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靶向融合蛋白Rainbody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技术

技术编号:39330699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12 16:06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融合蛋白,其包含第一多肽链和第二多肽链,其中所述第一多肽链从N端至C端依次包含:第一结合模块的第一部分,第一连接区域,第二结合模块的第二部分;所述第二多肽链从N端至C端依次包含:第二结合模块的第一部分,第二连接区域,第一结合模块的第二部分;并且其中所述第一结合模块的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一结合模块的第二部分能够形成特异性结合靶标的功能性结合位点;所述第二结合模块的第一部分与第二结合模块的第二部分能够形成特异性结合靶标的功能性结合位点;并且其中所述第一连接区域与所述第二连接区域能够二聚化。本申请还提供了制备所述融合蛋白的方法及其用途。其用途。其用途。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靶向融合蛋白Rainbody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0001]本申请通常涉及融合蛋白领域。更具体地,本申请涉及一种多靶向的蛋白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0002]专利技术背景
[0003]20世纪80年代中期,研究人员设计出有两个结合模块的抗体,一个与肿瘤细胞抗原结合,另一个与T细胞表面的CD3蛋白相匹配。 1985年,Pilar Perez等人(Specific targeting of cytotoxic T cells byanti

T3 linked to anti

target cell antibody,Pilar Perez,Robert W. Hoffman,Stephen Shaw,Jeffrey A.Bluestone&David M.Segal Naturevolume 316,pages354

356(1985)Cite this article)报道了这种双特异性抗体可以破坏培养皿中的癌细胞并能缩小小鼠体内的肿瘤。2000年, Peter Kufer和Gert Riethm
ü
ller推出一种简化的双特异性抗体,其两个模块通过一种柔性肽而不是传统的抗体骨架连接。简化的设计使得抗体的制造更容易,但由于抗体骨架的缺失,肾脏会在2小时内将其从血液中清除。这种类型的分子也被称为双特异性T细胞衔接器 (bispecific T cell engager,)。
[0004]BITE分子虽然展示了强大的抗肿瘤能力,但其产量仍然较低,而且这种双特异性抗体有时也会引发严重的副作用,包括肝损伤和过度免疫反应,其中白细胞会分泌大量有毒的细胞因子信号。这样的细胞因子“风暴”会导致发烧,严重时还会导致器官损伤。
[0005]为了解决多特异性抗体的制造问题,近年来涌现了大量不同的分子模式,用于多特异性抗体的分子设计与制造。但如何设计使两个或者更多个结合模块以实现多靶向以及协同作用,仍然面临诸多挑战。
[0006]专利技术概述
[0007]本文中提供一种新的多靶向融合蛋白Rainbody及其制备方法。所述融合蛋白包括第一多肽链和第二多肽链,其中所述第一多链的N端包含结合模块A的第一部分,C端则包含结合模块B的第二部分;所述第二多肽链的N端包含结合模块B的第一部分,C端则包含结合模块A的第二部分。第一多肽链结合模块A的第一部分与第二多肽链结合模块A的第二部分彼此结合,形成完整的或具有功能性的结合位点;同样地,第二链结合模块B的第一部分与第一链结合模块B的第二部分亦彼此结合,形成完整的或具有功能性的结合位点。由此融合蛋白的第一多肽链与第二多肽链互相匹配结合,形成一种双向环化的球状结构。
[0008]在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融合蛋白,其包含第一多肽链和第二多肽链,其中
[0009]所述第一多肽链从N端至C端依次包含:第一结合模块的第一部分,第一连接区域,第二结合模块的第二部分;
[0010]所述第二多肽链从N端至C端依次包含:第二结合模块的第一部分,第二连接区域,第一结合模块的第二部分;并且其中
[0011]所述第一结合模块的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一结合模块的第二部分能够形成特异性结合靶标的功能性结合位点;
[0012]所述第二结合模块的第一部分与第二结合模块的第二部分能够形成特异性结合
靶标的功能性结合位点;并且其中
[0013]所述第一连接区域与所述第二连接区域能够二聚化。
[0014]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一结合模块的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一连接区域直接融合或通过第一接头融合。
[0015]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一连接区域与所述第二结合模块的第二部分直接融合或通过第二接头融合。
[0016]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二结合模块的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连接区域直接融合或通过第三接头融合。
[0017]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二连接区域与所述第一结合模块的第二部分直接融合或通过第四接头融合。
[0018]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一结合模块的第一部分为第一抗体的重链可变区,并且所述第一结合模块的第二部分为第一抗体的轻链可变区,或反之亦然。
[0019]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一结合模块的第一部分为配体,并且所述第一结合模块的第二部分为所述配体的受体,或反之亦然。
[0020]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二结合模块的第一部分为第二抗体的重链可变区,并且所述第二结合模块的第二部分为第二抗体的轻链可变区,或反之亦然。
[0021]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二结合模块的第一部分为配体,并且所述第二结合模块的第二部分为所述配体的受体,或反之亦然。
[0022]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一结合模块的第一部分为第一抗体的轻链可变区

