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995727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07 10:2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转子。在该转子中,第一端板包含设置在与未配置铆接部的位置对应的第一位置,并与第一油流通路连接的第一开口部,第二端板包含设置在与配置有铆接部的位置对应的第二位置,并与第二油流通路连接的第二开口部。部。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转子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转子。

技术介绍

[0002]以往,公知有具备转子毂的转子。例如,在日本特开2019

115217号公报中公开了这样的转子。
[0003]日本特开2019

115217号公报所记载的转子具备转子铁芯、用于按住转子铁芯的端面的端板、以及供转子铁芯以及端板安装的转子轴。在轴向的一侧的端板的内周面设置有多个切口部。转子轴包含安装于转子铁芯的中空圆筒状的安装部(转子毂)。在上述安装部的端部设置有薄壁部(向端板侧突出的凸部)。通过将该薄壁部铆接在端板的上述切口部,而形成了铆接部。
[0004]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9

115217号公报
[0005]这里,在日本特开2019

115217号公报中虽没有记载,但用于冷却转子铁芯的冷却用油流通的油流通路往往设置为在转子铁芯的内周缘附近沿轴向延伸。在该情况下,认为由于上述油流通路的轴向端部被端板侧突出的铆接部堵塞,而冷却用油不会向转子铁芯的外部排出。因此,期望一种在将转子毂铆接在端板的情况下,能够将在转子铁芯的油流通路中流通的冷却用油容易地向外部排出的转子。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正是为了解决上述那样的课题而完成的,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将转子毂铆接在端板的情况下,能够将在转子铁芯的油流通路中流通的冷却用油容易地向外部排出的转子。
[0007]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的转子具备:转子铁芯;第一端板,其设置在转子铁芯的轴向的一侧的端面;第二端板,其设置在转子铁芯的轴向的另一侧的端面;以及转子毂,其包含设置为在转子铁芯的径向内侧与转子铁芯邻接并固定转子铁芯的圆筒部,转子铁芯包含设置为沿着轴向延伸,并且供冷却转子铁芯的第一冷却用油流通的多个油流通路,转子毂的圆筒部的轴向的一侧的端部包含:与第一端板铆接的多个铆接部、以及配置为在转子铁芯的周向上在多个铆接部各自的两侧与铆接部邻接的多对切口部,第一端板包含:在周向上,设置在与圆筒部的未配置铆接部的位置对应的第一位置,并与多个油流通路中的第一油流通路连接,并且由设置在第一端板的内周缘附近的孔或者切口构成的第一开口部,第二端板包含:在周向上,设置在与圆筒部的配置有铆接部的位置对应的第二位置,并与多个油流通路中的第一油流通路以外的第二油流通路连接,并且由设置在第二端板的内周缘附近的孔或者切口构成的第二开口部。
[0008]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的转子中,如上述那样,第一端板包含在周向上,设置在与圆筒部的未配置铆接部的位置对应的第一位置并且与第一油流通路连接的第一开口部,第二端板包含在周向上,设置在与圆筒部的配置有铆接部的位置对应的第二位置并且与第二油
流通路连接的第二开口部。由此,在与未配置铆接部的位置对应的第一位置,第一端板的第一开口部没有被铆接部从轴向覆盖(堵塞),所以能够将在第一油流通路中流通的第一冷却用油从第一开口部向外部排出。另外,即使在将铆接部设置在从轴向覆盖(堵塞)第二油流通路那样的位置的情况下,也能够将在第二油流通路中流通的第一冷却用油从与铆接部相反的一侧的第二端板的第二开口部排出。其结果是,在将转子毂铆接在第一端板的情况下,能够将在转子铁芯的油流通路中流通的第一冷却用油容易地向外部排出。
[0009]另外,通过设置有配置为在多个铆接部各自的周向的两侧与铆接部邻接的多对切口部,能够防止在圆筒部的端部中的铆接部的周向的两侧的部分因对铆接部进行铆接(以向径向外侧推倒的方式变形)而在径向上产生拉伸应力的情况。另外,通过设置切口部,能够减少通过铆接施加负载的区域,所以能够使用于施加负载的装置(设备)小型化。
[0010]根据本专利技术,在将转子毂铆接在端板的情况下,能够将在转子铁芯的油流通路中流通的冷却用油容易地向外部排出。
附图说明
[0011]图1是表示一实施方式的旋转电机的结构的剖视图。
[0012]图2是表示一实施方式的转子铁芯的结构的俯视图。
[0013]图3是表示一实施方式的转子(转子毂)的结构的俯视图。
