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组冷却机构以及电池模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480993 阅读: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23 15:02
本申请提供一种模组冷却机构以及电池模组。上述的模组冷却机构用于设置于电池单体的端部,包括第一主路冷却组件、第二主路冷却组件及多个支路冷却组件,第一主路冷却组件形成有第一直流道,第二主路冷却组件形成有第二直流道,每一支路冷却组件形成有支路直流道,每一支路直流道分别连通于第一直流道和第二直流道。上述的模组冷却机构具有较好的冷却效果。果。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模组冷却机构以及电池模组


[0001]本技术涉及电池
,特别是涉及一种模组冷却机构以及电池模组。

技术介绍

[0002]目前的圆柱电池PACK系统的液冷机构分为两种,一种是采用蛇形管环绕卷芯进行冷却,一种是采用液冷板对电池端部进行冷却。
[0003]但是,这两种冷却方式存在以下问题:
[0004]1)蛇形管环绕卷芯设置,使得蛇形管与卷芯容易贴合不好,且蛇形管迂回曲折设置,使得水路较长,进而使冷却效果较差;
[0005]2)液冷板上的水路也采用迂回曲折设置,虽然能够增大冷却液电池的流通路径,但是,同样也使得水路较长,进而使冷却效果较差。
[0006]例如,专利公开号CN114927793A的中国专利提出了一种液冷板及电池包,其包括冷板主体,所述冷板主体限定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总进液流道和总出液流道,所述总进液流道的一端在所述冷板主体上形成进液口,所述总出液流道的一端在所述冷板主体上形成出液口,所述冷板主体还沿其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相互独立的冷却区,所述冷却区内限定有曲折的冷却流道,各所述冷却流道的一端与所述总进液流道连通,另一端与所述总出液流道连通,但是,曲折的冷却流道的水路较长,使得冷却流道中的水带走的热量停留在水路中的时间较长,进而使冷却效果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本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冷却效果较好的模组冷却机构以及电池模组。
[0008]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0009]一种模组冷却机构,用于设置于电池单体的端部,包括第一主路冷却组件、第二主路冷却组件及多个支路冷却组件,所述第一主路冷却组件形成有第一直流道,所述第二主路冷却组件形成有第二直流道,每一所述支路冷却组件形成有支路直流道,每一所述支路直流道分别连通于所述第一直流道和所述第二直流道。
[00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多个所述支路冷却组件并排设置。
[00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每一所述支路直流道包括相互隔开设置的正极冷却通道及负极冷却通道,所述正极冷却通道分别与所述第一直流道及所述第二直流道连通,所述负极冷却通道分别与所述第一直流道及所述第二直流道连通。
[00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每一所述支路冷却组件包括并排连接的正极冷却抵触管及负极冷却抵触管。
[00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每一所述支路冷却组件的所述支路直流道的所述正极冷却通道形成于相应的所述正极冷却抵触管,每一所述支路冷却组件的所述正极冷却抵触管用于冷却相应的电池单体的正极极柱。
[00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每一所述支路冷却组件的所述支路直流道的所述负极冷却通道形成于相应的所述负极冷却抵触管,每一所述支路冷却组件的所述负极冷却抵触管用于冷却相应的电池单体的负极极柱。
[00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正极冷却抵触管与所述负极冷却抵触管连接处倒角过渡。
[00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正极冷却抵触管及负极冷却抵触管为一体成型结构。
[001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正极冷却抵触管设有正极极柱抵接面,所述正极极柱抵接面用于与相应的电池单体的正极极柱抵接。
[001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负极冷却抵触管设有负极极柱抵接面,所述负极极柱抵接面用于与相应的电池单体的负极极柱抵接。
[001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每一所述支路冷却组件的所述负极极柱抵接面高于相应的所述正极极柱抵接面。
[0020]一种电池模组,包括模组支架、电池单体和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模组冷却机构,所述模组支架形成有电池单体安装孔,所述电池单体设置于所述电池单体安装孔内,所述模组冷却机构设置于所述电池单体的端部。
[002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池单体设有正极极柱和负极极柱,所述正极极柱与所述负极极柱凸设于所述电池单体的同一端面,所述正极极柱形成有正极极柱冷却面,所述正极冷却抵触管的正极极柱抵接面安装于所述正极极柱冷却面,所述负极极柱形成有负极极柱冷却面,所述负极冷却抵触管的负极极柱抵接面安装于所述负极极柱冷却面。
[002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池单体还设有卷芯,所述正极极柱和所述负极极柱均设置于所述卷芯的同一端,所述正极极柱冷却面到所述卷芯的距离小于所述负极极柱冷却面到所述卷芯的距离。
[002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0024]本技术的模组冷却机构,第一主路冷却组件形成有第一直流道,第二主路冷却组件形成有第二直流道,每一支路冷却组件形成有支路直流道,避免了传统的模组冷却机构的冷却流道迂回曲折设置而造成的水路较长,进而造成散热较慢的问题,进而确保了模组冷却机构对电池模组的冷却效率和冷却效果。
附图说明
[002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0026]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电池模组的剖视图;
[0027]图2为图1所示的电池模组在A处的局部放大图;
[0028]图3为本技术另一实施方式的电池模组的俯视图;
[0029]图4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模组冷却机构的局部示意图;
[0030]图5为本技术再一实施方式的模组冷却机构的另一视角的局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技术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技术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技术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0032]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0033]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0034]本申请提供一种模组冷却机构。上述的模组冷却机构用于设置于电池单体的端部,包括第一主路冷却组件、第二主路冷却组件及多个支路冷却组件,第一主路冷却组件形成有第一直流道,第二主路冷却组件形成有第二直流道,每一支路冷却组件形成有支路直流道,每一支路直流道分别连通于第一直流道和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模组冷却机构,用于设置于电池单体的端部,包括第一主路冷却组件、第二主路冷却组件及多个支路冷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路冷却组件形成有第一直流道,所述第二主路冷却组件形成有第二直流道,每一所述支路冷却组件形成有支路直流道,每一所述支路直流道分别连通于所述第一直流道和所述第二直流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组冷却机构,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支路冷却组件并排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组冷却机构,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支路直流道包括相互隔开设置的正极冷却通道及负极冷却通道,所述正极冷却通道分别与所述第一直流道及所述第二直流道连通,所述负极冷却通道分别与所述第一直流道及所述第二直流道连通。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模组冷却机构,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支路冷却组件包括并排连接的正极冷却抵触管及负极冷却抵触管;每一所述支路冷却组件的所述支路直流道的所述正极冷却通道形成于相应的所述正极冷却抵触管,每一所述支路冷却组件的所述正极冷却抵触管用于冷却相应的电池单体的正极极柱;每一所述支路冷却组件的所述支路直流道的所述负极冷却通道形成于相应的所述负极冷却抵触管,每一所述支路冷却组件的所述负极冷却抵触管用于冷却相应的电池单体的负极极柱。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模组冷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冷却抵触管与所述负极冷却抵触管连接处倒角过渡;及/或,正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韬易凌英尤军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埃克森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