第五接头

第二抗体的重链可变区,并且所述第一结合模块的第二部分为第二抗体的轻链可变区

第六接头

第一抗体的重链可变区,并且其中所述第二结合模块的第一部分为第三抗体的轻链可变区

第七接头
‑ꢀ
第四抗体的重链可变区,并且,所述第二结合模块的第二部分为第四抗体的轻链可变区

第八接头

第三抗体的重链可变区。
[0023]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一结合模块的第一部分为第一抗体的轻链可变区

第五接头

第二抗体的重链可变区,并且所述第一结合模块的第二部分为第二抗体的轻链可变区

第六接头

第一抗体的重链可变区,并且所述第二结合模块的第一部分为配体,并且所述第二结合模块的第二部分为所述配体的受体,或反之亦然。
[0024]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一结合模块的第一部分为配体,并且所述第一结合模块的第二部分为所述配体的受体,或反之亦然,并且所述第二结合模块的第一部分为第三抗体的轻链可变区

第七接头

第四抗体的重链可变区,并且,所述第二结合模块的第二部分为第四抗体的轻链可变区

第八接头

第三抗体的重链可变区。
[0025]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一连接区域和所述第二连接区域各自独立地选自抗体的Fc结构域、配体和受体。
[0026]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其中所述第一接头、第二接头、第三接头、第四接头、第五接头、第六接头、第七接头和/或第八接头为肽接头。
[0027]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一接头至第八接头相同或不相同。
[0028]在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核酸,其编码第一方面所述的融合蛋白。
[0029]在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表达载体,其包含第二方面所述的核酸。
[0030]在第四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宿主细胞,其包含第二方面所述的核酸或第三方
面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融合蛋白,其包含第一多肽链和第二多肽链,其中所述第一多肽链从N端至C端依次包含:第一结合模块的第一部分,第一连接区域,第二结合模块的第二部分;所述第二多肽链从N端至C端依次包含:第二结合模块的第一部分,第二连接区域,第一结合模块的第二部分;并且其中所述第一结合模块的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一结合模块的第二部分能够形成特异性结合靶标的功能性结合位点;所述第二结合模块的第一部分与第二结合模块的第二部分能够形成特异性结合靶标的功能性结合位点;并且其中所述第一连接区域与所述第二连接区域能够二聚化。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融合蛋白,其中所述第一结合模块的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一连接区域直接融合或通过第一接头融合,任选地,所述第一连接区域与所述第二结合模块的第二部分直接融合或通过第二接头融合,任选地,所述第二结合模块的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连接区域直接融合或通过第三接头融合,任选地,所述第二连接区域与所述第一结合模块的第二部分直接融合或通过第四接头融合。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融合蛋白,其中所述第一结合模块的第一部分为第一抗体的重链可变区,并且所述第一结合模块的第二部分为第一抗体的轻链可变区,或反之亦然,任选地,所述第一结合模块的第一部分为配体,并且所述第一结合模块的第二部分为所述配体的受体,或反之亦然,任选地,所述第二结合模块的第一部分为第二抗体的重链可变区,并且所述第二结合模块的第二部分为第二抗体的轻链可变区,或反之亦然,任选地,所述第二结合模块的第一部分为配体,并且所述第二结合模块的第二部分为所述配体的受体,或反之亦然。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融合蛋白,其中所述第一结合模块的第一部分为第一抗体的轻链可变区

第五接头

第二抗体的重链可变区,并且所述第一结合模块的第二部分为第二抗体的轻链可变区

第六接头

第一抗体的重链可变区,或者所述第一结合模块的第一部分为配体,并且所述第一结合模块的第二部分为所述配体的受体,或反之亦然;并且其中所述第二结合模块的第一部分为第三抗体的轻链可变区

第七接头

第四抗体的重链可变区,并且,所述第二结合模块的第二部分为第四抗体的轻链可变区

第八接头

第三抗体的重链可变区,或者所述第二结合模块的第一部分为配体,并且所述第二结合模块的第二部分为所述配体的受体,或反之亦然,优选地,所述第一抗体与第三抗体相同,所述第五接头与第七接头相同,所述第二抗体与第四抗体相同,并且所述第六接头与第八接头相同。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融合蛋白,其中所述第一结合模块的第一部分为第一抗体的重链可变区

第五接头

第二抗体的轻链可变区,并且所述第一结合模块的第二部分为第二抗体的重链可变区

第六接头

第一抗体的轻链可变区,或者所述第一结合模块的第一部分为配体,并且所述第一结合...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钱尼良张坤霖李宏杰杨翠马郁振军王富玉潘秀颉高新宋海峰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免疫方舟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