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的悬置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9126817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23 14: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的悬置系统,包括第一悬置组件、第二悬置组件和前悬置软垫总成;第一悬置组件和第二悬置组件包括悬置软垫总成和悬置支架总成;悬置支架总成包括第一骨架和内嵌套,悬置软垫总成包括第一内管、第一外管、第一主簧和限位板;第一骨架与第一内管的装配端面为相互平行的斜面,第一骨架与第一内管的装配端面之间留有装配间隙。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将第一骨架与第一内管的装配端面设置为相互平行的斜面,起到导向与装配到位的限位作用,第一骨架与第一内管的装配端面间预留装配间隙,可大幅降低装配的难度的同时保证较高的装配精度。较高的装配精度。较高的装配精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的悬置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
,尤其涉及一种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的悬置系统。

技术介绍

[0002]新能源汽车的动力总成向着高集成度方向发展,一般结构较大且质量重,往往需要安装悬置总成用于支撑动力总成的重量;整车行驶过程中震动过大会影响汽车行驶安全性和舒适性,因此悬置软垫必须具备吸震减震,隔音降噪的同时,具备对动力总成限位的功能,在确保悬置软垫能起到隔震作用的同时又需要保证动力总成在可控的范围内发生运动,避免因动力总成位移量过大导致和周边零部件发生碰撞,因此悬置软垫的刚度和结构形式会影响汽车操作的稳定性以及乘车的舒适性。考虑到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结构一般较大,副车架空间较小,布置比较紧凑,使其悬置结构设计空间受到压缩。因空间不足导致减震橡胶用量减少,为保证限位功能势必要提高橡胶的刚度,这对动力总成的吸震减震功能的实现是不利的,并且更容易对悬置结构造成疲劳损伤。而且在周边结构紧凑、零部件密度大的位置装配悬置结构,装配空间不足与装配位置不可视,导致装配难度较大。
[0003]所以有必要提供一种系统通用化程度高,系统各部件方便安装且安装精度高,同时满足汽车减震、降噪、承载和限位需求,使用寿命长的悬置系统。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的悬置系统,系统各部件方便安装且安装精度高,同时满足汽车减震、降噪、承载和限位需求,使用寿命长。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的悬置系统,包括第一悬置组件1、第二悬置组件2和前悬置软垫总成3;
[0007]第一悬置组件1和第二悬置组件2包括悬置软垫总成4和悬置支架总成5;
[0008]悬置软垫总成4与副车架压装为一体,悬置支架总成5与动力总成通过螺栓连接;
[0009]前悬置软垫总成3与动力总成和副车架连接;
[0010]悬置支架总成5包括第一骨架501和内嵌套502,悬置软垫总成4包括第一内管401、第一外管402、第一主簧403和限位板404;
[0011]第一骨架501与第一内管401的装配端面为相互平行的斜面,第一骨架501与第一内管401的装配端面之间留有装配间隙。
[0012]进一步地,第一内管401内攻螺纹,螺栓穿过第一内管401连接悬置软垫总成4和悬置支架总成5;
[0013]第一外管402套于第一内管401的外侧,第一外管402与副车架压装连接;
[0014]第一外管402和第一内管401之间设置有第一主簧403;
[0015]限位板404为圆形或长圆形金属板,限位板404的中央由内到外设置有圆形通孔
405和沉台406,通孔405和第一内管401的内径尺寸与所述螺栓的外径尺寸相匹配。
[0016]进一步地,第一内管401为金属管;
[0017]第一外管402为金属或非金属高分子材料,非金属高分子材料包括尼龙材料;
[0018]第一主簧403为橡胶材料;
[0019]第一主簧403与第一外管402和第一内管401通过硫化连接。
[0020]进一步地,第一主簧403靠近限位板404的一端为波浪形。
[0021]进一步地,通孔405靠近第一内管401的一端对称设置有多个弹性卡子407,第一内管401的第一端对应所述弹性卡子407的位置对应设置有沟槽408。
[0022]进一步地,内嵌套502为外圆周面设置有多条环形槽503的金属管,
[0023]进一步地,第一骨架501设置有与所述内嵌套502匹配的第一安装孔,内嵌套502通过第一安装孔与所述第一骨架501铸造成型为一体。
[0024]进一步地,第一安装孔靠近第一内管401的一侧设置有限位凸台504,第一内管401的第二端对应限位凸台504的位置设置有限位槽409,第一骨架501靠近第一内管401的一侧的底部设置有导向结构505。
[0025]进一步地,前悬置软垫总成3包括第二骨架301、第二内管302、第二外管303、第二主簧304,
[0026]第二骨架301设置有第二安装孔,第二安装孔与第二外管303过盈配合,
[0027]第二外管303套于第二内管302的外侧,第二外管303为金属或非金属高分子材料,非金属高分子材料包括尼龙材料,
