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全浮前悬置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945369 阅读:21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汽车全浮前悬置装置,具体涉及载重汽车的驾驶室前悬置装置,包括横向稳定架、左悬置装置和右悬置装置,左悬置装置、右悬置装置结构完全一致并对称安装在横向稳定架的两边,横向稳定架包括扭管及安装在扭管两端的翻转臂,左悬置装置、右悬置装置分别包括上支架、下支座、减震器和导向臂。本发明专利技术垂直运动和纵倾运动相互独立,稳定性好,翻转过程中由于有限位块和导向臂的共同作用,使整个运动过程非常稳定,且弹簧力变化很小,驾驶室按严格的轨迹运动,保证了翻转过程的稳定性,利用弓形翻转臂更好的传递及分散了震动,保证了受震动变化的幅度大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汽车辅助装置,具体涉及载重汽车驾驶室的前悬置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对车辆的舒适性要求越来越高,车辆高速行驶时,由路面通过悬挂系统传递到驾驶室的振动以及发动机、传动系传递到驾驶室上(主要是高频成分)的振动。目前国内主要载货汽车产品的驾驶室多数采用以橡胶材料作为悬置元件的悬置系统,这种结构对于车辆以较低车速行驶在平整路面条件下,传递到驾驶室上的振动有一定的阻隔和缓解作用。但是当车辆在车速较高的情况下行驶,或是在路面条件稍差一些的道路上行驶时,橡胶悬置就不能很好地衰减振动,驾驶室内产生的结构振动以及由高频振动引起的结构噪声较大,从而降低了驾驶室的舒适性,也使驾驶室结构在振动作用下容易产生疲劳损坏,主观上使驾驶员和乘员感到不舒适,长时间行驶容易产生疲劳。为此,目前车辆上使用一些全浮悬置装置,它能有效的降低驾驶室的振动,提高驾驶员的舒适性,减轻长时间驾驶的疲劳程度,并能提高车辆的安全性。载重汽车的悬置装置参考了小汽车的悬架装置而设计,但载重汽车存在驾驶室在维修时需要翻转的问题,因此载重汽车的前悬置还具有其特殊性。例如200620095941. 9的技术公开了"一种驾驶室全浮前悬置装置",由左、右悬置总成和连接左、右悬置总成的横向稳定杆组成,左、右悬置总成的结构完全对称;每个悬置总成包括与驾驶室固定连接的上支架、弹簧、减振器总成、翻转轴、与车架固定连接的下支座。其方案利用一个限位橡胶套集中完成了驾驶室的上、下限位,利用车辆的相对稳定,但这种结构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1.弹簧和减振器分离安装,占用空间大。2.弹簧与上下支座靠平面接触,在运动过程中会产生不协调,会降低弹簧寿命。3.在翻转过程中弹簧无限位,驾驶室会产生不稳定。4.结构复杂,相对重量大。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全浮驾驶室舒适性差、稳定性差的缺陷,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翻转稳定、垂直运动和纵倾运动相互独立的驾驶室全浮后悬置装置。具体方案如下一种汽车全浮前悬置装置,包括横向稳定架、左悬置装置和右悬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左悬置装置、右悬置装置结构完全一致并对称安装在横向稳定架的两边,所述横向稳定架包括扭管及安装在扭管两端的翻转臂,所述左悬置装置、右悬置装置分别包括上支架、下支座、减震器和导向臂,上支架和下支座的一端分别与翻转臂连接,减震器的一端与上支架连接另一端与翻转臂连接,导向臂的一端与上支架连接另一端与下支座连接。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优选方式所述翻转臂的中间与扭管采用焊接方式固定在一起,翻转臂的两端分别有销孔A、销孔B。 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优选方式所述上支架上端通过U形销座A与驾驶室铰接,下端通过U形销座B与销孔B铰接,U形销座A与U形销座B之间安装有U形销座C, U形销座B与U形销座C之间安装有导向销柱,所述下支座下端固定在车架上,上端通过U形销座D与翻转3臂的销孔A铰接,U形销座D的一侧边有凸耳,所述减震器上端通过衬套B与U形销座C铰接,下端通过衬套C与下支座的U形销座D铰接,所述导向臂上端与导向销柱过盈安装,下端通过U形销座E与U形销座D的凸耳铰接。 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优选方式所述减震器为弹簧与减振器安装成一个同轴的弹簧减震器,减震器两端的衬套B、衬套C由弹性材料制成。 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优选方式所述销孔B内安装有由金属骨架弹性橡胶制成的橡胶衬套,橡胶衬套的一侧边有挡圈,U形销座B两侧的固定片卡在销孔B的两端,利用销轴穿过U形销座B、橡胶衬套重合后的轴孔形成铰接。 