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LPA受体2抑制剂的8-环-取代的喹唑啉衍生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418317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19 16:0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抑制溶血磷脂酸受体2(LPA2)的式(I)的化合物,特别地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为8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作为LPA受体2抑制剂的8



取代的喹唑啉衍生物
专利

[0001]本专利技术一般涉及抑制溶血磷脂酸受体的化合物(下文的LPA抑制剂);本专利技术涉及为8



取代的喹唑啉衍生物的化合物,制备这些化合物的方法,包含它们的药物组合物及其治疗用途。
[0002]本专利技术化合物可以用于例如治疗许多与LPA受体机制相关的病症。
[0003]专利技术背景
[0004]溶血磷脂酸(LPA)是浓缩在血清中的磷脂介体,其在许多发育和成体过程(包括细胞存活,增殖,迁移,分化,血管调节和细胞因子释放)中通过至少六种同源G蛋白偶联受体(GPCR)充当有效的胞外信号传导分子。
[0005]这些LPA

介导的过程涉及神经系统功能,血管发育,免疫系统功能,癌症,生殖,纤维化和肥胖(参见,例如Yung等人,J Lipid Res.2014Jul;55(7):1192

214)。LPA种类的形成取决于其前体磷脂,其典型地可以通过酰基链长度和饱和度的不同而变化。术语LPA通常是指18:1油酰基

LPA(1

酰基
‑2‑
羟基

sn

甘油基
‑3‑
磷酸酯),其为人类血浆中具有16:0

,18:2

和18:1

LPA的LPA的最大定量形式(参见,例如Sano等人,J Biol Chem.2002Dec 13;277(50):21197

206)。所有LPA种类通过两种主要代谢途径从膜磷脂产生。根据合成位点的不同,膜磷脂通过磷脂酶A1(PLA1),磷脂酶A2(PLA2)或PLA1和卵磷脂

胆固醇酰基转移酶(LCAT)的作用溶血磷脂转化为相应的溶血磷脂质。然后,自分泌运动因子(ATX)作用于溶血磷脂质并将它们转化为LPA种类。第二种途径首先通过磷脂酶D的作用将磷脂转化为磷脂酸。然后PLA1或PLA2将磷脂酸代谢为溶血磷脂酸(参见,例如Riaz等人,Int J Mol Sci.2016Feb;17(2):215)。
[0006]ATX活性是血浆胞外LPA的主要来源,但有助于信号传导池的组织LPA的来源可能不仅涉及ATX,而且还涉及其他酶。LPA的生物学功能由至少六种识别的细胞表面受体介导。所有LPA受体都是视紫红质样7

TM蛋白,其通过四个Gα亚单位家族(Gα12/13,Gαq/11,Gαi/o和GαS)中的至少两个发出信号。LPA受体通常触发来自多个异源三聚体G蛋白的应答,从而以环境和细胞类型依赖性方式产生不同的结果。Gα12/13

介导的LPA信号传导通过激活Rho途径蛋白来调节细胞迁移,侵袭和细胞骨架再调节。Gαi/o

PI3K下游的Rac活化也调节类似的过程,但LPA诱导的Gαi/o的最显著的功能是通过RAF

MEK

MAPK级联的促有丝分裂信号传导和通过PI3K

AKT途径的存活信号传导。LPA偶联的Gαq/11蛋白主要通过PLC和第二信使IP3和DAG调节Ca2+稳态。最后,GαS可以激活腺苷酸环化酶并在LPA刺激后增加cAMP浓度(参见,例如Riaz等人,Int J Mol Sci.2016年2月;17(2):215)。
[0007]LPA,尤其是LPA1,LPA2及LPA3已涉及迁移,侵袭,转移,增殖及存活,且其组织分布及下游信号传导路径不同。
[0008]LPA1为41

kD蛋白质,其在所检查的所有人类成人组织中广泛表达(尽管以不同水平),并且LPA1信号传导在发育期间的重要性并且已经通过许多方法证明了成年生活(参见,例如Ye等人,2002,Neuroreport.Dec 3;13(17):2169

