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482788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23 15: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池包,包括液冷组件和电芯单元组,液冷组件包括第一液冷板和第二液冷板,电芯单元组设于第一液冷板上,第二液冷板设于第一液冷板上并位于电芯单元组中;第一液冷板设有至少两个第一流道,至少两个第一流道间隔排列设置;第二液冷板设于相邻的两个第一流道之间,第二液冷板包括一第二流道,第二流道的一端与相邻的两个第一流道中的一个连接,第二流道的另一端与相邻的两个第一流道中的另一个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电池包可以增大电芯单元组与液冷组件之间的有效冷却面积,同时对电池单元组的底部以及侧部进行控温,避免电池包出现热失控。避免电池包出现热失控。避免电池包出现热失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池包


[0001]本技术涉及电池
,具体涉及一种电池包。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电池技术的发展,新能源市场对电池包的寿命要求越来越高。电池包析锂、热失控以及电芯容量失衡是影响电池包寿命的三大主要因素,其中,热失控产生的原因在于电池包中的电池单体工作所产生的热量没有及时排出。如果电池包散热不及时,电池包的内部温度就会升高,当内部温度升至临界值时,电池包内部的副反应以及产热速率加剧,致使电池包出现热失控问题。为延长电池包寿命以及确保电池包安全性,对电池包进行冷却十分必要。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池包,可以解决电池包出现热失控的技术问题。
[0004]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池包,包括液冷组件和电芯单元组,所述液冷组件包括第一液冷板和第二液冷板,所述电芯单元组设于所述第一液冷板上,所述第二液冷板设于所述第一液冷板上并位于所述电芯单元组中;
[0005]其中,所述第一液冷板设有至少两个第一流道,至少两个所述第一流道间隔排列设置;
[0006]所述第二液冷板设于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流道之间,所述第二液冷板包括一第二流道,所述第二流道的一端与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流道中的一个连接,所述第二流道的另一端与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流道中的另一个连接。
[0007]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液冷板还包括第一进出液口以及第二进出液口,所述第一进出液口与一所述第一流道连通,所述第二进出液口与另一所述第一流道连通。
[0008]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进出液口和所述第二进出液口均位于所述第一液冷板的同一侧。
[0009]在一实施例中,沿所述第一液冷板的高度方向,沿所述第一液冷板的高度方向,所述第一进出液口相对于所述第一液冷板底部的第一距离大于所述第一流道的顶部相对于第一液冷板底部的第二距离,所述第二进出液口相对于所述第一液冷板底部的第三距离大于所述第二距离。
[0010]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液冷板包括第三进出液口和第四进出液口,所述第三进出液口与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流道中的一个连接,所述第四进出液口与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流道中的另一个连接。
[0011]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液冷板还包括第一限位部以及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二流道具有第一间隙区、非间隙区以及第二间隙区,所述第一限位部用于间隔所述第一间隙区以及所述非间隙区,所述第二限位部用于间隔所述非间隙区以及所述第二间隙区;
[0012]所述第三进出液口位于所述第一间隙区,所述第四进出液口位于所述第二间隙区。
[0013]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流道的侧壁包括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第三侧壁以及第四侧壁,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二侧壁相对,所述第三侧壁与所述第四侧壁相对;
[0014]所述第一限位部设于所述第二流道的底壁上,且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均抵接,所述第一限位部、所述底壁以及所述第三侧壁围合形成所述第一间隙区;
[0015]所述第二限位部设于所述底壁上,且所述第二限位部与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均抵接,所述第二限位部、所述底壁以及所述第四侧壁围合形成所述第二间隙区。
[0016]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电芯单元组包括多列电芯单元,相邻两列所述电芯单元之间设有所述第二液冷板。
[0017]在一实施例中,多列所述电芯单元与多个所述第一流道一一对应设置。
[0018]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流道和/或所述第二流道中设有加强筋,所述加强筋与所述第一流道和/或所述第二流道的侧壁之间留有空隙。
[0019]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加强筋包括多个第一子加强筋以及多个第二子加强筋,多个所述第一子加强筋与多个所述第二子加强筋交替设置;
[0020]其中,所述第一子加强筋沿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子加强筋沿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交。
[0021]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子加强筋的第一端与相邻的第一子加强筋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子加强筋的第二端与相邻的另一所述第一子加强筋的第一端连接。