[0014]图4是一实施方式的未设置铆接部的周向位置(位置P1)的转子的剖视图。
[0015]图5是一实施方式的设置有铆接部的周向位置(位置P2)的转子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以下,结合附图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
[0017]参照图1~图5对本实施方式的转子100进行说明。
[0018]在本申请说明书中,“轴向”是指沿着转子100的旋转轴线C(参照图2)的方向,是指图中的Z方向。另外,“径向”是指转子100的径向(R1方向或者R2方向),“周向”是指转子100的周向(E1方向或者E2方向)。
[0019]如图1所示,转子100与定子101一起构成旋转电机102。另外,转子100以及定子101分别形成为圆环状。而且,转子100配置为在定子101的径向内侧与定子101对置。即、在本实施方式中,旋转电机102构成为内转子型的旋转电机。另外,转子100具备经由齿轮等旋转力传递部件与发动机、车轴等连接的转子轴(未图示)。转子铁芯1传递转子轴的旋转力,并绕旋转轴线C(参照图2)旋转。例如,旋转电机102构成为马达、发电机或者马达兼发电机,并构成为搭载于车辆。
[0020]另外,转子100具备转子铁芯1。转子铁芯1通过层叠多个电磁钢板1a而构成。另外,转子铁芯1包含沿电磁钢板1a的层叠方向(Z方向)延伸的多个磁铁插入孔2。在多个磁铁插入孔2的各个配置(插入)有永久磁铁2a。
[0021]如图2所示,在转子铁芯1设置有多个磁铁插入孔2(在本实施方式中是32个)。即、旋转电机102构成为埋入永久磁铁型马达(IPM马达:Interior Permanent Magnet Motor)。
[0022]具体而言,转子铁芯1包含形成包含沿周向相邻的一对磁铁插入孔2的磁极的多个磁极形成部2b。磁极形成部2b在转子铁芯1中,在从旋转轴线C方向观察下,沿着周向等角度
间隔地设置有16个。另外,磁极形成部2b的一对磁铁插入孔2配置为向径向内侧(R1侧)凸出的V字形。
[0023]另外,如图1所示,转子100具备设置在轴向的一侧(Z1侧)的端面1b的端板3a。另外,转子100具备设置在轴向的另一侧(Z2侧)的端面1c的端板3b。端板3a以及端板3b的各个为了防止永久磁铁2a从磁铁插入孔2脱离而被设置。此外,端板3a以及端板3b分别是技术方案的“第一端板”以及“第二端板”的一个例子。
[0024]另外,转子100具备转子毂4。转子毂4包含圆筒部40。圆筒部40设置为在转子铁芯1的径向内侧(R1侧)与转子铁芯1邻接。固定转子铁芯1的圆筒部40形成为圆筒状。
[0025]另外,转子毂4包含与圆筒部40的轴向的一侧(Z1侧)的端部41焊接(接合)的凸缘部42。凸缘部42设置为从轴向的一侧(Z1侧)覆盖旋转电机102的离合器部103。凸缘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转子,其具备:转子铁芯;第一端板,其设置在上述转子铁芯的轴向的一侧的端面;第二端板,其设置在上述转子铁芯的上述轴向的另一侧的端面;以及转子毂,其包含设置为在上述转子铁芯的径向内侧与上述转子铁芯邻接并固定上述转子铁芯的圆筒部,上述转子铁芯包含设置为沿着上述轴向延伸,并且供冷却上述转子铁芯的第一冷却用油流通的多个油流通路,上述转子毂的上述圆筒部的上述轴向的一侧的端部包含:与上述第一端板铆接的多个铆接部、以及配置为在上述转子铁芯的周向上在上述多个铆接部各自的两侧与上述铆接部邻接的多对切口部,上述第一端板包含:在上述周向上,设置在与上述圆筒部的未配置上述铆接部的位置对应的第一位置,并与上述多个油流通路中的第一油流通路连接,并且由设置在上述第一端板的内周缘附近的孔或者切口构成的第一开口部,上述第二端板包含:在上述周向上,设置在与上述圆筒部的配置有上述铆接部的位置对应的第二位置,并与上述多个油流通路中的上述第一油流通路以外的第二油流通路连接,并且由设置在上述第二端板的内周缘附近的孔或者切口构成的第二开口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子,其中,上述第一油流通路设置在上述第一位置,并由沿着轴向延伸的第一孔构成,并且与上述第一端板的上述第一开口部连接,该第一孔通过上述转子铁芯的内周缘的切口被上述圆筒部从径向内侧堵塞而形成。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转子,其中,上述第二油流通路设置在上述第二位置,并由沿着轴向延伸的第二孔构成,并且与上述第二端板的上述第二开口部连接,该第二孔通过上述转子铁芯的内周缘的切口被上述圆筒部从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古田泰也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爱信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