75)。在成年小鼠中观察到LPA1的广泛表达,至少在脑,子宫,睾丸,肺,小肠,心脏,胃,肾,脾,胸腺,胎盘和骨骼肌中明显存
Med.2008Jan;14(1):45

54;Swaney等人,Br J Pharmacol.2010Aug;160(7):1699

1713),并且LPA1/3拮抗剂的腹膜内注射改善了辐射诱导的肺纤维化(参见,例如Gan等人,2011,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 409:7

13)。在肾纤维化模型中,LPA1拮抗剂的LPA1施用抑制了肾间质纤维化(参见,例如Pradere等人,J Am Soc Nephrol 2007;18:3110

3118)。
[0014]各种化合物已在文献中描述为LPA1或LPA2拮抗剂。
[0015]WO2019126086和WO2019126087(Bristol

Myers Squibb)公开了环己基酸异噁唑嗪作为LPA1拮抗剂,可用于治疗与溶血磷脂酸受体1失调相关的障碍或病症。
[0016]WO2019126099(Bristol

Myers Squibb)公开了异噁唑N

连接的氨基甲酰基环己基酸作为LPA1拮抗剂用于治疗与溶血磷脂酸受体1失调相关的障碍或病症。
[0017]WO2019126090(Bristol

Myers Squibb)公开了作为LPA1拮抗剂的三唑N

连接的氨基甲酰基环己基酸。所述化合物为选择性LPA1受体抑制剂且用于治疗与溶血磷脂酸受体1的失调相关的障碍或病症。
[0018]WO2017223016(Bristol

Myers Squibb)公开了氨基甲酰氧基甲基三唑环己基酸作为LPA1拮抗剂用于治疗纤维化,包括特发性肺纤维化。
[0019]WO2012028243(Merck)公开了式(I)的吡唑并吡啶酮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其作为LPA2受体拮抗剂用于治疗各种疾病。
[0020]Amgen Inc.在“Discovery of potent LPA2(EDG4)antagonists as potential anticancer agents”Bioorg Med Chem Lett.2008年2月1日;18(3):1037

41中公开了LPA2拮抗剂。体外评估关键化合物对LPA2介导的Erk活化和HCT

116细胞增殖的抑制。这些化合物可用作工具化合物以评估阻断LPA2信号传导的抗癌作用。
[0021]值得注意的是,拮抗LPA受体可用于治疗纤维化和由纤维化引起的疾病,障碍和病症,并且甚至更拮抗受体LPA2可在治疗上述疾病,障碍和病症中特别有效。...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式(I)的化合物其中B选自(C4‑
C8)杂环烷基,杂芳基,(C3‑
C8)环烷基和芳基,其中所述环烷基,杂环烷基,杂芳基和芳基中的每一个可以任选地被一个或多个基团取代,所述基团选自(C1‑
C4)烷基,卤素,(C1‑
C4)卤代烷基,

(C1‑
C4)亚烷基

NR
A
R
B


NR
A
R
B


NR
A
C(O)R1,C(O)R1,

CN和(C3‑
C8)环烷基,或每个所述芳基可以与任选地含有一个或多个选自N,O和S的杂原子的第二饱和或不饱和环稠合以形成双环环系,所述双环环系任选地被一个或多个基团取代,所述基团选自

C(O)R1,(C1‑
C4)烷基和氧代;R1为H或(C1‑
C4)烷基;R2为H或选自(C1‑
C4)烷基,(C1‑
C4)卤代烷基,

(C1‑
C4)亚烷基

OR1和(C3‑
C8)环烷基;R3为H或(C1‑
C4)烷基;A选自5

6元杂芳基和芳基,其中所述杂芳基和芳基中的每一个可以任选地被一个或多个基团取代,所述基团选自(C1‑
C4)烷基,

C(O)R1,

C(O)OR1,

C(O)R1,(C1‑
C4)卤代烷基,卤素,

NR
A
C(O)R1,

NR
A
C(O)OR1,

NR
A
C(O)

