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阀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97435 阅读:1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控制阀,其第一目的在于,与目前相比,气密密封部的数量少;其第二目的在于,与目前相比,能够高效地将电力变换为转子侧励磁部的旋转。根据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控制阀(10),由于大径筒部(31)和小径筒部(32)一体成形,所以与分别具有相当于这些大径筒部(31)和小径筒部(32)的部件并进行钎焊的目前的控制阀相比,能够减少气密密封部的数量。另外,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控制阀(10)中,废弃了支承转子轴(13)的部件间的钎焊,借助凸焊来固定,所以与钎焊时相比,夹具不会成为高温,且能够使用可严密地定心的夹具(90)。由此,能够减小大径筒部(31)和转子侧励磁部(12)之间的结合间隙,与目前相比,能够高效地将电力变换成转子侧励磁部(12)的旋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控制阀,其能够将转子轴的旋转变换为阀体相对于阀 座的直动动作且可变更阀开度。
技术介绍
图4所示的现有的控制阀为了收容转子轴4,主要具有转子壳体2和 阀座基体3。转子壳体2为板金的成形品,即形成两端开放的圆筒状,其 一端开口焊接盖体2F而闭塞。另一方,阀座基体3为金属块的切削加工 品,由主体部3H和内筒部3A构成。另外,在转子壳体2内收容有内筒 部3A的状态下,转子壳体2的前端部钎焊于主体部3H上。在内筒部3A内压入有螺母3N,转子轴4的螺纹部与该螺母3N螺合。 在主体部3H的内筒部3A的内部空间的延长线上贯通形成有轴插通孔3B, 从轴插通孔3B的中间部向侧方分路有侧部流路3C。而且,在侧部流路3C 及轴插通孔3B的开放端钎焊有流路用管R1、 R2。另外,在轴插通孔3B 的靠开放端的位置形成有阀座3Z,设置于转子轴4的前端的阀体7与阀 座3Z对置。在转子轴4上固定有转子侧励磁部6,且将其收容于转子壳体2内。 另外,在转子壳体2的外侧固定有定子侧励磁部8,借助该定子侧励磁部 8所具有的电磁线圈8A的励磁,旋转驱动转子轴4,使阀体7相对于阀座 3Z直动,从而变更阀开度(例如,参照专利文献l)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 —233868号公报(第1图) 但是,在上述构成的控制阀中,当对流路用管R1、 R2进行钎焊时, 控制阀的内部空间和流路用管R1、 R2内的空间成为连通的状态。而且, 在现有的控制阀上,用于不使流体泄露的气密密封部位于转子壳体2的一 端开口和盖体2F的焊接部、和流路用管Rl、 R2钎焊的两个部位的钎焊 部、转子壳体2和阀座基体3的钎焊部的合计四个部位。这些气密密封部5由于因焊接或钎焊作用的不平衡而可能发生气密不足,所以为了提高气密 性,谋求气密密封部少的控制阀的开发。另外,上述现有的控制阀也存在如下问题,由于转子壳体2和阔座基体3通过钎焊固定,所以在这些转子壳体2和阀座基体3之间不能提高定 心的精度。具体地说,在钎焊时,钎料在700 80(TC下熔融,不仅转子壳 体2及阀座基体3,而且用于将它们定心的夹具也成为高温。而且,当使 用可严密地定心的夹具时,由于转子壳体2及阀座基体3和夹具的热膨胀 的差,可能产生无法拆卸夹具以及转子壳体2或阀座基体3破损的情况。 其结果是,不能使用可严密地定心的夹具,在转子壳体2和阀座基体3之 间不能提高定心的精度。因此,当设定转子壳体2和转子侧励磁部6之间 的嵌合间隙较小时,会发生因转子侧励磁部6和转子壳体2之间的中心偏 差造成的滑接异响,经常发生NG品。与之相对,为了防止滑接异响的发 生,目前的控制阀设置了较大的转子侧励磁部6和转子壳体2之间的嵌合 间隙。为此,转子侧励磁部6和定子侧励磁部8之间的磁力降低,将电力 变换为转子侧励磁部6的旋转时的能量效率变得恶化。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开发的,提供一种控制阀,其第一目的在于, 与目前相比,气密密封部的数量少;其第二目的在于,与目前相比,能够 高效地将电力变换为转子侧励磁部的旋转。为了实现所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控制阀10,其在转子收 容部31内可旋转地收容固定于转子轴13的转子侧励磁部12,同时在从转 子收容部31的一端延伸设置的阀体收容部32收容转子轴13的前端部所 具有的阀体22,将转子轴13的中间部与固定于转子收容部31的一端部内 侧的螺母44螺合,借助在转子收容部31的外侧产生的磁力旋转驱动转子 侧励磁部12,从而使阀体22直动,以可变更阀体收容部32所具有的阀孔 42A的开度,其特征在于,设置台阶套筒30,其将作为转子收容部31的 大径筒部31和作为阀体收容部32的小径筒部32 —体成形而成,在小径 筒部32的靠前端开口 32X的位置设置具有阀孔42A的阀座42,并且在小 径筒部32中比阀座42靠大径筒部31的位置设置侧部开口 32B,设定小径筒部32的前端开口 32X和侧部开口 32B为气密状态地连结流路用管Pl 、 P2的气密密封部,设定大径筒部31的前端开口为用盖体18闭塞的气密密 封部。