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055104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12 19:4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与对接元件互相插接的端子,端子的两个接触臂之间形成一插接腔,该插接腔沿纵向方向具有一中心线且从后向前渐缩,每一接触臂沿纵向方向从前往后设有完全错开的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且第一接触部到中心线的距离小于第二接触部到中心线的距离。通过以上端子的设计,保证了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均能夹持对接元件实现端子与对接元件之间的电性接触,同时第一接触部与第二接触部两者分别夹持对接元件,在高震动的工作环境下,即使第一接触部磨损较大不能夹持对接元件,其余的未被磨损或磨损程度轻的第一接触部仍然可以夹持对接元件,或者,第一接触部均被磨损已不能夹持对接元件,还有第二接触部夹持对接元件。元件。元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端子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端子,特别是一种在高震动环境下接触稳定的端子。

技术介绍

[0002]习用的一种端子,如中国专利CN202220744409.4,所述端子包括一本体、两个瓣状触臂以及一用于包夹线材的夹线部,该本体的内部设置有一容置腔,两个瓣状触臂于本体的前端一体成型延伸出,该夹线部于本体的后端一体延伸出,两个瓣状触臂围构形成有用于与公端子对接的接口,该接口与容置腔连通,每一瓣状触臂上向内凸设有凸包且两个凸包对称设置,用以增大端子与公端子对插时的接触,加强端子的保持力和插拔力。
[0003]但是,由于所述凸包向所述容置腔中凸设的深度相同,在高震动的工作环境中,所述公端子在所述容置腔中产生偏斜,长此以往,使得所述公端子对两个所述凸包的磨损大,两个所述凸包磨损后对所述公端子提供的夹持力不足,使得所述端子与所述公端子之间的电性接触不稳定。
[0004]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端子,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创作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与对接元件互相插接的端子,端子的两个接触臂之间形成一插接腔,该插接腔沿纵向方向具有一中心线且从后向前渐缩,每一接触臂沿纵向方向从前往后设有完全错开的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且第一接触部到中心线的距离小于第二接触部到中心线的距离。通过以上端子的设计,保证了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均能夹持对接元件实现端子与对接元件之间的电性接触,同时第一接触部与第二接触部两者分别夹持对接元件,在高震动的工作环境下,即使第一接触部磨损较大不能夹持对接元件,其余的未被磨损或磨损程度轻的第一接触部仍然可以夹持对接元件,或者,第一接触部均被磨损已不能夹持对接元件,还有第二接触部夹持对接元件。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以下第一种技术方案:
[0007]一种端子,用以与一对接元件相互插接,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固持段;一连接段;一对接段,所述对接段由所述连接段沿纵向方向延伸,所述对接段包括至少两接触臂,所述接触臂具有前端和后端,两个所述接触臂之间形成一插接腔,所述对接元件插入所述插接腔,所述插接腔沿所述纵向方向具有一中心线,所述插接腔从后向前渐缩,每一所述接触臂沿所述纵向方向从前往后设有至少一第一接触部和至少一第二接触部;在与所述纵向方向垂直的横向方向上,所述前端到所述中心线的第一距离小于所述后端到所述中心线的第二距离,所述第一接触部到所述中心线的第三距离小于所述第二接触部到所述中心线的第四距离。
[0008]进一步,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对接元件的接触面积大于所述第二接触部与所述对接元件的接触面积。
[0009]进一步,所述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第二接触部沿所述纵向方向完全错开。
[0010]进一步,所述第一接触部自所述接触臂外侧向内凹陷凸入所述插接腔,所述第二接触部自所述接触臂外侧向内凹陷凸入所述插接腔,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对接元件的接触面积大于所述第二接触部与所述对接元件的接触面积。
[0011]进一步,至少两相邻所述接触臂之间设有一第一缝隙,所述第一缝隙沿所述纵向方向从后往前渐缩,所述第一缝隙向后延伸穿过部分所述连接段,所述第一缝隙向前完全贯穿所述对接段。
[0012]进一步,每一所述接触臂还包括一第三接触部,每一所述接触臂上的所述第一接触部、所述第二接触部和所述第三接触部沿所述纵向方向完全错开设置;所述对接段具有三个所述接触臂,三个所述接触臂包括一第一接触臂、一第二接触臂和一第三接触臂,所述第一接触臂和所述第二接触臂之间设有一第一缝隙,所述第二接触臂与所述第三接触臂之间设有一第二缝隙,所述第一缝隙向后延伸穿过部分所述连接段,所述第一缝隙向前完全贯穿所述对接段,所述第二缝隙向后延伸穿过部分所述连接段,所述第二缝隙向前完全贯穿所述对接段;所述第三接触部位于所述第二接触臂侧边缘的部分与所述第一缝隙相连通,所述第一接触部位于所述第二接触臂另一侧边缘的部分与所述第二缝隙相连通。