(C1‑
C4)亚烷基

OR1,

NR
A
C(O)R
C


NR
A
C(O)NR
A
R
B


NR
A
C(O)

(C1‑
C4)亚烷基

NR
A
R
B


N(C1‑
C4)亚烷基

NR
A
R
B
,芳基和杂芳基,其任选地被一个或多个(C1‑
C4)烷基和(C1‑
C4)卤代烷基取代,或当A为芳基时,其可以与任选地含有一个或多个选自N,O和S的杂原子的第二饱和或不饱和环稠合以形成双环环系,所述双环环系任选地被一个或多个基团取代,所述基团选自

C(O)R1,(C1‑
C4)烷基和氧代;R
C
选自杂芳基,芳基,(C3‑
C8)环烷基和(C4‑
C8)杂环烷基,其中所述杂芳基,芳基,杂环烷基和环烷基可以任选地被一个或多个(C1‑
C4)烷基和

C(O)OR1取代;R
A
和R
B
在每次出现时独立地为H或选自(C1‑
C4)烷基,(C3‑
C8)环烷基,(C1‑
C6)卤代烷基和卤素,或
R
A
和R
B
可以与它们所连接的氮原子一起形成任选地含有另外的选自N,S和O的杂原子的4

6元饱和杂环环系,所述杂环环系可以任选地被一个或多个基团取代,所述基团选自(C1‑
C4)烷基,(C1‑
C4)卤代烷基和卤素。2.根据权利要求1的式(I)的化合物,其中B选自(C4‑
C8)杂环烷基,杂芳基,(C3‑
C8)环烷基和芳基,其中所述杂环烷基,杂芳基和芳基中的每一个可以任选地被一个或多个基团取代,所述基团选自(C1‑
C4)烷基,卤素,(C1‑
C4)卤代烷基,

(C1‑
C4)亚烷基

NR
A
R
B


NR
A
R
B


C(O)R1,

NR
A
C(O)R1,

CN和(C3‑
C8)环烷基,或每个所述芳基可以与包含N的饱和环稠合以形成双环环系,所述双环环系任选地被一个或多个(C1‑
C4)烷基取代;R1为H或(C1‑
C4)烷基;R2为H或选自(C1‑
C4)烷基,(C1‑
C4)卤代烷基,

(C1‑
C4)亚烷基

OR1和C3‑
C8)环烷基;R3为(C1‑
C4)烷基;A选自5

6元杂芳基和芳基,其中所述杂芳基和芳基中的每一个可以任选地被一个或多个基团取代,所述基团选自(C1‑
C4)烷基,卤素,

NR
A
C(O)R1,

NR
A
C(O)OR1,

NR
A
C(O)

(C1‑
C4)亚烷基

OR1,

NR
A
C(O)R
C


N(C1‑
C4)亚烷基

NR
A
R
B
,杂芳基,其任选地被一个或多个(C1‑
C4)烷基取代;或当A为芳基时,其可以与任选地含有一个或多个选自N,S和O的杂原子的第二饱和或部分饱和环稠合以形成双环环系,所述双环环系任选地被一个或多个基团取代,所述基团选自氧代,

C(O)R1和(C1‑
C4)烷基;R
C
为杂芳基,其任选地被一个或多个(C1‑
C4)烷基取代;R
A
和R
B
在每次出现时独立地为H或选自(C1‑
C4)烷基,(C3‑
C8)环烷基,(C1‑
C6)卤代烷基和卤素,或R
A
和R
B
可以与它们所连接的氮原子一起形成任选地含有另外的选自N,S和O的杂原子的4

