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阀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47432 阅读:38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控制阀,是一种    具有将转子(22)安装在两端用阀座(12,12)封闭的筒形壳体(11)内,能够由所述筒形壳体(11)外侧的磁力作用驱动转子(22)旋转的结构,并且,    在所述转子(22)的两端具有一对阀体(30,30),在所述阀体(30)的与所述阀座(12)对置的面上,形成圆弧槽(39)和被配置在所述圆弧槽(39)的一端的通气孔(40),该圆弧槽(39),朝向离开所述通气孔(40)侧的另一端,其宽度及/或深度逐渐变小,    通过使流体经过形成在双方的所述两端阀座(12,12)上的阀口(18,18),流入筒形壳体(11)内,使所述转子(22)进行轴向移动,通过所述转子(22)的旋转,使与所述阀口(18)对置的所述圆弧槽(39)的宽度及/或深度改变,由此使通过筒形壳体(11)的流量被改变的控制阀(10),    其特征在于:所述阀体(30)中的与阀座(12)的对置部分,形成具有与所述圆弧槽(39)内侧边缘连接的大致圆形的平面(41)和位于所述平面(41)外侧的斜面(42)的圆锥台形状。(*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通过使安装在筒形壳体内的阀体旋转,来控制通过筒形壳体的流体的流量的控制阀
技术介绍
如图7所示,众所周知,这种传统的控制阀,使安装在筒形壳体1内的阀体3,压紧设置在筒形壳体1顶部的阀座4并使之旋转,来改变阀体3上形成的槽6与阀座4上形成的阀口7的对置状态,以此来控制通过筒形壳体流体的流量。特开2002-147896号公报(图1,第 段)。然而,上述传统的控制阀,是通过使突出部5从阀座4突出来,减少与阀体3的滑动接触面积,以此降低滑动阻力,但为了更进一步降低滑动阻力,力求开发出使阀体更圆滑旋转的控制阀。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鉴于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使阀体能够比以往的更圆滑旋转的控制阀。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之1的控制阀10,是一种具有将转子22安装在两端用阀座12,12封闭的筒形壳体11内,能够由所述筒形壳体11外侧的磁力作用驱动转子22旋转的结构,并且,在所述转子22的两端具有一对阀体30,30,在所述阀体30的与所述阀座12对置的面上,形成圆弧槽39和被配置在所述圆弧槽39的一端的通气孔40,该圆弧槽39,朝向离开所述通气孔40侧的另一端,其宽度及/或深度逐渐变小,通过使流体经过形成在双方的所述两端阀座12,12上的阀口18,18,流入筒形壳体11内,使所述转子22进行轴向移动,通过所述转子22的旋转,使与所述阀口18对置的所述圆弧槽39的宽度及/或深度改变,由此使通过筒形壳体11的流量被改变的控制阀10,其特征在于所述阀体30中的与阀座12的对置部分,形成具有与所述圆弧槽39内侧边缘连接的大致圆形的平面41和位于所述平面41外侧的斜面42的圆锥台形状。本专利技术之2的特征是在本专利技术之1的控制阀10中,所述阀体30的所述斜面42,相对所述平面41在1~1.5度的范围内倾斜。本专利技术之3的特征是在本专利技术之1或2的控制阀10中,所述转子22及阀体30,由安装在双方的所述阀座12,12之间的轴体13可旋转地支承,所述阀体30中的插通所述轴体13的轴通孔34,离开所述阀座12侧的内径比所述阀座12侧的内径大。本专利技术之4的特征是在本专利技术之3的控制阀10中,在所述阀体30上设有,构成在中心具有所述轴通孔34的筒形并与所述转子22靠接,其它部分悬起在所述转子22上的支承筒36。在本专利技术之1的控制阀10中,通过将阀体30中的与阀座12对置部分做成圆锥台形状,与传统控制阀相比,减少了阀体30与阀座12之间的滑动接触面积,因此使阀体30能够更圆滑的旋转。另外,阀体30,由于圆锥台形状的平面41与筒形壳体11的阀座12为面接触滑动,故阀体30稳定。