[0022]本技术的实施例的有益效果:
[0023]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通过在第一液冷板中设置至少两个间隔排列的第一流道以及在第二液冷板中设置一第二流道,第二液冷板介于相邻的两个第一流道之间,第二流道的一端与相邻的两个第一流道中的一个连接,第二流道的另一端与相邻的两个第一流道中的另一个连接,可以增大电芯单元组与第一液冷板以及第二液冷板的有效冷却面积,同时对电池单元组的底部以及侧壁进行控温,解决电池包出现热失控的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0024]图1为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包的一种立体示意图;
[0025]图2为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包省略电芯单元组的立体示意图;
[0026]图3为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包的第一视角的平面示意图;
[0027]图4是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第二液冷板的第一种剖面示意图;
[0028]图5是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液冷板的第一种剖面示意图;
[0029]图6是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液冷板的第二种剖面示意图;
[0030]图7是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第二液冷板的第二种剖面示意图;
[0031]图8是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第二液冷板的第三种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2]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
描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仅用于对本专利技术创造的思想进行解释说明,而不应视为对本技术的保护范围的限制。在本技术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和“下”通常是指装置实际使用或工作状态下的上和下,具体为附图中的图面方向;而“内”和“外”则是针对装置的轮廓而言的。
[0033]图1为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包的一种立体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包省略电芯单元组的示意图。如图1以及图2所示,本技术实施例的电池包100包括液冷组件10以及电芯单元组20。电芯单元组20包括多个电芯单元21,液冷组件10包括第一液冷板11以及第二液冷板12。
[0034]图1示出的电芯单元21为方形电芯单元,电芯单元21由底部、顶部以及四个侧部围合而成。在本技术提供的另一些实施例中,电芯单元21也可为圆柱电芯单元。
[0035]电芯单元组20设于第一液冷板11上,即,电芯单元组20设于第一液冷板11的承载面上。由于电芯单元组20的底部与第一液冷板11的承载面直接接触,因此,第一液冷板11可吸收电芯单元21底部的热量,第一液冷板11可对电芯单元组20进行温控。
[0036]第二液冷板12设于第一液冷板11上,即,第二液冷板12设于第一液冷板11的承载面上。第二液冷板12还设于电芯单元组20中,即,第二液冷板12还设于多个电芯单元21之间,由于一个第二液冷板12可与电芯单元组20中的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池包,其特征在于,包括液冷组件和电芯单元组,所述液冷组件包括第一液冷板和第二液冷板,所述电芯单元组设于所述第一液冷板上,所述第二液冷板设于所述第一液冷板上并位于所述电芯单元组中;其中,所述第一液冷板设有至少两个第一流道,至少两个所述第一流道间隔排列设置;所述第二液冷板设于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流道之间,所述第二液冷板包括第二流道,所述第二流道的一端与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流道中的一个连接,所述第二流道的另一端与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流道中的另一个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液冷板还包括第一进出液口以及第二进出液口,所述第一进出液口与一所述第一流道连通,所述第二进出液口与另一所述第一流道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出液口和所述第二进出液口均位于所述第一液冷板的同一侧。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一液冷板的高度方向,所述第一进出液口相对于所述第一液冷板底部的第一距离大于所述第一流道的顶部相对于第一液冷板底部的第二距离,所述第二进出液口相对于所述第一液冷板底部的第三距离大于所述第二距离。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液冷板包括第三进出液口和第四进出液口,所述第三进出液口与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流道中的一个连接,所述第四进出液口与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流道中的另一个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液冷板还包括第一限位部以及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二流道具有第一间隙区、非间隙区以及第二间隙区,所述第一限位部用于间隔所述第一间隙区以及所述非间隙区,所述第二限位部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汪振南张绪文司伟刘石磊蒙玉宝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亿纬储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