6元饱和杂环环系,所述杂环环系可以任选地被一个或多个基团取代,所述基团选自(C1‑
C4)烷基,(C1‑
C4)卤代烷基和卤素。3.根据权利要求1和2的式(I)的化合物,其中当B为杂芳基时,所述杂芳基选自噻唑,吡嗪,异噁唑,吡唑,吡啶和嘧啶。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的式(I)的化合物,其中A选自5

6元杂芳基和芳基,其中所述杂芳基和芳基中的每一个可以任选地被一个或多个基团取代,所述基团选自(C1‑
C4)烷基,卤素,

NR
A
C(O)R1,

NR
A
C(O)OR1,

NR
A
C(O)

(C1‑
C4)亚烷基

OR1,

NR
A
C(O)R
C


N(C1‑
C4)亚烷基

NR
A
R
B
和异噁唑,其任选地被一个或多个(C1‑
C4)烷基取代;或当A为芳基时,其可以与任选地含有一个或多个选自N,O和S的杂原子的第二饱和或不饱和环稠合以形成双环环系,所述双环环系任选地被一个或多个基团取代,所述基团选自

C(O)R1,(C1‑
C4)烷基和氧代。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的式(I)的化合物,其中当A为5

6元杂芳基时,所述5

6元杂芳基选自噻唑,噻吩和吡啶。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的式(I)的化合物,其中当R
C
为杂芳基时,所述杂芳基为异噁唑,其任选地被一个或多个(C1‑
C4)烷基和

C(O)OR1取代。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的式(I)的化合物,选自以下中的至少一个:
N

[5

({4

[(2S)
‑2‑
{[8

(2,4

二甲基

1,3

噻唑
‑5‑
基)喹唑啉
‑4‑
基]氨基}丙基]哌嗪
‑1‑
基}磺酰基)
‑4‑
甲基

1,3

噻唑
‑2‑
基]氨基甲酸甲酯,N

[4

甲基
‑5‑
({4

[(2S)
‑2‑
{[8

(5

甲基吡嗪
‑2‑
基)喹唑啉
‑4‑
基]氨基}丙基]哌嗪
‑1‑
基}磺酰基)

1,3

噻唑
‑2‑
基]氨基甲酸甲酯,8

(3,5

二甲基

1,2

噁唑
‑4‑
基)

N

[(2S)
‑1‑
(4

{[5

(3

甲基

1,2

噁唑
‑5‑
基)噻吩
‑2‑
基]磺酰基}哌嗪
‑1‑
基)丙
‑2‑
基]喹唑啉
‑4‑
胺,N

[(2S)
‑1‑
(4

{[5

(3

甲基

1,2

噁唑
‑5‑
基)噻吩
‑2‑
基]磺酰基}哌嗪
‑1‑
基)丙
‑2‑
基]
‑8‑
苯基喹唑啉
‑4‑
胺,N

[(2S)
‑1‑
(4

{[5

(3

甲基

1,2

噁唑
‑5‑
基)噻吩
‑2‑
基]磺酰基}哌嗪
‑1‑
基)丙
‑2‑
基]
‑8‑
(1,3,5

三甲基

1H

吡唑
‑4‑
基)喹唑啉
‑4‑
胺,N

[(2S)
‑1‑
(4

{[5

(3

甲基

1,2

噁唑
‑5‑
基)噻吩
‑2‑
基]磺酰基}哌嗪
‑1‑
基)丙
‑2‑
基]
‑8‑
(吡啶
‑3‑
基)喹唑啉
‑4‑
胺,8

(2,4

二甲基

1,3

噻唑
‑5‑
基)

N

[(2S)
‑1‑
(4

{[5

(3

甲基

1,2

噁唑
‑5‑
基)噻吩
‑2‑
基]磺酰基}哌嗪
‑1‑
基)丙
‑2‑
基]喹唑啉
‑4‑
胺,N

[(2S)
‑1‑
(4

{[5

(3

甲基

1,2

噁唑
‑5‑
基)噻吩
‑2‑
基]磺酰基}哌嗪
‑1‑
基)丙
‑2‑
基]
‑8‑
(吡啶
‑4‑
基)喹唑啉
‑4‑
胺,8

(3,5

二甲基

1,2

噁唑
‑4‑
基)

