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弯管锻造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024840 阅读: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07 11: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弯管锻造模具,涉及锻造模具技术领域,包括凹模和凸模,所述凹模和凸模之间开设有锻造腔,所述凹模和凸模之间设置有脱模组件;所述脱模组件包括第一连杆、第二连杆、软性传动件、驱动杆、第一齿轮、限位滑槽、退料杆、第二齿轮和外螺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中,设置了脱模组件,具体的,通过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的配合,在凹模和凸模开合时第一连杆可带动第二连杆,使得第二连杆一端带动软性传动件转动,然后带动驱动杆转动,使得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啮合,在由第二齿轮与退料杆啮合,使得退料杆能够顶出和收回的前后运动,其通过齿轮传动进行顶出退料,避免了传统的工件卡在模具上超过弹簧弹力而卡住的问题。的工件卡在模具上超过弹簧弹力而卡住的问题。的工件卡在模具上超过弹簧弹力而卡住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弯管锻造模具


[0001]本技术涉及锻造模具
,尤其涉及一种弯管锻造模具。

技术介绍

[0002]锻造模具是指先将金属加热,成为液态或者软化的状态,再将其放入模具中,通过模具的上下模闭合一次性成型。锻造与铸造的优势在于,铸造是将加热后的金属液直接浇注到模型里,而模具锻造还需要通过上下模闭合,上下模闭合使得产品在成型过程中受到挤压力,其组织和力学性能都得到加大提升。
[0003]在中国专利文献CN106925709B公开了一种具有弹料装置的弯管锻造模具,包括定模和设置在定模下方的动模,定模的锻造面上设置有凸模,动模的锻造面上设置有与凸模配合的凹模,凸模与凹模配合形成与弯管形状相适配的锻造型腔;动模内设有弹料装置,动模的锻造面开有向下的盲孔,弹料装置包括设置在盲孔底部的第一弹簧和设置在第一弹簧上的压杆,压杆上端伸出盲孔,压杆上部为楔形面,楔形面对应锻造型腔的位置开有通孔,通孔内设置有与压杆的楔形面配合的推杆,推杆上设置有复位弹簧,其采用弹簧进行复位脱模,但是,当成型后的工件卡在模具上时,此时卡住的力度大于弹簧的弹力,会造成无法脱模的现象发生,因此需要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弯管锻造模具,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工件卡在模具上时,卡住的力度大于弹簧的弹力,会造成无法脱模的问题。
[0005]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弯管锻造模具,包括凹模和凸模,所述凹模和凸模之间开设有锻造腔,所述凹模和凸模之间设置有脱模组件;
[0006]所述脱模组件包括第一连杆、第二连杆、软性传动件、驱动杆、第一齿轮、限位滑槽、退料杆、第二齿轮和外螺纹,所述第一连杆一端转动连接在凹模侧壁,所述第二连杆一端转动连接在第一连杆一端,所述驱动杆转动连接在凸模内部,所述软性传动件固定安装在驱动杆一端,所述第一齿轮固定安装在驱动杆一端外壁,所述限位滑槽开设在锻造腔一侧,且所述限位滑槽开设在凸模内侧,所述退料杆滑动连接在限位滑槽内部,所述第二齿轮转动连接在退料杆一端外壁,所述外螺纹开设在退料杆一端外壁。
[0007]可选地,所述第二连杆一端固定安装在软性传动件一侧,且所述第二连杆与软性传动件输入端相适配。
[0008]可选地,所述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相啮合,所述第二齿轮与退料杆连接处和外螺纹相啮合。
[0009]可选地,所述软性传动件包括有固定外壳、固定盖和固定轴芯、弹簧圈,所述固定外壳固定安装在驱动杆一端,所述固定盖固定安装在固定外壳一侧,所述固定轴芯转动连接在固定外壳和固定盖之间,所述弹簧圈固定安装在固定外壳和固定盖之间。
[0010]可选地,所述固定轴芯一端贯穿于固定盖外侧,且所述固定轴芯一端固定安装在第二连杆一端。
[0011]可选地,所述弹簧圈一端固定安装在固定轴芯外侧,所述弹簧圈另一端固定安装在固定盖内侧。
[0012]从以上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技术实施例具有以下优点:
[0013]1、本技术的一种弯管锻造模具,设置了脱模组件,具体的,通过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的配合,在凹模和凸模开合时第一连杆可带动第二连杆,使得第二连杆一端带动软性传动件转动,然后带动驱动杆转动,使得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啮合,在由第二齿轮与退料杆啮合,使得退料杆能够顶出和收回的前后运动,其通过齿轮传动进行顶出退料,避免了传统的工件卡在模具上超过弹簧弹力而卡住的问题。
[0014]本技术的一种弯管锻造模具,设置了软性传动组件,具体的,在使用时,利用弹簧圈的弹性,当设置的退料杆伸出或收回达到最大限度时,使得驱动杆转动达到最大限位,此时利用弹簧圈的弹性进行缓冲,保证其不会影响凹模和凸模的正常开合,方便使用。
