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冷却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9072973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12 20: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冷却系统,包括冷却装置和回收装置,冷却装置包括冷媒相变液冷模块和发热元件,冷媒相变液冷模块能够与发热元件交换热量。回收装置包括气液分离器,压缩机和储液器,气液分离器包括进液口和出液口,进液口和出液口分别设置在所诉气液分离器的两端,进液口与冷媒相变液冷模块连接,出液口同时与压缩机和储液器连接,出液口与压缩机通过第一管路连接,出液口与储液器通过第二管路连接,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并联,压缩机与储液器连接,储液器与冷媒相变液冷模块通过第三管路连接。该冷却系统可以将冷却装置中的气态冷媒转化为液态冷媒再次进入到冷却装置中,循环利用,提高冷却系统的利用率,并且节省系统运行成本。成本。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冷却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冷却
,尤其涉及一种冷却系统。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新能源技术的快速发展,电池电芯的容量大幅提升,电芯材料亦能承受更高的充电速度,但由于电芯的高度集成,快速充放电产生的大量热量未能及时散热,导致电池的安全性无法得到满足,电动车电池冒烟、起火乃至爆炸事故频发。其根本原因是电芯高度集成后其核心热导率极低,快速充放电时产生的大量热量未能及时导出,导致电池内部热失控。目前新能源汽车常采用在电池模组底部放置水冷装置来转移电池热量,但由于电池在高度方向的热流密度越来越大,为了满足电池越来越大的散热需求,传统水冷板的结构需不断改进,并且对循环泵功率要求越来越高,因此传统水冷板很难满足其散热要求。为了使电池能承受高倍率的充放电速度,应提高电池的核心热导率,将相变传热技术与液冷板结合为电池散热问题提供了一种全新解决方法。利用工质相变吸收和释放大量潜热的原理,设计出冷媒相变液冷板。但冷媒沸点低于常温,如何将气态冷媒转化回液态继续循环工作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有必要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系统,该冷却系统具有冷却功能且可循环使用,利用率高。
[0004]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冷却系统,包括冷却装置和回收装置,所述冷却装置包括冷媒相变液冷模块和发热元件,所述冷媒相变液冷模块能够与所述发热元件交换热量;
[0005]所述回收装置包括气液分离器,压缩机和储液器,所述气液分离器包括进液口和出液口,所述进液口和所述出液口分别设置在所诉气液分离器的两端,所述进液口与所述冷媒相变液冷模块连接,所述出液口同时与所述压缩机和所述储液器连接,所述出液口与所述压缩机通过所述第一管路连接,所述出液口与所述储液器通过第二管路连接,所述第一管路和所述第二管路并联,所述压缩机与所述储液器连接,所述储液器与所述冷媒相变液冷模块通过第三管路连接。
[0006]进一步地,所述冷媒相变液冷模块包括相变液储存器和传热管道,所述相变液储存器和所述传热管道设置在同一壳体内,所述传热管道与所述发热元件接触。
[0007]进一步地,所述冷却装置还包括用于传递热量的热导板,所述热导板设置在所述传热管道和所述发热元件之间。
[0008]进一步地,所述冷却装置还包括用于监测相变液储存器液位的液位传感器,所述液位传感器设置在所述壳体上。
[0009]进一步地,所述回收装置还包括控制阀,所述控制阀设置在所述第三管路上。
[0010]进一步地,所述回收装置还包括循环泵,所述循环泵设置在所述第三管路上,所述
控制阀和所述循环泵在所述第三管路上间隔设置。
[0011]进一步地,所述回收装置进还包括用于排放所述压缩机压缩后的气体的排气阀,所述排气阀设置在所述压缩机上。
[0012]进一步地,所述回收装置还包括过滤器,所述过滤器设置在所述第三管路上,所述过滤器能够过滤液态冷媒中的杂质。
[0013]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4]本技术的冷却系统包括回收装置,可以将冷却装置中的气态冷媒转化为液态冷媒再次进入到冷却装置中,循环利用,提高冷却系统的利用率,并且节省系统运行成本。
附图说明
[0015]参见附图,本技术的公开内容将变得更易理解。应当理解:这些附图仅仅用于说明的目的,而并非意在对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构成限制。图中:
[0016]图1是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冷却系统的流程图;