N

[(2S)
‑1‑
(4

{[5

(3,4

二甲基

1,2

噁唑
‑5‑
基)噻吩
‑2‑
基]磺酰基}哌嗪
‑1‑
基)丙
‑2‑
基]喹唑啉
‑4‑
胺,N

[5

({4

[(2S)
‑2‑
{[8

(3,5

二甲基

1,2

噁唑
‑4‑
基)喹唑啉
‑4‑
基]氨基}丙基]哌嗪
‑1‑
基}磺酰基)
‑4‑
甲基

1,3

噻唑
‑2‑
基]氨基甲酸甲酯,N

[(2S)
‑1‑
(4

{[5

(3

甲基

1,2

噁唑
‑5‑
基)噻吩
‑2‑
基]磺酰基}哌嗪
‑1‑
基)丙
‑2‑
基]
‑8‑
(嘧啶
‑5‑
基)喹唑啉
‑4‑
胺,N

[(2S)
‑1‑
(4

{[5

(3

甲基

1,2

噁唑
‑5‑
基)噻吩
‑2‑
基]磺酰基}哌嗪
‑1‑
基)丙
‑2‑
基]
‑8‑
(吡啶
‑2‑
基)喹唑啉
‑4‑
胺,N

[4

甲基
‑5‑
({4

[(2S)
‑2‑
{[8

(吡啶
‑3‑
基)喹唑啉
‑4‑
基]氨基}丙基]哌嗪
‑1‑
基}磺酰基)

1,3

噻唑
‑2‑
基]氨基甲酸甲酯,N

[(2S)
‑1‑
(4

{[5

(3

甲基

1,2

噁唑
‑5‑
基)噻吩
‑2‑
基]磺酰基}哌嗪
‑1‑
基)丙
‑2‑
基]
‑8‑
[1

甲基
‑3‑
(三氟甲基)

1H

吡唑
‑4‑
基]喹唑啉
‑4‑
胺,N

[(2S)
‑1‑
(4

{[5

(3

甲基

1,2

噁唑
‑5‑
基)噻吩
‑2‑
基]磺酰基}哌嗪
‑1‑
基)丙
‑2‑
基]
‑8‑
[2

(三氟甲基)

1,3

噻唑
‑5‑
基]喹唑啉
‑4‑
胺,N

[(2S)
‑1‑
(4

{[5

(3

甲基

1,2

噁唑
‑5‑
基)噻吩
‑2‑
基]磺酰基}哌嗪
‑1‑
基)丙
‑2‑
基]
‑8‑
{3

[(吡咯烷
‑1‑
基)甲基]苯基}喹唑啉
‑4‑
胺,8

{3

[(二甲基氨基)甲基]苯基}

N

[(2S)
‑1‑
(4

{[5

(3

甲基

1,2

噁唑
‑5‑
基)噻吩
‑2‑
基]磺酰基}哌嗪
‑1‑
基)丙
‑2‑
基]喹唑啉
‑4‑
胺,8

(3

环丙基
‑1‑
甲基

1H

吡唑
‑4‑
基)