[0015]本技术的这些特点和优点将会在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附图中详细的揭露。
附图说明
[0016]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说明:
[0017]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本技术侧面剖视图;
[0019]图3为本技术软性传动件侧面剖视图。
[0020]附图标记说明:1、凹模;2、凸模;3、锻造腔;401、第一连杆;402、第二连杆;403、软性传动件;4031、固定外壳;4032、固定盖;4033、固定轴芯;4034、弹簧圈;404、驱动杆;405、第一齿轮;406、限位滑槽;407、退料杆;408、第二齿轮;409、外螺纹。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结合本技术实施例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解释和说明,但下述实施例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全部。基于实施方式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0022]下面结合附图具体描述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弯管锻造模具。
[0023]实施例1
[0024]为了便于理解,请参阅图1至图3,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弯管锻造模具的一个实施例,包括凹模1和凸模2,凹模1和凸模2之间开设有锻造腔3,凹模1和凸模2之间设置有脱模组件;
[0025]需要说明的是,在锻造时将工件放置于锻造腔3的位置,经过凹模1和凸模2的配合使得工件成型。
[0026]脱模组件包括第一连杆401、第二连杆402、软性传动件403、驱动杆404、第一齿轮405、限位滑槽406、退料杆407、第二齿轮408和外螺纹409,第一连杆401一端转动连接在凹模1侧壁,第二连杆402一端转动连接在第一连杆401一端,驱动杆404转动连接在凸模2内
部,软性传动件403固定安装在驱动杆404一端,第一齿轮405固定安装在驱动杆404一端外壁,限位滑槽406开设在锻造腔3一侧,且限位滑槽406开设在凸模2内侧,退料杆407滑动连接在限位滑槽406内部,第二齿轮408转动连接在退料杆407一端外壁,外螺纹409开设在退料杆407一端外壁,第二连杆402一端固定安装在软性传动件403一侧,且第二连杆402与软性传动件403输入端相适配,第一齿轮405与第二齿轮408相啮合,第二齿轮408与退料杆407连接处和外螺纹409相啮合。
[0027]需要说明的是,通过第一连杆401和第二连杆402的设置,在在凹模1和凸模2开合时,第一连杆401可带动第二连杆402运动,此时,第二连杆402的一端能够软性传动件403转动,然后带动驱动杆404转动,使得第一齿轮405和第二齿轮408啮合,在由第二齿轮408与退料杆407外壁设置的外螺纹409啮合,使得退料杆407能够做顶出和收回的前后运动,实现退料,其中第一齿轮405外径大于第二齿轮408外径,能够增加第二齿轮408转动角度,使其确保退料杆407,伸出和收回的长度。
[0028]实施例2
[0029]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3所示,软性传动件403包括有固定外壳4031、固定盖4032和固定轴芯4033、弹簧圈403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弯管锻造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凹模(1)和凸模(2),所述凹模(1)和凸模(2)之间开设有锻造腔(3),所述凹模(1)和凸模(2)之间设置有脱模组件;所述脱模组件包括第一连杆(401)、第二连杆(402)、软性传动件(403)、驱动杆(404)、第一齿轮(405)、限位滑槽(406)、退料杆(407)、第二齿轮(408)和外螺纹(409),所述第一连杆(401)一端转动连接在凹模(1)侧壁,所述第二连杆(402)一端转动连接在第一连杆(401)一端,所述驱动杆(404)转动连接在凸模(2)内部,所述软性传动件(403)固定安装在驱动杆(404)一端,所述第一齿轮(405)固定安装在驱动杆(404)一端外壁,所述限位滑槽(406)开设在锻造腔(3)一侧,且所述限位滑槽(406)开设在凸模(2)内侧,所述退料杆(407)滑动连接在限位滑槽(406)内部,所述第二齿轮(408)转动连接在退料杆(407)一端外壁,所述外螺纹(409)开设在退料杆(407)一端外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弯管锻造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杆(402)一端固定安装在软性传动件(403)一侧,且所述第二连杆(40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刁海美
申请(专利权)人:常州常超模具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