞时将施加在侧架的碰撞负载有效地传递至横梁。车辆框架结构包括:侧架,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的外侧沿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保险杠梁,在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上设置于所述侧架的外侧且连接于所述侧架;横梁,在所述前后方向上设置于所述保险杠梁的内侧且连接于所述侧架,所述侧架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外表面从所述保险杠梁往所述车辆在所述前后方向上的内侧延伸且往所述车辆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外侧倾斜,所述外表面从所述侧架的中间部往所述车辆在所述前后方向上的内侧延伸且往所述车辆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内侧朝向所述横梁倾斜。所述宽度方向上的内侧朝向所述横梁倾斜。所述宽度方向上的内侧朝向所述横梁倾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框架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框架结构,尤其涉及一种车辆框架结构。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提供对于也考虑了交通参与人中老年人或儿童等处于弱势立场的人的可持续输送系统的存取的努力正在活跃化。为了实现所述目的,通过与碰撞安全性能有关的开发而致力于更进一步改善交通的安全性或便利性的研究开发。可是,在与碰撞安全性能有关的开发中,车辆的侧架难以将碰撞负载有效地传递至驱动单元框架。因此,有必要对车辆框架结构进行改良以克服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提供一种车辆框架结构,可在碰撞时将施加在侧架的碰撞负载有效地传递至横梁。
[0004]本技术提供一种车辆框架结构,包括:侧架,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的外侧沿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保险杠梁,在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上设置于所述侧架的外侧且连接于所述侧架;横梁,在所述前后方向上设置于所述保险杠梁的内侧且连接于所述侧架,所述侧架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外表面从所述保险杠梁往所述车辆在所述前后方向上的内侧延伸且往所述车辆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外侧倾斜,所述外表面从所述侧架的中间部往所述车辆在所述前后方向上的内侧延伸且往所述车辆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内侧朝向所述横梁倾斜。
[0005]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所述车辆框架结构还包括延伸部,所述延伸部设置于所述侧架在所述前后方向上的外侧且具有倾斜部,所述倾斜部沿所述宽度方向往所述车辆在所述前后方向上的内侧倾斜且与所述侧架的所述外表面连续。
[0006]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所述侧架的所述外表面从所述保险杠梁的端部沿所述宽度方向往外突出而倾斜。
[0007]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所述横梁是用以安装驱动单元的驱动单元框架。
[0008]基于上述,在本技术的车辆框架结构中,侧架往车辆的宽度方向的外侧倾斜,而使侧架在碰撞时可承受大范围的碰撞负载并将其传递至横梁。从而,本技术的车辆框架结构可在碰撞时将施加在侧架的碰撞负载有效地传递至横梁。
[0009]为让本技术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0010]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车辆框架结构的下视图;
[0011]图2是图1的车辆框架结构的局部放大图。
[0012]附图标记说明:
[0013]100:车辆框架结构;
[0014]110:侧架;
[0015]110a:外表面;
[0016]120:保险杠梁;
[0017]130:横梁;
[0018]140:驱动单元;
[0019]150:延伸部;
[0020]150a:倾斜部;
[0021]E:端部;
[0022]M:中间部;
[0023]S1:表面;
[0024]S2:表面;
[0025]X、Y、Z:轴向。
具体实施方式
[0026]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车辆框架结构的下视图,其示出轴向X、Y、Z。请参考图1,本实施例的车辆框架结构100包括两侧架110、保险杠梁120及横梁130。两侧架110分别在车辆的宽度方向(即平行于轴向X的方向)上的相对两外侧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即平行于轴向Y的方向)延伸。保险杠梁120在车辆的前后方向(即平行于轴向Y的方向)上设置于侧架110的外侧且连接于两侧架110之间。横梁130在车辆的前后方向(即平行于轴向Y的方向)上设置于保险杠梁120的内侧且连接于两侧架110之间。横梁130例如是用以安装驱动单元140的驱动单元框架,驱动单元140例如是车辆的发动机。
[0027]图2是图1的车辆框架结构的局部放大图。请参考图2,本实施例的侧架110在车辆的宽度方向(即平行于轴向X的方向)上的外表面110a包括表面S1及表面S2,外表面110a的表面S1从保险杠梁120往车辆在前后方向(即平行于轴向Y的方向)上的内侧延伸且往车辆在宽度方向(即平行于轴向X的方向)上的外侧倾斜至侧架110的中间部M。并且,外表面110a的表面S2从侧架110的中间部M往车辆在前后方向(即平行于轴向Y的方向)上的内侧延伸且往车辆在宽度方向(即平行于轴向X的方向)上的内侧朝向横梁130倾斜。
[0028]如上所述,本实施的侧架110往车辆的宽度方向(即平行于轴向X的方向)的外侧倾斜,而使侧架110在碰撞(例如是车辆侧面的擦撞)时可承受大范围的碰撞负载并将其传递至横梁130。从而,本实施例的车辆框架结构100可在碰撞时将施加在侧架110的碰撞负载有效地传递至横梁130。进而,产生的反作用力可改变车辆的行进方向,使车辆在宽度方向上远离碰撞物体,以减少车辆与碰撞物体之间的挤压。此外,由于用以固定驱动单元140的横梁130如上述般亦用以传递碰撞负载,故不需为了传递碰撞负载而额外增加部件数量。
[0029]本实施例的车辆框架结构100还包括分别对应于两侧架110的两延伸部150。每一延伸部150设置于对应的侧架110在车辆的前后方向(即平行于轴向Y的方向)上的外侧且具有倾斜部150a,倾斜部150a沿车辆的宽度方向(即平行于轴向X的方向)往车辆在前后方向(即平行于轴向Y的方向)上的内侧倾斜且与对应的侧架110的外表面110a的表面S1连续。据此,延伸部150及侧架110的整体结构连续地往车辆的宽度方向(即平行于轴向X的方向)的
外侧倾斜,而可在碰撞时有效地承受碰撞负载并将碰撞负载传递至横梁130。
[0030]在本实施例中,侧架110的外表面110a的表面S1从保险杠梁120的端部E沿宽度方向(即平行于轴向X的方向)往外突出而倾斜。据此,保险杠梁120具有较小的长度以减轻重量并节省材料成本,且侧架110易于承受碰撞负载而有效地将碰撞负载传递至横梁130。
[0031]综上所述,在本技术的车辆框架结构中,侧架往车辆的宽度方向的外侧倾斜,而使侧架在碰撞时可承受大范围的碰撞负载并将其传递至横梁。从而,本技术的车辆框架结构可在碰撞时将施加在侧架的碰撞负载有效地传递至横梁。
[0032]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技术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范围。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侧架,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的外侧沿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保险杠梁,在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上设置于所述侧架的外侧且连接于所述侧架;横梁,在所述前后方向上设置于所述保险杠梁的内侧且连接于所述侧架,所述侧架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外表面从所述保险杠梁往所述车辆在所述前后方向上的内侧延伸且往所述车辆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外侧倾斜,所述外表面从所述侧架的中间部往所述车辆在所述前后方向上的内侧延伸且往所述车辆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内侧朝向所述横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中西志允田口勇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