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行人保护的前保险杠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9313548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12 15:5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优化行人保护的前保险杠系统,其包括:前保险杠总成、上进气格栅支架、中央支撑调节杆机构、左侧支撑脚和右侧支撑脚,中央支撑调节杆机构与上进气格栅支架集成,前保险杠总成通过中央支撑调节杆机构与前横梁支架定位并锁紧;左侧支撑脚和右侧支撑脚分别安装在上进气格栅支架的两侧,左侧支撑脚和右侧支撑脚分别与对应的前大灯定位。本发明专利技术取消了传统的中支架方案,上进气格栅与前保蒙皮在供应商处完成总成预装。通过上格栅两侧支撑脚完成与前大灯的定位,从而实现无需工装就能完成前保总成的安装。其引入了中央支撑调节杆机构,此结构与上进气格栅支架集成,所需空间较小,为行人保护臀部工况预留足够空间。为行人保护臀部工况预留足够空间。为行人保护臀部工况预留足够空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优化行人保护的前保险杠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车身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优化行人保护的前保险杠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在各类汽车交通事故中,行人属于弱势群体,往往更容易收到伤害。为了尽可能降低行人受伤的风险,提升车辆对车外行人的安全性。针对国标行人保护标准GB/T 24550

2009,其更新版本GB 24550

202X预计将于2024年实施,除由推荐性国标修改为强制性国标外,对行人保护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
[0003]此外,我国相继发布了中国新车评价规程(C

NCAP2021)以及中国保险汽车安全指数(C

IASI2.0)测试评价体系,也都将行人保护纳入评价体系,并给出了不同的试验方法和评价指标。
[0004]申请人的设计一直秉承着家族造型,近年的新车型体现出了更具年轻化和运动感。对于前保险杠系统来说,主要体现在进气口上下宽度相差较大,越大的下进气格栅具有更强烈的运动感。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上进气格栅,则采用了细窄的条线造型,打破传统前脸布局,更增加了科技感。
[0005]然而,对于目前较窄的上进气格栅,即前保险杠和上进气格栅的分界较高的情况。一般采用中支架固定方案,中支架置于前保险杠蒙皮后端,置于前端模块前端。
[0006]图1为现有技术中前保险杠的传统固定方案示意图。如图1所示,在这种固定方案中,前保险杠系统包括中支架10、前保险杠总成20、上进气格栅21、泡沫22和前横梁23等等。中支架10承担着前保险杠20的主要负载。安装顺序为:中支架10采用两侧的卡钩11与前端模块30定位,通过3个M6组合螺钉40分别固定到前端模块30和锁支架50上,再将前保险杠蒙皮70通过卡扣60固定到中支架10。
[0007]图2为现有技术中前保险杠的主视图。图3为图2中沿A