N

[(2S)
‑1‑
(4

{[5

(3

甲基

1,2

噁唑
‑5‑
基)噻吩
‑2‑
基]磺酰基}哌嗪
‑1‑
基)丙
‑2‑
基]喹唑啉
‑4‑
胺,N

[2

(4

{[5

(3

甲基

1,2

噁唑
‑5‑
基)噻吩
‑2‑
基]磺酰基}哌嗪
‑1‑
基)乙基]
‑8‑
(吡啶
‑3‑
基)喹唑啉
‑4‑
胺,N

[(2S)
‑1‑
(4

{[5

(3

甲基

1,2

噁唑
‑5‑
基)噻吩
‑2‑
基]磺酰基}哌嗪
‑1‑
基)丙
‑2‑
基]
‑8‑
(吡咯烷
‑1‑
基)喹唑啉
‑4‑
胺,N

[5

({4

[(2S)
‑2‑
[(8

{3

[(二甲基氨基)甲基]苯基}喹唑啉
‑4‑
基)氨基]丙基]哌嗪
‑1‑
基}磺酰基)
‑4‑
甲基

1,3

噻唑
‑2‑
基]氨基甲酸甲酯,N

[4

甲基
‑5‑
({4

[(2S)
‑2‑
[(8

{3

[(吡咯烷
‑1‑
基)甲基]苯基}喹唑啉
‑4‑
基)氨基]丙基]哌嗪
‑1‑
基}磺酰基)

1,3

噻唑
‑2‑
基]氨基甲酸甲酯,N

[4

甲基
‑5‑
({4

[(2S)
‑2‑
[(8

{4

[(吡咯烷
‑1‑
基)甲基]苯基}喹唑啉
‑4‑
基)氨基]丙基]哌嗪
‑1‑
基}磺酰基)

1,3

噻唑
‑2‑
基]氨基甲酸甲酯,N

[4

甲基
‑5‑
({4

[(2S)
‑2‑
[(8

{3

[(4

甲基哌嗪
‑1‑
基)甲基]苯基}喹唑啉
‑4‑
基)氨基]丙基]哌嗪
‑1‑
基}磺酰基)

1,3

噻唑
‑2‑
基]氨基甲酸甲酯,N

[4

甲基
‑5‑
({4

[(2S)
‑2‑
[(8

{5

[(吡咯烷
‑1‑
基)甲基]吡啶
‑3‑
基}喹唑啉
‑4‑
基)氨基]丙基]哌嗪
‑1‑
基}磺酰基)

1,3

噻唑
‑2‑
基]氨基甲酸甲酯,N

[5

({4

[(2S)
‑2‑
({8

[6

(二甲基氨基)吡啶
‑3‑
基]喹唑啉
‑4‑
基}氨基)丙基]哌嗪
‑1‑
基}磺酰基)
‑4‑
甲基

1,3

噻唑
‑2‑
基]氨基甲酸甲酯,N

[5

({4

[(2S)
‑2‑
{[8

(3,5

二甲基

1H

吡唑
‑4‑
基)喹唑啉
‑4‑
基]氨基}丙基]哌嗪
‑1‑
基}磺酰基)
‑4‑
甲基

1,3

噻唑
‑2‑
基]氨基甲酸甲酯,N

[4

甲基
‑5‑
({4

[(2S)
‑2‑
{[8

(6

甲基吡啶
‑3‑
基)喹唑啉
‑4‑
基]氨基}丙基]哌嗪
‑1‑
基}磺酰基)

1,3

噻唑
‑2‑
基]氨基甲酸甲酯,N

[4

甲基
‑5‑
({4

[(2S)
‑2‑
{[8

(吡啶
‑2‑
基)喹唑啉
‑4‑
基]氨基}丙基]哌嗪
‑1‑
基}磺酰基)

1,3

噻唑
‑2‑
基]氨基甲酸甲酯,N

[4

甲基
‑5‑
({4

[(2S)
‑2‑
({8

[1

甲基
‑3‑
(三氟甲基)

1H

吡唑
‑4‑
基]喹唑啉
‑4‑
基}氨基)丙基]哌嗪
‑1‑
基}磺酰基)

1,3

噻唑
‑2‑
基]氨基甲酸甲酯,N

[(2S)
‑1‑
[4

(3,4

二氯苯磺酰基)哌嗪
‑1‑
基]丙
‑2‑
基]
‑8‑
(吡啶
‑3‑
基)喹唑啉
‑4‑
胺,N

[4

甲基
‑5‑
({4

[(2S)
‑2‑
{[8

(吡啶
‑3‑
基)喹唑啉
‑4‑
基]氨基}丙基]哌嗪
‑1‑
基}磺酰基)

