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冷板、电池包、域控制器以及电动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071827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12 20:05
本新型提供了一种水冷板、电池包、域控制器以及电动车,其中,水冷板包括:对合的第一水冷层板和第二水冷层板沿冷却液流向依次形成水冷入口、换热区域以及水冷出口;一水冷层板的内腔和第二水冷层板的内腔分别设有向对方突出的换热鳍片组,位于同层的换热鳍片之间各自限定倾斜于冷却液流向的换热槽,在换热区域中,第一水冷层板的第一换热槽与第二水冷层板的第二换热槽共同形成立体网格换热空间,至少一第一换热槽和至少一第二换热槽各自限定冷却液通过路径中的局部流道,令冷却液沿冷却液通过路径往复交替地经过第一水冷层板和第二水冷层板的内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利用水冷板的内腔建立立体网格换热空间,延长冷却液的通过路径,提升换热效率。提升换热效率。提升换热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水冷板、电池包、域控制器以及电动车


[0001]本技术涉及冷却设备、自动驾驶
,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水冷板、电池包以及电动车。

技术介绍

[0002]市场上常见水冷板采用如下水道设计,或者在如下水道的基础上,增加水道宽度,并在水道内增加若干与水流方向平行的鳍片。此类设计冷却液仅在整个冷板的有限区域流过,还有较多区域没覆盖,同时管路内部流动状态比较稳定,流动边界层相对较厚,不利于对流换热系数的提升,整体换热能力还有提升空间。
[0003]现有的水冷板由于空间利用不充分,为实现换热需求,水冷板的质量变得更大,而且,冷却液难以对全冷板区域完整均匀覆盖,换热不均匀。
[0004]因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水冷板、电池包以及电动车。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针对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技术的水冷板、电池包以及电动车,克服了现有技术的困难,能够通过交叉型水道结构,充分利用水冷板的内腔建立立体网格换热空间,令冷却液往复交替地经过第一水冷层板和第二水冷层板内部,从而延长冷却液通过路径,使得整体面积的换热更均匀。
[0006]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水冷板,包括:对合的第一水冷层板和第二水冷层板沿冷却液流向依次形成水冷入口、换热区域以及水冷出口;
[0007]所述第一水冷层板的内腔和第二水冷层板的内腔分别设有向对方突出的换热鳍片组,位于同层的换热鳍片之间各自限定倾斜于所述冷却液流向的换热槽,在所述换热区域中,所述第一水冷层板的第一换热槽与所述第二水冷层板的第二换热槽共同形成立体网格换热空间,至少一所述第一换热槽和至少一第二换热槽各自限定冷却液通过路径中的局部流道,令冷却液沿所述冷却液通过路径往复交替地经过第一水冷层板和第二水冷层板内部。
[0008]优选地,所述第一换热槽投影于对合平面形成第一投影图案,所述第二换热槽投影于对合平面形成第二投影图案,所述第一投影图案与第二投影图案相互交错形成网格,所述换热槽的延展方向与所述冷却液流向之间的夹角的取值范围均为20
°
至70
°
,所述第一投影图案和所述第二投影图案基于所述冷却液流向镜像对称。
[0009]优选地,所述冷却液通过路径包括相互间隔连接的若干第一局部流道和若干第二局部流道,所述第一换热槽提供第一局部流道,所述第二换热槽提供第二局部流道;
[0010]所述冷却液通过路径中,所述第一局部流道沿对合方向进入下一个所述第二局部流道,所述第二局部流道沿对合方向进入下一个所述第一局部流道。
[0011]优选地,所述第一水冷层板的换热鳍片与所述第二水冷层板的换热鳍片相互交错接触,所述第一换热槽与所述第二换热槽基于所述对合方向联通,所述对合方向垂直于所
述冷却液流向。
[0012]优选地,所述第一水冷层板的换热鳍片相互平行,相邻的所述换热鳍片形成联通所述水冷入口、第二换热槽、水冷出口中至少一个的第一换热槽;
[0013]所述第二水冷层板的换热鳍片相互平行,相邻的所述换热鳍片形成联通所述水冷入口、第一换热槽、水冷出口中至少一个的第二换热槽。
[0014]优选地,组成所述冷却液通过路径的若干局部流道的总长度大于所述水冷入口与水冷出口之间的距离。
[0015]优选地,对合的第一水冷层板和第二水冷层板沿冷却液流向依次形成水冷入口、分流区、换热区域、汇流区以及水冷出口,所述分流区的细端连接水冷入口、宽端连接换热区域的各换热槽入口,所述汇流区的细端连接水冷出口、宽端连接换热区域的各换热槽出口。
[0016]优选地,所述换热鳍片为长条状换热鳍片,所述换热鳍片倾斜于所述对合平面。
[0017]本技术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水冷板,包括:层叠对合的N个水冷层板沿冷却液流向依次形成水冷入口、换热区域以及水冷出口,N≥3;
[0018]每一层所述冷层板的内腔分别设有换热鳍片组,位于同层的换热鳍片之间各自限定倾斜于所述冷却液流向的换热槽,且相邻层的换热槽互不平行,在所述换热区域中,各层的换热槽共同形成立体网格换热空间,不同层的换热槽各自限定冷却液通过路径中的局部流道。
[0019]本技术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池包,包括上述的水冷板。
[0020]本技术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动车,包括上述的电池包。
