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扁状热导部件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67782 阅读:16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新型扁状热导部件结构,其特点包括:一扁状封闭壳体,为扁状热管或热板结构;一蒸发部,设于扁状封闭壳体内部空间一偏置部位;一冷凝部,设于扁状封闭壳体内部空间另一偏置部位;一中置式蒸汽导流空间,设于蒸发部与冷凝部之间;二侧置式冷凝液导流空间,设于蒸发部与冷凝部之间;二区隔部,设于二侧置式冷凝液导流空间与中置式蒸汽导流空间之间;二侧置式毛细组织,容设于二侧置式冷凝液导流空间中。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扁状热导部件的蒸发气体透过扁状封闭壳体置中区域的中置式蒸汽导流空间流向冷凝部,其冷凝液则透过所述二侧置式冷凝液导流空间的侧置式毛细组织流回蒸发部,从而能获得有效的气液分流效果,提升了热管或热板热导效能与质量。(*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扁状热导部件,特别是指该扁状热导部件的气液分流结构空 间的创新设计。
技术介绍
本技术所指热导部件包括热管以及热板结构;鉴于传统热导部件内部的蒸发 气体与冷凝液是于同一通道空间内流动,因而存在容易相互干扰而影响热导效率的问题, 故有相关业者研发出一种气液分流的结构空间,而此种气液分流结构的现有设计已有多种 实施方案,常见的如中华民国专利公告编号第407455号《散热管及其加工方法》专利技术专利 案所示,于热管或热板空间中设置一中空芯材(如管体、毛细组织等),以将所述热管或热 板内部空间区隔形成沿着同一方向延伸的复数个流道,以区隔出蒸发气体流道与冷凝液流 道;不过,此种现有结构于实际使用中发现,由于此种热管或热板空间规划设计上,是以热 管或热板的一端为蒸发部、相对的另一端则设为冷凝部,故当所述蒸发部受热时,该端内部 工作液汽化所形成的蒸发气体,实际上会沿着所述全部流道空间流至所述冷凝部,而所述 冷凝部所冷却形成的冷凝液,也会沿着所述全部流道空间流回该蒸发部;因此,所述热管或 热板内部空间即使有区隔形成复数个流道,但气液分流的效果实际上并无法很好实现,因 此造成蒸发气体与冷凝液之间仍然会有相互推挤、冲突干扰的问题与缺弊存在,实有待完 善并再加以改良突破。因此,针对上述现有热导部件的气液分流结构所存在的问题,如何开发一种更具 理想实用性的创新结构,实为使用者所企盼,亦为相关业者须努力研发突破的目标及方向。创作人本于多年从事相关产品的制造开发与设计经验,针对上述目标,详加设计 与审慎评估后,终得一确具实用性的本创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新型扁状热导部件结构,其目的在于针对现有热导部件的气 液分流结构设计上仍旧存在气液分流效果无法很好实现,以致蒸发气体与冷凝液之间仍会 相互干扰的问题加以改良突破。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新型扁状热导部件结构,包 括—扁状封闭壳体,为一扁状热管或热板结构,所述扁状封闭壳体内部相对界定形 成有一真空状态的内部空间;一蒸发部,设于所述扁状封闭壳体内部空间的一偏置部位;一冷凝部,设于所述扁状封闭壳体内部空间的另一偏置部位,所述冷凝部与所述 蒸发部之间呈间隔配置关系;一中置式蒸汽导流空间,设于所述蒸发部与冷凝部之间,且位于所述扁状封闭壳 体内部空间的置中区域;二侧置式冷凝液导流空间,设于所述蒸发部与冷凝部之间,且位于所述中置式蒸汽导流空间的相对二侧部;二区隔部,设于所述二侧置式冷凝液导流空间与所述中置式蒸汽导流空间之间;二侧置式毛细组织,容设于所述二侧置式冷凝液导流空间中。上述技术方案中的有关内容解释如下1、上述方案中,所述二区隔部设于所述二侧置式冷凝液导流空间与所述中置式蒸 汽导流空间之间,以隔开所述侧置式冷凝液导流空间与中置式蒸汽导流空间。2、上述方案中,所述二侧置式毛细组织容设于所述二侧置式冷凝液导流空间中, 以将所述冷凝部所产生的冷凝液导引至蒸发部。3、上述方案中,所述中置式蒸汽导流空间的截面积大于所述侧置式冷凝液导流空 间的截面积。4、上述方案中,所述区隔部为由所述扁状封闭壳体一体冲压形成的长形凹缘构 成。5、上述方案中,所述区隔部由结合固定于所述扁状封闭壳体内部空间中的板片体 构成。6、上述方案中,所述侧置式毛细组织为下述任其中一种烧结体、网体、条状体、管 体。7、上述方案中,所述中置式蒸汽导流空间中并设有支撑补强定位部件,所述支撑 补强定位部件连结所述中置式蒸汽导流空间的顶、底壁缘。