A线剖开的剖视图。如图2和图3所示,通过截面显示,可以更清晰的看到中支架10和周边零件的固定匹配关系。
[0008]以中支架作为前保险杠的连接方案是传统的设计方案,下面从定位方式、缝隙匹配、结构要求以及行人保护要求、维修经济性要求等来分析中支架的设计。
[0009]一、定位方式:前保险杠的定位与缝隙相关,但不依赖于前端模块的位置。因此需要将中支架与前端模块进行Z和Y调整。而前保险杠与前盖和大灯的定位则需要使用工装。
[0010]二、缝隙匹配:中支架是前保总成的主要紧固部件,负责维护前盖,大灯和翼子板的缝隙。因此,中支架必须以振动稳定的方式固定,并且几何结构上对Z向力保持稳定,才能保证保险杠永久固定在设定位置。
[0011]三、结构要求:在前保险杠碰撞测试后,前保险杠固定区域必须稳定,与中支架固定区域不得断裂。
[0012]四、行人保护要求:中支架必须确保遵守行人保护规定,中支架的前部区域在车辆行驶方向上必须柔软,但又要保证前保险杠区域实现无变形的设计。
[0013]五、维修经济性要求:中支架在RCAR试验后,不得损坏前端模块或散热器。以保证
维修经济性,所以前端模块的结构必须比中支架更稳定。
[0014]综上所述,传统中支架的连接方案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
[0015]一、需要通过工装来调整前保险杠与前盖和前大灯的定位。
[0016]二、中支架的几何结构直接影响前保险杠与周边件的缝隙匹配以及高低温振动试验的稳定性。
[0017]三、中支架与前保险杠的固定区域要有足够的强度,需要通过经验值或模拟计算来验证。
[0018]四、中支架在前保背面的支撑结构既不能太软也不能太硬。
[0019]五、中支架的结构必须弱于前端模块,才能保证维修经济性要求。
[0020]以上可以看出,中支架的结构要兼顾前保险杠的强度要求、行人保护要求和维修经济性要求,这些要求都要并存但又相悖而行,所以设计上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0021]有鉴于此,本申请专利技术人设计了一种优化行人保护的前保险杠系统,以期克服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22]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前保险杠的中支架结构设计无法兼顾强度要求、行人保护要求和维修经济性要求等缺陷,提供一种优化行人保护的前保险杠系统。
[0023]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
[0024]一种优化行人保护的前保险杠系统,其特点在于,所述优化行人保护的前保险杠系统包括:前保险杠总成、上进气格栅支架、中央支撑调节杆机构、左侧支撑脚和右侧支撑脚,所述中央支撑调节杆机构与所述上进气格栅支架集成,所述前保险杠总成通过所述中央支撑调节杆机构与前横梁支架定位并锁紧;
[0025]所述左侧支撑脚和所述右侧支撑脚分别安装在所述上进气格栅支架的两侧,所述左侧支撑脚和所述右侧支撑脚分别与对应的前大灯定位。
[0026]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前保险杠系统还包括调节环,所述调节环安装在所述上进气格栅支架上,与所述前保险杠总成连接。
[0027]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调节环与所述前保险杠系统的前盖间隙配合,所述调节环和所述前盖之间的缝隙在Y向上可调整。
[0028]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调节环上设置有长腰孔,所述调节环通过所述长腰孔与所述前盖连接。
[0029]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前保险杠系统还包括前保蒙皮,所述上进气格栅支架与所述前保蒙皮集成呈一总成。
[0030]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前保险杠系统还包括底部封闭支撑件,所述底部封闭支撑件安装在所述前保险杠总成的下部。
[0031]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底部封闭支撑件的前端呈台阶状,后端呈拱形。
[0032]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底部封闭支撑件内设置有多根横向或者纵向的筋条。
[0033]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左侧支撑脚和所述右侧支撑脚的内壁面上设置有
局部减弱结构。
[0034]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局部减弱结构为一凹口。
[0035]本专利技术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
[0036]本专利技术优化行人保护的前保险杠系统,具有如下诸多优势:
[0037]一、取消了传统的中支架方案,上进气格栅与前保蒙皮在供应商处完成总成预装。通过上格栅两侧支撑脚完成与前大灯的定位,从而实现无需工装就能完成前保总成的安装。
[0038]二、引入了中央支撑调节杆机构,此结构与上进气格栅支架集成,所需空间较小,为行人保护臀部工况预留足够空间。
[0039]三、中央调节杆机构可通过工具进行调节,使其下端与前横梁支架在Z向实现可靠支撑定位,防止前保总成在中央区域因重力作用下的塌陷,确保高低温振动试验下前保险杠系统的稳定性。
[0040]四、上进气格栅上的调节环设计成长腰孔,可实现Y向调整,从而补偿前保险杠系统和前盖的匹配缝隙。
[0041]五、上进气格栅支架的两侧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优化行人保护的前保险杠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优化行人保护的前保险杠系统包括:前保险杠总成、上进气格栅支架、中央支撑调节杆机构、左侧支撑脚和右侧支撑脚,所述中央支撑调节杆机构与所述上进气格栅支架集成,所述前保险杠总成通过所述中央支撑调节杆机构与前横梁支架定位并锁紧;所述左侧支撑脚和所述右侧支撑脚分别安装在所述上进气格栅支架的两侧,所述左侧支撑脚和所述右侧支撑脚分别与对应的前大灯定位。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优化行人保护的前保险杠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前保险杠系统还包括调节环,所述调节环安装在所述上进气格栅支架上,与所述前保险杠总成连接。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优化行人保护的前保险杠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环与所述前保险杠系统的前盖间隙配合,所述调节环和所述前盖之间的缝隙在Y向上可调整。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优化行人保护的前保险杠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环上设置有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潘霏霏孙浩然孙碧田孟小斌缪唯佳黄荣奎梁哲逸秦际静
申请(专利权)人:上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