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转变压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33383 阅读:17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旋转变压器。该旋转变压器即使在励磁线圈与检测线圈之间的间隙发生变动的情况下,也能够维持较高的检测精度。该旋转变压器具有以薄膜状形成在平板上的第1线圈层(2)及第2线圈层(4)、和形成在第1线圈层(2)与第2线圈层(4)之间的绝缘层(3),SIN信号励磁线圈(11)包括形成于第1线圈层(2)的SIN第1励磁线圈(22)、和形成于第2线圈层(4)的SIN第2励磁线圈(42),COS信号励磁线圈(12)包括形成于第1线圈层(2)的COS第1励磁线圈(21)、和形成于第2线圈层(4)的COS第2励磁线圈(41)。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检测汽车用电动机等的输出轴的旋转角度的旋转变压器
技术介绍
在混合动力汽车、电动汽车中,正在使用高输出功率的无刷电动机,预想今后也会 大功率化。为了控制混合动力汽车的无刷电动机,需要正确地掌握电动机的输出轴的旋转 角度。其原因在于,为了控制对定子各线圈的通电切换,需要正确地掌握转子的旋转位置。因此,在电动机中安装有旋转变压器,期望能正确地检测角度。对于汽车的驱动机 构所采用的旋转变压器,除环境适应性好等之外,由于驱动机构的转速较高,因此,还要求 高精度化。而且,与其他车载零件同样,对于旋转变压器也要求小型化和低成本化。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这样的片状线圈,即,在绝缘片层的正面配置A相检测线 圈,在绝缘片层的反面配置B相检测线圈。在此,A相检测线圈与B相检测线圈的相位错开 90度。另外,励磁线圈也由片状线圈构成。励磁线圈与检测线圈之间具有规定的间隙,且相 对地配置。在专利文献2中还记载有这样的构造,即,如图18所示,在转子侧的基板的正面和 反面形成励磁线圈,在定子侧的基板的正面侧形成SIN线圈,在反面侧形成COS线圈。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平8-292066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平8-136211号公报但是,在专利文献1及2中存在如下问题。S卩,如图18所示,在第1状态下,励磁线圈与SIN线圈的距离为0. 5mm,励磁线圈与 COS线圈的距离为1. 0mm。为了调整因基板的厚度而在COS线圈和SIN线圈中产生的输出 振幅,对输出振幅进行增益调整。但是,由于汽车电动机是大型的,因此,由热膨胀、轴承的松动导致的轴线方向上 的尺寸变化较大。例如,图19表示在轴线方向上距离变化了 0.25mm后的第2状态。在图 19中,励磁线圈与SIN线圈的距离为0. 75mm,励磁线圈与COS线圈的距离为1. 25mm。在这种情况下,如图17所示,SIN线圈输出从0. 7IV (图18的情况)变为0. 63V (图 19的情况)。另外,COS线圈输出从0. 57V(图18的情况)变为0. 53V(图19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将图18的情况下的COS线圈的增益设定为0.71/0.57 = 1.25,因此,与图19的情况下的增益0. 63/0. 53 = 1. 19不同,存在产生角度检测误差的问 题。而且,由于期望对汽车用电动机的输出轴进行高精度的检测,因此这一点特别成 为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为了解决该课题而提供一种即使在励磁线圈与检测线 圈之间的间隙发生变动的情况下也能够维持较高的检测精度的旋转变压器。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旋转变压器具有如下的构造。(1) 一种旋转变压器,该旋转变压器具有形成在平板上的SIN线圈和COS线圈,其 特征在于,具有形成在平板上的第1线圈层及第2线圈层、和形成在第1线圈层与第2线圈 层之间的绝缘层,SIN线圈包括形成于第1线圈层的SIN第1线圈、和形成于第2线圈层的 SIN第2线圈,COS线圈包括形成于第1线圈层的COS第1线圈、和形成于第2线圈层的COS 第2线圈。(2)在(1)所述的旋转变压器中,其特征在于,上述SIN第1线圈和上述COS第2 线圈在周向上位于相同位置,上述SIN第2线圈和上述COS第1线圈在周向上位于相同位置。