本专利技术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控制阀10,其可将转子轴13的旋转变换成 阀体22D相对于阀座42的直动动作,从而变更阀开度,其特征在于,该 控制阀10具备台阶套筒30,其具备以在同轴上排列的状态一体形成的 彼此直径不同的大径筒部31和小径筒部32,且这些大径筒部31和小径筒 部32之间通过台阶壁33来连接;内套筒40,其形成直径小于大径筒部 31且短的筒状,具有从一端向侧方鼓出的突缘壁40B,并配置在大径筒部 31的内侧同轴上,且将突缘壁40B凸焊于台阶套筒30的台阶壁33;螺母 44,其被压入内套筒40的内侧;侧部开口32B,其形成于小径筒部32的 侧面,且气密状态地连结流路用管P1;前端开口32X,其配置于小径筒部 32的前端,且气密状态地连结有流路用管P2;阀座42,其被压入小径筒 部32中侧部开口 32B和前端开口 32X之间,且贯通成形有阀孔42A;盖 体18,其闭塞大径筒部31中离开小径筒部32的一侧的端部开口且将其以 气密状态焊接;转子轴13,其一端侧收容于内套筒40及小径筒部32的内 侧,另一端侧在大径筒部31内从内套筒40的端部突出;阳螺纹部14C, 其设于转子轴13上,并与螺母44螺合;阀体22D,其设于转子轴13的 一端部,并随着阳螺纹部14C和螺母44的螺合深度的变化,相对于阀座 42进行直动;转子侧励磁部12,其可旋转地收容于大径筒部31内,固定 于转子轴13中从内套筒40的前端突出来的部分,并与阳螺纹部14C一体 旋转;定子侧励磁部ll,其嵌合固定于大径筒部31的外侧,具有用于产 生驱动转子侧磁场12旋转的磁力的电磁线圈IIA。本专利技术第三方面在第二方面的基础上,提供控制阀10,其特征在于, 具备阀孔42A的形状不同的多个种类的阀座42,可任意选择阀座42将其 压入在小径筒部32中。本专利技术第四方面在第二方面或第三方面的基础上,提供控制阀10,其 特征在于,具备轴承套筒43,其被压入小径筒部32的内侧,将转子轴13 定心于台阶套筒30的中心轴支承该转子轴13使其可旋转且可直动。本专利技术第五方面在第二 第四方面的基础上,提供控制阀10,其特征在于,形成压入部42C,其被压入小径筒部32内,且阀座42中离开侧部 开口 32B的一侧的端部的外径大于侧部开口 32B侧的端部的外径,在阀座 42中侧部开口 32B侧的端部的外表面和小径筒部32的内表面之间设置有 可接收溶化了的钎料的间隙Cl 。本专利技术第六方面在第五方面的基础上,提供控制阀IO,其特征在于, 使大径筒部31侧的内径比小径筒部32中让阀座42压入的被压入部32A 大,从而可游嵌阀座42。 在第一方面的控制阀10中,通过设置台阶套筒30,该台阶套筒30 将作为转子收容部31的大径筒部31和作为阔体收容部32的小径筒部32 一体成形而成,由此,与分别具有相当于这些大径筒部31和小径筒部32 的部件并进行钎焊的目前的控制阀相比,能够减少气密密封部的数量。具 体地说,在第一方面的控制阀10中,由于设小径筒部32的前端开口 32X 和侧部开口 32B为气密状态地连结流路用管P1、 P2的气密密封部,设大 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控制阀(10),其在转子收容部(31)内可旋转地收容固定于转子轴(13)的转子侧励磁部(12),同时在从所述转子收容部(31)的一端延伸设置的阀体收容部(32)收容所述转子轴(13)的前端部所具有的阀体(22), 将所述转子轴(1 3)的中间部与固定于所述转子收容部(31)的一端部内侧的螺母(44)螺合,借助在所述转子收容部(31)的外侧产生的磁力旋转驱动所述转子侧励磁部(12),从而使所述阀体(22)直动,以可变更所述阀体收容部(32)所具备的阀孔(42A)的开度,其特征在于, 设置台阶套筒(30),其将作为所述转子收容部(31)的大径筒部(31)和作为所述阀体收容部(32)的小径筒部(32)一体成形而成, 在所述小径筒部(32)的靠前端开口(32X)的位置设置具有所述阀孔(42A)的阀座 (42),并且在所述小径筒部(32)中比所述阀座(42)靠所述大径筒部(31)的位置设置侧部开口(32B), 设定所述小径筒部(32)的所述前端开口(32X)和所述侧部开口(32B)为气密状态地连结流路用管(P1、P2)的气密密封部,  设定所述大径筒部(31)的前端开口为用盖体(18)闭塞的气密密封部。...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浅野和之藤本聪
申请(专利权)人:太平洋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