1,3

噻唑
‑2‑
基]乙酰胺,5

甲基

N

[4

甲基
‑5‑
({4

[(2S)
‑2‑
{[8

(吡啶
‑3‑
基)喹唑啉
‑4‑
基]氨基}丙基]哌嗪
‑1‑
基}磺酰基)

1,3

噻唑
‑2‑
基]

1,2

噁唑
‑3‑
甲酰胺,N

[4

甲基
‑5‑
({4

[(2S)
‑2‑
{[8

(2

甲基嘧啶
‑5‑
基)喹唑啉
‑4‑
基]氨基}丙基]哌嗪
‑1‑
基}磺酰基)

1,3

噻唑
‑2‑
基]氨基甲酸甲酯,N

[4

甲基
‑5‑
({4

[(2S)
‑2‑
({8

[3

(4

甲基哌嗪
‑1‑
基)苯基]喹唑啉
‑4‑
基}氨基)丙基]哌嗪
‑1‑
基}磺酰基)

1,3

噻唑
‑2‑
基]氨基甲酸甲酯,N

[4

甲基
‑5‑
({4

[(2S)
‑2‑
({8

[4

(4

甲基哌嗪
‑1‑
基)苯基]喹唑啉
‑4‑
基}氨基)丙基]哌嗪
‑1‑
基}磺酰基)

1,3

噻唑
‑2‑
基]氨基甲酸甲酯,N

[5

({4

[(2S)
‑2‑
{[8

(吡啶
‑3‑
基)喹唑啉
‑4‑
基]氨基}丙基]哌嗪
‑1‑
基}磺酰基)

1,3

噻唑
‑2‑
基]乙酰胺,6

({4

[(2S)
‑2‑
{[8

(吡啶
‑3‑
基)喹唑啉
‑4‑
基]氨基}丙基]哌嗪
‑1‑
基}磺酰基)

2,3

二氢

1,3

苯并噻唑
‑2‑
酮,8

(3,5

二甲基

1H

吡唑
‑4‑
基)

N

[(2S)
‑1‑
{4

[(2

{[2

(二甲基氨基)乙基]氨基}
‑4‑
甲基

1,3

噻唑
‑5‑
基)磺酰基]哌嗪
‑1‑
基}丙
‑2‑
基]喹唑啉
‑4‑
胺,
N

[4

甲基
‑5‑
({4

[(2S)
‑2‑
{[8

(嘧啶
‑5‑
基)喹唑啉
‑4‑
基]氨基}丙基]哌嗪
‑1‑
基}磺酰基)

1,3

噻唑
‑2‑
基]氨基甲酸甲酯,N

[5

({4

[(2S)
‑2‑
[(8

环丙基喹唑啉
‑4‑
基)氨基]丙基]哌嗪
‑1‑
基}磺酰基)
‑4‑
甲基

1,3

噻唑
‑2‑
基]氨基甲酸甲酯,N

[5


‑2‑
甲基
‑4‑
({4

[(2S)
‑2‑
{[8

(吡啶
‑3‑
基)喹唑啉
‑4‑
基]氨基}丙基]哌嗪
‑1‑
基}磺酰基)苯基]乙酰胺,1

[5

({4

[(2S)
‑2‑
{[8

(吡啶
‑3‑
基)喹唑啉
‑4‑
基]氨基}丙基]哌嗪
‑1‑
基}磺酰基)

2,3

二氢

1H

吲哚
‑1‑
基]乙
‑1‑
酮,N

[4

甲基
‑5‑
({4

[(2S)
‑2‑
({8

[2

(4

甲基哌嗪
‑1‑
基)吡啶
‑4‑
基]喹唑啉
‑4‑
基}氨基)丙基]哌嗪
‑1‑
基}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G
申请(专利权)人:奇斯药制品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