(3)在(1)或(2)所述的旋转变压器中,其特征在于,上述SIN第1线圈与上述SIN 第2线圈通过形成于上述绝缘层的通孔相连接,上述COS第1线圈与上述COS第2线圈通 过形成于上述绝缘层的通孔相连接。(4)在(1) (3)中任一项所述的旋转变压器中,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线圈层及 上述第2线圈层是通过在利用印刷描画导电性墨之后进行烧制而形成。(5)在(1) (4)中任一项所述的旋转变压器中,其特征在于,上述SIN线圈及上 述COS线圈为励磁线圈。采用具有这样的特征的本专利技术的旋转变压器,可获得如下的作用、效果。(1) 一种旋转变压器,该旋转变压器具有形成在平板上的SIN线圈和COS线圈,其 特征在于,具有形成在平板上的第1线圈层及第2线圈层、和形成在第1线圈层与第2线圈 层之间的绝缘层,SIN线圈包括形成于第1线圈层的SIN第1线圈、和形成于第2线圈层的 SIN第2线圈,COS线圈包括形成于第1线圈层的COS第1线圈、和形成于第2线圈层的COS 第2线圈,因此,即使在励磁线圈与检测线圈之间的间隙发生变动的情况下,SIN线圈与COS 线圈也能始终保持规定的位置关系,因此不会产生检测误差。(2)在(1)所述的旋转变压器中,其特征在于,上述SIN第1线圈和上述COS第2 线圈在周向上位于相同位置,上述SIN第2线圈和上述COS第1线圈在周向上位于相同位 置,因此,能够容易地使SIN线圈与COS线圈的位置关系例如相对于励磁线圈或相对于检测 线圈始终恒定。(3)在(1)或⑵所述的旋转变压器中,其特征在于,上述SIN第1励磁线圈与上 述SIN第2励磁线圈通过形成于上述绝缘层的通孔相连接,上述COS第1励磁线圈与上述 COS第2励磁线圈通过形成于上述绝缘层的通孔相连接,因此,能够容易地制造励磁线圈。(4)在⑴ (3)中任一项所述的旋转变压器中,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线圈层及 上述第2线圈层是通过在利用印刷描画导电性墨之后进行烧制而形成,因此,即使因烧制 而在第1线圈层和第2线圈层中存在偏差,由于具有(1)的构造,因此,也能够使SIN线圈 与COS线圈的电阻值各自平均化并使电阻值互相抵消,很少使检测精度变差。(5)在(1) (4)中任一项所述的旋转变压器中,其特征在于,上述SIN线圈及上 述cos线圈为励磁线圈,因此,能够始终产生恒定的磁场。附图说明图1是在表面形成有SIN信号励磁线圈11和COS信号励磁线圈12的主体侧旋转变压器的分解立体图。图2是图1的(d)中的第1线圈层2的俯视图。图3是在图2中仅提取出COS线圈部21予以图示的图。图4是在图2中仅提取出SIN线圈部22予以图示的图。图5是图1的(b)中的第2线圈层4的俯视图。图6是以图5中的A部表示的部分的放大图。图7是在图5中仅提取出SIN线圈部42予以图示的图。图8是在图5中仅提取出COS线圈部41予以图示的图。图9是示意地表现COS线圈部21A与COS线圈部41A的连接的图。图10是层间绝缘层3的俯视图。图11是以图10中的B表示的部分的放大图。图12是端子位置的局部剖视图。图13是图12的CC剖视图。图14是旋转变压器转子的构造的分解立体图。图15是表示旋转变压器的位置检测控制的框图。图16是简单地表示实施例的电动机构造的剖视图。图17是表示以往的旋转变压器构造的图。图18是以往的旋转变压器的说明图。图19是以往的旋转变压器的数据图。具体实施例方式接着,参照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第1实施例。图16是简单地表示第1实施例的电动机构造的剖视图。电动机10是包括壳主体61、壳盖62、电动机定子63、电动机转子64、电动机轴65、 电动机轴承66a和电动机轴承66b的无刷电动机。壳主体61及壳盖62是通过铸造铝合金等来制作的,在壳主体61上装配有电动机 轴承66b,在壳盖62上装配有电动机轴承66a,由电动机轴承66b及电动机轴承66a支承电 动机轴65以使电动机轴65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旋转变压器,该旋转变压器具有形成在平板上的SIN线圈和COS线圈,其特征在于,具有形成在平板上的第1线圈层及第2线圈层、和形成在上述第1线圈层与上述第2线圈层之间的绝缘层;上述SIN线圈包括形成于上述第1线圈层的SIN第1线圈、和形成于上述第2线圈层的SIN第2线圈;上述COS线圈包括形成于上述第1线圈层的COS第1线圈、和形成于上述第2线圈层的COS第2线圈。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中村健英
申请(专利权)人:爱三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