[0017]附图标记对照表:
[0018]冷却装置1:冷媒相变液冷模块11,发热元件12;
[0019]回收装置2:气液分离器21:进液口211,出液口212,压缩机22,储液器23,第一管路24,第二管路25,第三管路26,控制阀27,循环泵28。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结合附图来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
[0021]容易理解,根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在不变更本技术实质精神下,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可相互替换的多种结构方式以及实现方式。因此,以下具体实施方式以及附图仅是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的示例性说明,而不应当视为本技术的全部或视为对技术技术方案的限定或限制。
[0022]在本说明书中提到或者可能提到的上、下、左、右、前、后、正面、背面、顶部、底部等方位用语是相对于各附图中所示的构造进行定义的,它们是相对的概念,因此有可能会根据其所处不同位置、不同使用状态而进行相应地变化。所以,也不应当将这些或者其他的方位用语解释为限制性用语。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23]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连接”、“相连”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组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视具体情况理解上述属于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24]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包括冷却装置1和回收装置2;冷却装置1包括冷媒相变液冷模块11和发热元件12,冷媒相变液冷模块11能够与发热元件12交换热量。回收装置2包括气液分离器21,压缩机22和储液器23,气液分离器21包括进液口211和出液口212,进液口211和出液口212分别设置在所诉气液分离器21的两端,进液口211与冷媒相变液冷模块11连接,出液口212同时与压缩机22和储液器23连接,出液口212与压缩机22
通过第一管路24连接,出液口212与储液器23通过第二管路25连接,第一管路24和第二管路25并联,压缩机22与储液器23连接,储液器23与冷媒相变液冷模块11通过第三管路26连接。
[0025]具体地,冷却系统包括冷却装置1和回收装置2,冷却装置1包括两个部分:冷媒相变液冷模块11和发热元件12。冷媒相变液冷模块11能够与发热元件12交换热量,冷媒相变液冷模块11可以通过导热管或其他方式与发热元件12连接,使热量从发热元件12传递到冷媒相变液冷模块11中,然后通过相变的过程来吸收热量,从而实现冷却。回收装置2包括气液分离器21、压缩机22和储液器23,气液分离器21有进液口211和出液口212,进液口211和出液口212分别设置在气液分离器21的两端,进液口211连接冷媒相变液冷模块11,而出液口212同时连接压缩机22和储液器23,出液口212通过第一管路24连接压缩机22,同时也通过第二管路25连接储液器23。第一管路24和第二管路25并联,压缩机22与储液器23相连,液器与冷媒相变液冷模块11通过第三管路26连接,这意味着液体可以通过两条管路之一进入储液器23,最后,储液器23中的液态冷媒通过第三管路26重新进入冷媒相变液冷模块11进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冷却装置和回收装置,所述冷却装置包括冷媒相变液冷模块和发热元件,所述冷媒相变液冷模块能够与所述发热元件交换热量;所述回收装置包括气液分离器,压缩机和储液器,所述气液分离器包括进液口和出液口,所述进液口和所述出液口分别设置在所诉气液分离器的两端,所述进液口与所述冷媒相变液冷模块连接,所述出液口同时与所述压缩机和所述储液器连接,所述出液口与所述压缩机通过所述第一管路连接,所述出液口与所述储液器通过第二管路连接,所述第一管路和所述第二管路并联,所述压缩机与所述储液器连接,所述储液器与所述冷媒相变液冷模块通过第三管路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媒相变液冷模块包括相变液储存器和传热管道,所述相变液储存器和所述传热管道设置在同一壳体内,所述传热管道与所述发热元件接触。3.根据权利要求1

2任一项所述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尹树彬汤勇郑星宇赵威陈博洋张仕伟黄梓滨余小媚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畅能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