8、上述方案中,所述支撑补强定位部件由所述扁状封闭壳体所一体冲压形成的凹 缘构成。9、上述方案中,所述支撑补强定位部件由结合固定于所述扁状封闭壳体内部空间 中的板片体或管、柱体构成。10、上述方案中,所述侧置式毛细组织对应冷凝部的该端形成有一第一曲折延伸 部到达所述冷凝部置中区域。11、上述方案中,所述侧置式毛细组织对应蒸发部的该端形成有一第二曲折延伸 部到达所述蒸发部置中区域。本技术工作原理及优点本技术对照现有技术而言,所述扁状热导部件 导热工作时,其蒸发气体通过位于扁状封闭壳体置中区域的中置式蒸汽导流空间流向冷凝 部,其冷凝液则通过所述二侧置式冷凝液导流空间的侧置式毛细组织流回蒸发部,以此而 能获得确实有效的气液分流效果,达到提升热管或热板热导效能与质量的实用进步性。附图说明附图1为本技术扁状热导部件较佳实施例的组合立体图;附图2为本技术扁状热导部件较佳实施例的分解立体图;附图3为本技术扁状热导部件较佳实施例的组合剖视图;附图4为本技术区隔部的另一实施例图;附图5为本技术支撑补强定位部件的另一实施例图;附图6为本技术的分解剖视图;附图7为本技术的组合剖视图;附图8为本技术的实施例图。 以上附图中A、扁状热导部件;A2、扁状热导部件;10、扁状封闭壳体;10B、扁状封 闭壳体;11、内部空间;101、上盖板;102、下盖板;20、蒸发部;30、冷凝部;40、中置式蒸汽 导流空间;50、侧置式冷凝液导流空间;60、区隔部;60B、区隔部;70、侧置式毛细组织;71、 第一曲折延伸部;72、第二曲折延伸部;80、支撑补强定位部件;80B、支撑补强定位部件; 80C、支撑补强定位部件。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实施例请参阅图1 3所示,一种新型扁状热导部件结构,所述扁状热导部件A 包括一扁状封闭壳体10,本实施例为一扁状热板结构,该扁状封闭壳体10内部相对界 定形成有一真空状态的内部空间11 ;本实施例所示扁状封闭壳体10由一上盖板101以及 一下盖板102相对组靠呈封闭状结合构成;一蒸发部20,设于所述扁状封闭壳体10内部空间11的一偏置部位,所述蒸发部 20用以对位于预定的热源目标物(如CPU),以使所述蒸发部20的工作液因受热而蒸发为 气态;一冷凝部30,设于所述扁状封闭壳体10内部空间的一另偏置部位,所述冷凝部30 与所述蒸发部20之间呈间隔配置关系,所述冷凝部30用以聚集冷凝液;一中置式蒸汽导流空间40,设于所述蒸发部20与冷凝部30之间,且位于所述扁状 封闭壳体10内部空间11的置中区域;当所述蒸发部20的工作液受热蒸发为气态时,其蒸 发气体经由该中置式蒸汽导流空间40到达所述冷凝部30 ;二侧置式冷凝液导流空间50,设于所述蒸发部20与冷凝部30之间;二区隔部60,设于所述二侧置式冷凝液导流空间50与所述中置式蒸汽导流空间 40之间,以隔开所述侧置式冷凝液导流空间50与中置式蒸汽导流空间40 ;二侧置式毛细组织70,容设于所述二侧置式冷凝液导流空间50中,以将所述冷凝 部30所产生的冷凝液导引至蒸发部20 ;所述侧置式毛细组织70可为下述任其中一种烧 结体、网体、条状体、管体。其中,所述中置式蒸汽导流空间40的截面积以大于所述侧置式冷凝液导流空间 50的截面积为佳,但不以此为限,因此可借由所述中置式蒸汽导流空间40的宽扩空间,而 能够获得最佳化、最有效率的气体导引效果。其中,如图1 3所示,所述区隔部60由所述扁状封闭壳体一体冲压形成的长形 凹缘构成。又如图4所示的区隔部60B,其由结合固定于所述扁状封闭壳体10内部空间11 中的板片体构成。如图3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新型扁状热导部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扁状封闭壳体,为一扁状热管或热板结构,所述扁状封闭壳体内部相对界定形成有一真空状态的内部空间;一蒸发部,设于所述扁状封闭壳体内部空间的一偏置部位;一冷凝部,设于所述扁状封闭壳体内部空间的另一偏置部位,所述冷凝部与所述蒸发部之间呈间隔配置关系;一中置式蒸汽导流空间,设于所述蒸发部与冷凝部之间,且位于所述扁状封闭壳体内部空间的置中区域;二侧置式冷凝液导流空间,设于所述蒸发部与冷凝部之间,且位于所述中置式蒸汽导流空间的相对二侧部;二区隔部,设于所述二侧置式冷凝液导流空间与所述中置式蒸汽导流空间之间;二侧置式毛细组织,容设于所述二侧置式冷凝液导流空间中。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饶振奇何信威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聚力电机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