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于电机的扁铜线的冷却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042175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10 11:55
一种应用于电机的扁铜线(100)的冷却结构,上述电机包括定子组件(10),上述定子组件(10)在轴向上分成彼此相对的出线端(11)和非出线端(12),其中,在上述定子组件(10)的非出线端(12)设置有导油环(20),在上述扁铜线(100)的内部形成有中空的导油通路(110),上述导油环(20)将冷却液导入到上述导油通路(110)中。根据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冷却结构,能够更加高效地对每一根扁铜线进行冷却,冷却效率高、不留死角。不留死角。不留死角。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应用于电机的扁铜线的冷却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冷却结构,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应用于电机的扁铜线的冷却结构。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新能源汽车的驱动电机不断向高转速、高频化的方向发展,电机的冷却变得越来越重要。
[0003]以前的电机采用的都是实心扁铜线,对电机的端部铜线喷淋冷却液来进行冷却、或者对定子铁芯进行冷却。例如,在由合肥巨一动力系统有限公司于2019年11月4提交的中国专利申请CN110808645A中记载了一种冷却结构,如图10所示。在该冷却结构中,通过第一导油结构100

与第二导油结构200

将原本不规则存在的油液汇集,使一部分油液更有效的从通油孔流过,同时使另一部分油液有效地流入绕组端部以增加冷却的效率以及冷却的均匀性。上述冷却结构主要通过第一导油结构100