[0021]本技术的水冷板、电池包以及电动车,能够通过交叉型水道结构,充分利用水冷板的内腔建立立体网格换热空间,令冷却液往复交替地经过第一水冷层板和第二水冷层板内部,从而延长冷却液通过路径,使得整体面积的换热更均匀,提升换热效率,也降低了水冷板的重量。
附图说明
[0022]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0023]图1是本技术的水冷板的立体图。
[0024]图2是本技术的水冷板的透视图。
[0025]图3是本技术的水冷板的分解图。
[0026]图4是本技术的水冷板中第一水冷层板的立体图。
[0027]图5是使用本技术的水冷板的示意图。
[0028]图6是使用本技术的水冷板时水冷板内部的冷却液流线示意图。
[0029]附图标记
[0030]1ꢀꢀꢀꢀꢀꢀꢀꢀꢀꢀꢀꢀꢀ
水冷入口
[0031]2ꢀꢀꢀꢀꢀꢀꢀꢀꢀꢀꢀꢀꢀ
分流区
[0032]3ꢀꢀꢀꢀꢀꢀꢀꢀꢀꢀꢀꢀꢀ
换热区域
[0033]30
ꢀꢀꢀꢀꢀꢀꢀꢀꢀꢀꢀꢀ
内腔
[0034]31
ꢀꢀꢀꢀꢀꢀꢀꢀꢀꢀꢀꢀ
换热鳍片
[0035]32
ꢀꢀꢀꢀꢀꢀꢀꢀꢀꢀꢀꢀ
第一换热槽
[0036]33
ꢀꢀꢀꢀꢀꢀꢀꢀꢀꢀꢀꢀ
换热槽入口
[0037]34
ꢀꢀꢀꢀꢀꢀꢀꢀꢀꢀꢀꢀ
换热槽出口
[0038]4ꢀꢀꢀꢀꢀꢀꢀꢀꢀꢀꢀꢀꢀ
汇流区
[0039]5ꢀꢀꢀꢀꢀꢀꢀꢀꢀꢀꢀꢀꢀ
水冷出口
[0040]6ꢀꢀꢀꢀꢀꢀꢀꢀꢀꢀꢀꢀꢀ
立体网格换热空间
[0041]7ꢀꢀꢀꢀꢀꢀꢀꢀꢀꢀꢀꢀꢀ
冷却液
[0042]10
ꢀꢀꢀꢀꢀꢀꢀꢀꢀꢀꢀꢀ
第一水冷层板
[0043]20
ꢀꢀꢀꢀꢀꢀꢀꢀꢀꢀꢀꢀ
第二水冷层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44]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申请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申请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申请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申请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系统,本申请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根据不同观点与应用系统,在没有背离本申请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需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0045]下面以附图为参考,针对本申请的实施例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冷板,其特征在于,包括:对合的第一水冷层板(10)和第二水冷层板(20)沿冷却液流向依次形成水冷入口(1)、换热区域(3)以及水冷出口(5);所述第一水冷层板(10)的内腔(30)和第二水冷层板(20)的内腔分别设有向对方突出的换热鳍片组,位于同层的换热鳍片(31)之间各自限定倾斜于所述冷却液流向的换热槽,在所述换热区域(3)中,所述第一水冷层板(10)的第一换热槽(32)与所述第二水冷层板(20)的第二换热槽共同形成立体网格换热空间(6),至少一所述第一换热槽(32)和至少一第二换热槽各自限定冷却液通过路径中的局部流道,令冷却液沿所述冷却液通过路径上下往复交替地经过第一水冷层板和第二水冷层板内部,所述换热槽的延展方向与所述冷却液流向之间的夹角的取值范围均为20
°
至70
°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冷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槽(32)投影于对合平面形成第一投影图案,所述第二换热槽投影于对合平面形成第二投影图案,所述第一投影图案与第二投影图案相互交错形成网格,所述第一投影图案和所述第二投影图案基于所述冷却液流向镜像对称。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冷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液通过路径包括相互间隔连接的若干第一局部流道和若干第二局部流道,所述第一换热槽(32)提供第一局部流道,所述第二换热槽提供第二局部流道;所述冷却液通过路径中,所述第一局部流道沿对合方向进入下一个所述第二局部流道,所述第二局部流道沿对合方向进入下一个所述第一局部流道。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水冷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水冷层板(10)的换热鳍片(31)与所述第二水冷层板(20)的换热鳍片(31)相互交错接触,所述第一换热槽(32)与所述第二换热槽基于所述对合方向联通,所述对合方向垂直于所述冷却液流向。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水冷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水冷层板(10)的换热鳍片(31)相互平行,相邻的所述换热鳍片(31)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钟如意周海峰杨豫宁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云骥智行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