[0013]进一步,所述对接段包括三个所述接触臂,三个所述接触臂之间形成所述插接腔,所述插接腔为环状,所述对接元件呈圆形插销状,每一所述接触臂还包括一第三接触部;在所述横向方向上,所述第三接触部到所述中心线的第五距离大于所述第二接触部到所述中心线的第四距离,每一所述接触臂上的所述第一接触部、所述第二接触部和所述第三接触部沿所述纵向方向完全错开设置;当所述对接元件插入所述插接腔后,沿所述横向方向,所述对接元件外侧受到所述第一接触部、所述第二接触部和所述第三接触部在九个不同方向上的抵压。
[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第一种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0015]通过设计两个所述接触臂之间形成一插接腔,所述对接元件插入所述插接腔,所述插接腔沿所述纵向方向具有一中心线,所述插接腔从后向前渐缩,每一所述接触臂沿所述纵向方向从前往后设有一第一接触部和一第二接触部,所述第一接触部到所述中心线的第三距离小于所述第二接触部到所述中心线的第四距离,保证了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二接触部均能与所述对接元件接触,并且因为所述第一接触部在所述第二接触部的前方,所述对接元件在所述第一接触部处的插入力更小,即所述第一接触部对所述对接元件的夹持力小,所述对接元件容易插入所述插接腔且实现基本对准所述插接腔;另外,在高振动工作环境中,即使所述对接元件在所述插接腔中发生偏斜对部分所述接触部磨损较大时,其他所述接触部也能夹持所述对接元件实现所述对接元件与所述端子之间的电性接触。
[001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以下第二种技术方案:
[0017]一种端子,用以与一对接元件相互插接,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固持段;一连接段;一对接段,所述对接段由所述连接段沿纵向方向延伸,所述对接段包括至少两接触臂;每一所述接触臂沿所述纵向方向设有至少两接触部,两个所述接触部沿所述纵向方向完全错开设置。
[0018]进一步,每一所述接触臂沿所述纵向方向从前往后设有至少一第一接触部和至少一第二接触部,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对接元件的接触面积大于所述第二接触部的接触面积。
[0019]进一步,所述对接段包括三个所述接触臂,三个所述接触臂之间形成插接腔,所述插接腔为环状,所述对接元件插入所述插接腔,所述插接腔沿所述纵向方向具有一中心线,所述对接元件呈圆形插销状,每一所述接触臂沿所述纵向方向从前往后依次设有一第一接触部、一第二接触部和一第三接触部;在与所述纵向方向垂直的横向方向上,所述第一接触部到所述中心线的第三距离小于所述第二接触部到所述中心线的第四距离,所述第三接触部到所述中心线的第五距离大于所述第二接触部到所述中心线的第四距离;每一所述接触臂上的所述第一接触部、所述第二接触部和所述第三接触部沿所述纵向方向完全错开设置;当所述对接元件插入所述插接腔后,沿所述横向方向,所述对接元件外侧受到所述第一接触部、所述第二接触部和所述第三接触部在九个方向上的抵压。
[002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第二种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0021]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端子,用以与一对接元件相互插接,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固持段;一连接段;一对接段,所述对接段由所述连接段沿纵向方向延伸,所述对接段包括至少两接触臂,所述接触臂具有前端和后端,两个所述接触臂之间形成一插接腔,所述对接元件插入所述插接腔,所述插接腔沿所述纵向方向具有一中心线,所述插接腔从后向前渐缩,每一所述接触臂沿所述纵向方向从前往后设有至少一第一接触部和至少一第二接触部;在与所述纵向方向垂直的横向方向上,所述前端到所述中心线的第一距离小于所述后端到所述中心线的第二距离,所述第一接触部到所述中心线的第三距离小于所述第二接触部到所述中心线的第四距离。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对接元件的接触面积大于所述第二接触部与所述对接元件的接触面积。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第二接触部沿所述纵向方向完全错开。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触部自所述接触臂外侧向内凹陷凸入所述插接腔,所述第二接触部自所述接触臂外侧向内凹陷凸入所述插接腔,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对接元件的接触面积大于所述第二接触部与所述对接元件的接触面积。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端子,其特征在于,至少两相邻所述接触臂之间设有一第一缝隙,所述第一缝隙沿所述纵向方向从后往前渐缩,所述第一缝隙向后延伸穿过部分所述连接段,所述第一缝隙向前完全贯穿所述对接段。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接触臂还包括一第三接触部,每一所述接触臂上的所述第一接触部、所述第二接触部和所述第三接触部沿所述纵向方向完全错开设置;所述对接段具有三个所述接触臂,三个所述接触臂包括一第一接触臂、一第二接触臂和一第三接触臂,所述第一接触臂和所述第二接触臂之间设有一第一缝隙,所述第二接触臂与所述第三接触臂之间设有一第二缝隙,所述第一缝隙向后延伸穿过部分所述连接段,所述第一缝隙向前完全贯穿所述对接段,所述第二缝隙向后延伸穿过部分所述连接段,所述第二缝隙向前完全贯穿所述对接段;所述第三接触部位于所述第二接触臂侧边缘的部分与所述第一缝隙相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唐再元汪海军王丽菲
申请(专利权)人:衡南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