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优选方式所述销孔A内装有套接在一起的弹性橡胶制成的橡胶衬套和轴套,橡胶衬套和轴套的一侧边有挡圈,U形销座D的两侧边卡在销孔A的两侧,U形销座D上的销孔C直径大于销孔D的直径,阶梯轴的阶梯段直径分别与销孔C和销孔D直径对应,阶梯轴从销孔C 一侧插入、销孔D —端伸出,阶梯轴从销孔D中伸出端插入减震器的衬套C内形成铰接。 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优选方式所述上支架U形销座B的两侧安装有前限位块和后限位块。 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优选方式所述翻转臂上与前限位块、后限位块对应的地方有突出的前限制台、后限制台。 本专利技术结构简单,上、下限位零部件工作可靠,寿命长,横向稳定架采用焊接结构,使加工成本小,重量轻,翻转臂是Y形铸件,加工量很小,重量很轻,垂直运动和纵倾运动相互独立,稳定性好,由于弹簧减振器与翻转轴在布置上同轴,驾驶室的垂直运动和纵倾运动相互独立,减小了振动的相互影响,翻转过程中由于有限位块和导向臂的共同作用,使整个运动过程非常稳定,而且运动过程中在限位块和导向臂的共同作用下,整个翻转过程中弹簧力的变化很小,驾驶室几乎按严格的轨迹运动,这样就保证了翻转过程的稳定性。采用弹簧与减震器一体的方式,节省空间、增加弹性强度与灵活性,利用弓形翻转臂更好的传递了震动,使震动分散承担,保证了受震动变化的幅度大小。附图说明 图1本专利技术连接结构示意图 其中1扭管、2左翻转臂、3下支座、4上支架、5减震器、6导向臂、7销孔A、8销孔B、9凸耳、10销座A、 11销座B、 12销座C、 13销座D、 14销座E、 15橡胶衬套、16轴套、17衬套A、 18衬套B、 19衬套C、20阶梯销、21导向销轴、22前限位块、23后限位块、24后限制台、25前限制台、26销孔C、27销孔D、28长圆孔具体实施例方式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的驾驶室全浮前悬置装置,由横向稳定架、安装在横向稳定架两端的左悬置装置、右悬置装置组成,左悬置装置与右悬置装置结构、部件完全一致且对称地安装在横向稳定架两边,其图1中的左悬置装置、右悬置装置分别与实际安装中的右悬置装置、左悬置装置对应。 在下面的描述中,由于左悬置装置与右悬置装置完全相同且对应,因此主要以附图1中的左悬置装置结构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横向稳定架包括完全对称的左翻转臂2、右翻转臂和扭管1,左翻转臂、右翻转臂 形与扭管垂直,左翻转臂、右翻转臂的中间部位通过焊接对称固定在扭管的两端,左翻转 臂、右翻转臂的两端有销孔A7、销孔B8,销孔A7、销孔B8的轴线与扭管1平行,销孔的位置 低于扭管焊点的位置。 左悬置装置包括上支架4、下支座3、减震器5、导向臂6,上支架上端安装有带固定 孔的U形销座AIO,下端安装有同轴孔的U形销座B11,在上支架下表面、U形销座Bll的两 边分别有一个平面,各平面上利用螺钉分别固定有弹性橡胶制成的前限位块22和后限位 块23,在上支架的前限位块22与U形销座Bll之间过盈安装有贯穿的导向销轴21,前限位 块与U形销座A10之间安装有U形销座C12,其中U形销座A、 U形销座B和U形销座C的 轴孔线与导向销轴平行。U形销座A利用螺栓与驾驶室固定连接,在左翻转臂销孔B8内安 装有内部为金属骨架,表面套弹性橡胶的衬套A17,衬套A17的一侧边有挡圈,使衬套A17不 会完全落入销孔B8内,衬套A17的中心轴线上有轴孔,U形销座B两侧的固定片卡在销孔 B的两端,销轴穿过U形销座A、衬套A17重合后的轴孔,使U形销座B与销孔B形成铰接。 在翻转臂2上与上支架的前限位块和后限位块对应的地方分别有突出的前限制台25和后 限制台24,在车辆行驶过程中,驾驶室前后晃动到极限位置时,翻转臂上的前限位台、后限 位台分别与前限位块、后限位块接触,从而起到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汽车全浮前悬置装置,包括横向稳定架、左悬置装置和右悬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左悬置装置、右悬置装置结构完全一致并对称安装在横向稳定架的两边,所述横向稳定架包括扭管(1)及安装在扭管两端的翻转臂(2),所述左悬置装置、右悬置装置分别包括上支架(4)、下支座(3)、减震器(5)和导向臂(6),上支架(4)和下支座(3)的一端分别与翻转臂(2)连接,减震器(5)的一端与上支架(4)连接另一端与翻转臂(2)连接,导向臂(6)的一端与上支架(4)连接另一端与下支座(3)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伊黎蔡文斌彭友余刘广征周亚伟杜娟王永飞陈永亮
申请(专利权)人:包头北奔重型汽车有限公司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15[中国|内蒙]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