和第二导油结构200

使油液进入定子铁芯300

的内部对定子铁芯300

的内侧以及扁线绕组400

的外径侧进行冷却。并且采用喷油环作为第二导油结构200

,在上述喷油环上形成有与端部的线包相对的多个喷油口,从而在端部处形成喷油回路,使得冷却用油喷洒在电机的端部线包上来对扁线绕组400

进行冷却。
[0004]但是,在如上所述的结构中,油液只能对线包的外径侧进行冷却,并且喷油口也只能将油液喷洒到铜线的端部而无法对铜线的插入到定子槽内的部分进行冷却。此外,当电机悬置的时候,由于电机的轴向与地面平行,因此,无法对端部线包的某些地方(诸如内层铜线以及一些角度较偏的地方)进行喷油。由此可见,上述冷却结构无法充分地对所有铜线进行冷却,并且冷却效率也不高。
[0005]因此,如何提供一种冷却效率更高且不留死角的应用于电机的扁铜线的冷却结构便成为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公开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应用于电机的扁铜线的冷却结构,该冷却结构能够更高效地对电机的扁铜线进行冷却而且不留死角。
[0007]为了实现本公开的目的,提供一种应用于电机的扁铜线的冷却结构,上述电机包括定子组件,上述定子组件在轴向上分成彼此相对的出线端和非出线端,其中,在上述定子组件的非出线端设置有导油环,在上述扁铜线的内部形成有中空的导油通路,上述导油环将冷却液导入到上述导油通路中。
[0008]根据如上所述构成,通过将冷却液导入到形成于上述扁铜线的内部的导油通路,能够充分地对每一根扁铜线进行冷却,冷却效率较高。
[0009]优选的是,在上述扁铜线的一端形成有供上述冷却液流入的油路入口,在上述扁铜线的另一端形成有供上述冷却液流出的油路出口。
[0010]根据如上所述构成,通过在上述扁铜线的两端分别形成油路入口和油路出口,能
够更加方便地使冷却液导入到扁铜线中。
[0011]优选的是,上述扁铜线彼此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在一起。
[0012]根据如上所述构成,通过焊接的方式,能够简单方便地将扁铜线连接在一起。
[0013]优选的是,在上述导油环的与上述扁铜线的上述油路入口相对的端面上形成有多个导油柱,多个上述导油柱构成为将上述导油环中的冷却液导入到上述油路入口中。
[0014]根据如上所述构成,通过形成用于导入冷却液的多个导油柱,能够可靠高效地将冷却液导入到每一根扁铜线中,从而能够可靠地对扁铜线进行冷却。
[0015]优选的是,在上述导油环上形成有入油口,在上述导油环的内部形成有以上述入油口为起点的两个油路分路,每个上述油路分路的截面积不小于上述油路分路的范围内的上述导油柱的通油截面的总和。
[0016]根据如上所述构成,通过形成两个油路分路,并且使每个油路分路的截面积不小于该范围内的所有导油柱的截面总和,能够更加可靠地保证每个导油柱都能够进油。
[0017]优选的是,上述油路分路包括彼此镜像对称的第一油路分路和第二油路分路,上述油路分路在径向上由间隔壁隔开成三层,上述冷却液依次流过最外层的第一流动通道、中间层的第二流动通道、最内层的第三流动通道和中间层的第四流动通道,上述第一流动通道占上述导油环的周长的四分之一,上述第二流动通道占上述导油环的周长的四分之一,上述第三流动通道占上述导油环的周长的二分之一,上述第四流动通道占上述导油环的周长的四分之一,上述导油柱分布在上述第二流动通道、上述第三流动通道和上述第四流动通道中,上述冷却液经由上述导油柱导入到上述扁铜线的油路入口中。
[0018]优选的是,上述油路分路包括彼此镜像对称的第一油路分路和第二油路分路,上述油路分路在径向上由间隔壁隔开成三层,上述冷却液依次流过最外层的第一流动通道、中间层的第二流动通道和最内层的第三流动通道,上述第一流动通道占上述导油环的周长的二分之一,上述第二流动通道占上述导油环的周长的二分之一,上述第三流动通道占上述导油环的周长的二分之一,上述导油柱分布在上述第二流动通道和上述第三流动通道,上述冷却液经由上述导油柱导入到上述扁铜线的油路入口中。
[0019]根据如上所述构成,通过间隔壁将导油环内的冷却液分为两个油路分路,能够更可靠地保证冷却液在导油环内的流动效率,从而能够更加高效地对扁铜线进行冷却。
[0020]优选的是,上述导油环呈圆环状,上述导油柱呈圆柱状,并且上述导油环和上述导油柱的材质为包含橡胶的绝缘材料。
[0021]根据如上所述构成,通过将导油环设为圆环状,能够简单方便地装设于定子组件,并且采用绝缘材料的导油环和导油柱,能够保证电机内的电绝缘性,从而能够更加安全可靠地对扁铜线进行冷却,此外,由于导油柱采用橡胶等抗震性良好的材料,因此,能够有效地减轻电机运行过程中的振动的影响。
[0022]优选的是,上述导油环的入油口的形状呈圆形或方形。
[0023]根据如上所述构成,能够更加可靠地将冷却液导入到导油环中。
[0024]优选的是,上述冷却液为自动变速箱油。
[0025]根据如上所述构成,采用自动变速箱油作为冷却液,能够更加方便地对扁铜线进行冷却。
附图说明
[0026]参考以上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特征在下面的技术方案中清楚地描述,并且其优点从以下参照附图的详细描述中显而易见,附图以示例方式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不限制本专利技术构思的范围。
[0027]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应用于电机的扁铜线的冷却结构的整体示意图。
[0028]图2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电机的扁铜线的端部的焊接状态的示意图。
[0029]图3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扁铜线的油路入口和油路出口的排布示意图。
[0030]图4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扁铜线中的星点线的油路出口的结构示意图。
[0031]图5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扁铜线中的端子线的油路出口的结构示意图。
[0032]图6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导油环的整体结构的示意图。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应用于电机的扁铜线(100)的冷却结构,所述电机包括定子组件(10),所述定子组件(10)在轴向上分成彼此相对的出线端(11)和非出线端(12),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定子组件(10)的非出线端(12)设置有导油环(20),在所述扁铜线(100)的内部形成有中空的导油通路(110),所述导油环(20)将冷却液导入到所述导油通路(110)中。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扁铜线(100)的一端形成有供所述冷却液流入的油路入口(111),在所述扁铜线(100)的另一端形成有供所述冷却液流出的油路出口(112)。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扁铜线(100)彼此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在一起。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导油环(20)的与所述扁铜线(100)的所述油路入口(111)相对的端面上形成有多个导油柱(22),多个所述导油柱(22)构成为将所述导油环(20)中的冷却液导入到所述油路入口(111)中。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导油环(20)上形成有入油口(21),在所述导油环(20)的内部形成有以所述入油口(21)为起点的两个油路分路,每个所述油路分路的截面积不小于所述油路分路的范围内的所述导油柱(22)的通油截面的总和。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油路分路包括彼此镜像对称的第一油路分路和第二油路分路,所述油路分路在径向上由间隔壁隔开成三层,所述冷却液依次流过最外层的第一流动通道(20a)、中间层的第二流动通道(20b)、最内层的第三流动通道(20c)和中间层的第四流动通道(20d),所述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丁鹏涛
申请(专利权)人:日立安斯泰莫汽车系统苏州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