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模组承载组件、模组入壳装置及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9417140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19 16:0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模组承载组件、模组入壳装置及方法,模组承载组件包括承载座、连接于承载座的一级升降单元、由一级升降单元驱使移动的滑轨套件、设置在所述滑轨套件并可沿第一方向移动的支撑台、设置在所述支撑台的二级升降单元;其中,所述二级升降单元沿第二方向设置,且二级升降单元连接有若干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用于从电池模组底部托起电池模组。本发明专利技术在入壳作业时,电池壳体、电池模组以及压板处于同一条直线上,可实现快速对位入壳,且电池壳体和电池模组在入壳装配过程中,各处受到的压力处于同一受力直线上,可有效保证产品装配稳定可靠,且产品各处受力均匀,不易发生变形等不良现象,产品品质更好。产品品质更好。产品品质更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模组承载组件、模组入壳装置及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电池生产领域,具体而言,特别是涉及一种模组承载组件、模组入壳装置及方法。

技术介绍

[0002]模组入壳是电池生产的重要工序之一,现有的入壳设备时采用模组承载组件直接与入壳装置连接,具体通过滑轨进行连接,电池模组通过滑轨送入到电池壳体内,模组承载组件上的电池模组与入壳装置上的电池壳体,都是在固定的高度进行对接,无法保证两者的对接面中心点处于同一直线上,造成入壳作业难以保证稳定的问题,同时两者受力不均匀,容易损伤产品,影响产品良率和品质,亟待改善。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模组承载组件、模组入壳装置及方法,入壳作业时,电池壳体、电池模组以及压板处于同一条直线上,可实现快速对位入壳,且电池壳体和电池模组在入壳装配过程中,各处受到的压力处于同一受力直线上,可有效保证产品装配稳定可靠,且产品各处受力均匀,不易发生变形等不良现象,产品品质更好。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模组承载组件,包括承载座、连接于承载座的一级升降单元、由一级升降单元驱使移动的滑轨套件、设置在所述滑轨套件并可沿第一方向移动的支撑台、设置在所述支撑台的二级升降单元;其中,所述二级升降单元沿第二方向设置,且二级升降单元连接有若干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用于从电池模组底部托起电池模组。
[0005]多个支撑板可从电池模组的底部托起承载电池模组,并实现对电池模组在第一方向上的调整,并可通过将电池模组底部的多个支撑板逐个撤掉的方式,将电池壳体套接于电池模组外周。具体的,一级升降单元启动作业,可同时驱使所有的支撑板同步升降,从而调整电池模组在第一方向上的位置,使电池模组与电池壳体处于同一高度,当电池模组的位置调整好以后,电池壳体朝电池模组方向移动,当电池模组局部进入到电池壳体后,二级升降单元逐个启动作业,电池模组底部的多个支撑板逐个下行并与电池模组底部分离,避让出空间以使电池壳体能够持续移动,直至电池模组完全进入到电池壳体内,完成模组入壳作业。
[0006]优选的,所述二级升降单元包括沿第二方向分布的若干第一顶升单元和沿第二方向分布的若干第二顶升单元,所述第一顶升单元的输出端连接有所述支撑板,所述第二顶升单元的输出端连接有所述支撑板,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在一平面上垂直。
[0007]二级升降单元包括对称分布在第二方向两侧的第一顶升单元和第二顶升单元,第一顶升单元和第二顶升单元的输出端分别连接有一支撑板,第一顶升单元和第二顶升单元同步作业,同时驱使支撑板下降,就可空出位置供电池壳体移动,以使电池模组更多地进入到电池壳体内。
[0008]优选的,所述二级升降单元通过横移单元连接于支撑台,所述横移单元可驱使二级升降单元沿第三方向移动,所述第三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及所述第二方向均垂直。
[0009]横移单元可使二级升降单元及支撑板沿着第三方向移动,有效避免电池模组、二级升降单元及支撑板与电池壳体在入壳过程中出现碰撞,保证模组入壳作业稳序进行。
[0010]优选的,所述支撑板通过对中单元连接于二级升降单元,所述对中单元可驱使支撑板在第三方向上移动并对中。
[0011]对中单元能使支撑板在第三方向上移动,使得由支撑板托起的电池模组实现居中对中的作用,从而实现无需在模组承载组件的两侧设置单独的对中结构,即可在调节电池模组高度时同步完成对中作业。
[0012]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模组入壳装置,包括所述的模组承载组件,还包括机台、壳体移动组件和对压组件,所述壳体移动组件用于夹持并运送电池壳体,所述对压组件与模组承载组件上的电池模组抵接,所述模组承载组件上的电池模组与壳体移动组件上的电池壳体处于同一高度。