[0028]第二内管302的两端可拆卸连接有防撞垫305,防撞垫305的垫圈表面设置有波浪形凸起,
[0029]第二内管302和第二外管303之间设置有第二主簧304,第二主簧304与第二内管302和第二外管303通过硫化连接。
[0030]进一步地,前悬置软垫总成3包括二级隔振结构306,二级隔振结构306包括隔振内管307和中央设置有第三安装孔的隔振软塞308,隔振内管307嵌于第三安装孔并与所述隔振软塞308通过硫化连接,隔振软塞308的外圆周面为波浪形。
[0031]进一步地,前悬置软垫总成3还包括多个第四安装孔,二级隔振结构306的长度为第四安装孔的深度的一半,各个第四安装孔内通过过盈配合对称设置有两个二级隔振结构306。
[0032]本技术的技术效果和优点:
[0033]本技术通过将第一骨架与第一内管的装配端面设置为相互平行的斜面,配合在第一骨架上设置的装配导向结构和限位凸台以及第一内管的限位槽,起到导向与装配到位的限位作用,第一骨架与第一内管的装配端面间预留装配间隙,可大幅降低装配的难度的同时保证较高的装配精度。
[0034]本技术通过将二级隔振结构创造性地设计为无外管、且分成对称的两部分的结构,可节省专业压装设备,降低开发费用,且在更换时,不借用任何专业工装设备即可简单高效的完成更换,隔振软塞的外周采用波浪形设计,可在受到撞击时降低动刚度的同时降低疲劳损伤、减少碰撞异响并提高使用寿命。
[0035]本技术通过将在橡胶材质的第一主簧、第二主簧和防撞垫的作用面设置波浪
形结构,可在恶劣工况下,第一主簧第二主簧与限位板、防撞垫与限位板碰撞时有效降低橡胶损伤和异响。
[0036]本技术的悬置支架的螺纹安装孔通过采用外圆周面设置有多条环形槽的高强度钢内嵌套与之铸造为一体,在保证悬置支架主体使用铸铝材料完成轻量化目标的同时满足悬置的安装强度需求,环形槽的设置使内嵌套在与支架铸造为一体后,在任何高负荷下都不会从支架脱出,确保了悬置支架的稳定性,本技术的第一外管和第二外管均可采用尼龙材料,进一步满足轻量化的诉求。
[0037]本技术的限位板设计有弹性卡子结构,可保证限位板与第一内管的正确安装,限位板的螺栓安装位置采用沉台设计,避免大面积冲压件与法兰面无法贴合的问题。
[0038]本技术的左右悬置总成设计为相同结构,前悬置软垫总成的第二内管以及第二外管与左右悬置总成的第一内管以及第一外管可通用,整个系统通用化程度较高,进一步降低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的悬置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悬置组件(1)、第二悬置组件(2)和前悬置软垫总成(3);所述第一悬置组件(1)和第二悬置组件(2)包括悬置软垫总成(4)和悬置支架总成(5);所述悬置软垫总成(4)与副车架压装为一体,所述悬置支架总成(5)与动力总成通过螺栓连接;所述前悬置软垫总成(3)与动力总成和副车架连接;所述悬置支架总成(5)包括第一骨架(501)和内嵌套(502),所述悬置软垫总成(4)包括第一内管(401)、第一外管(402)、第一主簧(403)和限位板(404);所述第一骨架(501)与所述第一内管(401)的装配端面为相互平行的斜面,所述第一骨架(501)与所述第一内管(401)的装配端面之间留有装配间隙。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的悬置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管(401)内攻螺纹,螺栓穿过所述第一内管(401)连接所述悬置软垫总成(4)和所述悬置支架总成(5);所述第一外管(402)套于所述第一内管(401)的外侧,所述第一外管(402)与副车架压装连接;所述第一外管(402)和所述第一内管(401)之间设置有第一主簧(403);所述限位板(404)为圆形或长圆形金属板,所述限位板(404)的中央由内到外设置有圆形通孔(405)和沉台(406),所述通孔(405)和所述第一内管(401)的内径尺寸与所述螺栓的外径尺寸相匹配。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的悬置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管(401)为金属管;所述第一外管(402)为金属或非金属高分子材料,非金属高分子材料包括尼龙材料;所述第一主簧(403)为橡胶材料;所述第一主簧(403)与所述第一外管(402)和所述第一内管(401)通过硫化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的悬置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簧(403)靠近所述限位板(404)的一端为波浪形。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的悬置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405)靠近所述第一内管(401)的一端对称设置有多个弹性卡子(407),所述第一内管(401)的第一端对应所述弹性卡子(407)...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林利张凯杨圣利李蒙恩董红莉马涛锋陶铨明
申请(专利权)人:奇瑞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