[0013]模组承载组件可通过多个支撑板从电池模组的底部托起承载电池模组,并实现对电池模组在第一方向上的调整,使得电池模组所处高度与壳体移动组件、对压组件所处高度一致,然后壳体移动组件夹持并运送电池壳体,将电池壳体慢慢靠近电池模组,与此同时,对压组件从电池模组的另一侧抵接顶住电池模组,多个支撑板并可通过将电池模组底部的多个支撑板逐个撤掉的方式,慢慢地将电池壳体套接于电池模组外周,直至电池模组完整地进入到电池壳体内。更具体的,一级升降单元启动作业,可同时驱使所有的支撑板同步升降,从而调整电池模组在第一方向上的位置,使电池模组与电池壳体处于同一高度,当电池模组的位置调整好以后,壳体移动组件驱使电池壳体朝电池模组方向移动,当电池模组局部进入到电池壳体后,二级升降单元逐个启动作业,电池模组底部的多个支撑板逐个下行并与电池模组底部分离,避让出空间以使电池壳体能够持续移动,直至电池模组完全进入到电池壳体内,完成模组入壳作业。
[0014]优选的,所述壳体移动组件包括与机台连接的壳体驱动单元、由壳体驱动单元驱使朝第二方向移动的壳体夹持模组,所述壳体夹持模组包括夹持座、以及设置在夹持座上的若干夹紧单元,所述壳体移动组件还包括导向板,所述导向板设置有导向组件,所述导向组件用于引导电池模组进入到电池壳体内。
[0015]壳体夹持模组将电池壳体牢牢夹紧,并在壳体驱动单元的驱使下,朝着第二方向移动,渐渐靠近电池模组并最终将电池模组完整包裹。
[0016]优选的,所述导向组件包括第一延伸片和第二延伸片,所述第一延伸片以及所述第二延伸片相对设置,且朝远离于电池模组一侧连接在导向板。
[0017]导向板及其上的导向组件的设置,可对电池模组起到导向的作用,确保电池模组准确可靠地对置电池壳体开口,保证电池模组稳定进入到电池壳体内。第一延伸片和第二延伸片的设置,是对导向组件导向作用的进一步优化,可进一步保证导向作用的可靠性,更进一步确保电池模组能够稳定进入到电池壳体内。
[0018]优选的,所述夹持座通过缓冲滑轨与壳体驱动单元连接,所述夹紧单元的数量为三个,三个所述夹紧单元呈等腰三角形分布。
[0019]等腰三角形分布的三个夹紧单元,充分利用力学与几何学的公理,保证电池壳体
固定效果的可靠性,避免电池壳体在安装挤压电池模组的过程中出现移位,保证模组入壳作业稳序进行。
[0020]缓冲滑轨的设置,可使壳体移动组件在第二方向上的移动提供缓冲作用,使得入壳过程中,电池壳体能够获得缓冲,有效避免电池壳体和电池模组受损,提升产品良率。
[0021]优选的,所述对压组件包括与机台连接的对压座、连接于对压座的对压驱动单元、以及由对压驱动单元驱使沿第二方向移动的对压板。
[0022]对压组件固定在机台上,对压板由对压驱动单元驱使,顶接于电池模组,以使电池模组稳定进入到移动中的电池壳体内,模组入壳作业时,电池壳体、电池模组以及压板三者的对接面中心点形成一条直线,确保模组入壳作业的稳定进行。
[0023]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模组入壳方法,包括步骤一:将电池模组放置在模组承载组件上,将电池壳体放置在壳体移动组件上;步骤二:模组承载组件调整电池模组在第一方向以及第三方向的位置,使得电池模组处于第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模组承载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承载座(110)、连接于承载座(110)的一级升降单元(120)、由一级升降单元(120)驱使移动的滑轨套件(130)、设置在所述滑轨套件(130)并可沿第一方向移动的支撑台(140)、设置在所述支撑台(140)的二级升降单元(150);其中,所述二级升降单元(150)沿第二方向设置,且二级升降单元(150)连接有若干支撑板(160),所述支撑板(160)用于从电池模组底部托起电池模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组承载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二级升降单元(150)包括沿第二方向分布的若干第一顶升单元(151)和沿第二方向分布的若干第二顶升单元(152),所述第一顶升单元(151)的输出端连接有所述支撑板(160),所述第二顶升单元(152)的输出端连接有所述支撑板(160)。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模组承载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二级升降单元(150)通过横移单元连接于支撑台(140),所述横移单元可驱使二级升降单元(150)沿第三方向移动。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模组承载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160)通过对中单元连接于二级升降单元(150),所述对中单元可驱使支撑板(160)在第三方向上移动并对中。5.一种模组入壳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

4项中任一项所述的模组承载组件(100),还包括机台(200)、壳体移动组件(300)和对压组件(400),所述壳体移动组件(300)用于夹持并运送电池壳体,所述对压组件(400)与模组承载组件(100)上的电池模组抵接,所述模组承载组件(100)上的电池模组与壳体移动组件(300)上的电池壳体处于同一高度。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模组入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移动组件(300)包括与机台(200)连接的壳体驱动单元(310)、由壳体驱动单元(310)驱使朝第二方向移动的壳体夹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请求不公布姓名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利元亨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