另外,如本专利技术之2的控制阀10那样,使圆锥台形状的斜面42相对平面41在1~1.5度的范围内倾斜,其斜面42与阀座12之间的缝隙变的狭小,空气不易流通,故可以准确控制流量。另外,本专利技术之3的控制阀10,由于阀体30中的插通轴体13的轴通孔34,在离开阀座12侧的内径比阀座12侧的内径大,所以阀体30对于轴体13以阀座12侧为支点倾斜动作,吸收了加工上的误差,能够使阀体30的平面41与阀座12研合。另外,本专利技术之4的控制阀10,由于在阀体30上设置的支承筒36,与转子22相接触,使其他部分从转子22浮起,阀体30整体对转子22容易倾斜动作,使阀体30的平面41与阀座12确实研合。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控制阀的侧剖视图。图2为阀座的立体图。图3为阀体的立体图。图4为阀体的剖视图。图5为阀体的俯视图。图6为控制阀的局部放大侧剖视图。图7为传统控制阀的侧剖视图。图中10-控制阀,11-筒形壳体,12-阀座,13-轴体,18-阀口,21-导管,22-转子,26-永磁铁,30-阀体,34-轴插通孔,36-轴承筒,39-圆弧槽,40-通气孔,41-平面,42-斜面。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图1~图6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一例实施例。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控制阀10,由在筒形壳体11中心部位配置的轴体13,并由轴体13支承安装在筒形壳体11内的转子22旋转构成。筒形壳体11,是将圆筒管11A的两端部分用阀座12,12进行封闭构成。另外,圆筒管11A及阀座12,12由非磁性体金属构成。如图2所示,在阀座12的中间,在筒形壳体11内侧的内面12A的中心形成轴孔16,轴体13的两端部被保持成支承在两端阀座12,12的轴孔16上的状态。另外,阀座12上形成从内面12A突出的滑动接触台17。滑动接触台17形成以轴孔16为中心的三通形状,突起侧的端面形成整体一个平面。在滑动接触体17的一部分上,配置了环形凸起19。环形凸起19,是使滑动接触体17的一部分形成大致环状凹陷,形成在其中心,从而使环形凸起19的端面,与所述滑动接触台17整体成一个平面。另外,环形凸起19的内侧开口构成阀口18。如图1所示,阀口18在阀座12的外侧成阶梯状开口,导管21配合固定在其开口部分上。另外,在阀座12的内面12A上,如图1所示,直立安装有凸起片状的限动器20(图1中,仅示出安装在上端阀座12的限动器20)。转子22是由配合在轴体13的内侧圆筒23和围绕其外侧的外侧圆筒24通过在两者之间的径向延伸的叶片25连接而成。另外,在外侧圆筒24的外面,配合固定有筒形永磁铁26。并且,由该转子22与配合在筒形壳体11外侧的定子15构成步进电机27。在转子22的两端,安装有本专利技术的阀体30,30,该转子22及两个阀体30,30的全长,比筒形壳体11内部空间的轴向长度短。这样,在筒形壳体11内,限动器20及两个阀体30,30,可在筒形壳体11内进行轴向移动。具体地讲,如图1所示,阀体30是,作为整体在一端具有滑动接触壁35的一端有底的圆筒体结构。另外,在阀体30外面的轴向的中间部形成有一对展开的法兰盘33,33,在法兰盘33,33之间,填充密封材料。阀体30的比法兰盘33更接近开放端侧的筒壁32,与转子22外侧圆筒24的内侧配合。筒壁32仅对着顶端形成尖细形状,且如图4所示,在圆周方向配置了三处纵槽31A,31B,31C。而且,这些纵槽31A,31B,31C,与外侧圆筒24内侧的三处凸台28A,28B,28C相扣合。这里,纵槽31A,31B,31C宽度各不相同,与此相对应,突台28A,28B,28C的宽度也各异。另外,在两个阀体30,30之间,这些纵槽31A,31B,31C的配置各不相同,与此相对应,在外侧圆筒24的一端与另一端,突台28A,28B,28C的配置也各异。这样,两个阀体30,30被以同等方式配合在外侧圆筒24的一端与另一端。如图6所示,在阀体30内部,从滑动连接壁35对着转子22内侧圆筒23竖立着支承筒36。同时,在支承筒36的轴心部分,形成贯通的轴通孔34,轴体13由此插通。这里,支承筒36当将阀体30在轴向上押紧到转子22时,与内侧圆筒23的前端相接触,使阀体的其他部分从转子22上悬起。另外,轴通孔34在靠近阀座12侧变窄,形成小直径部37,同时,由于轴通孔34中的从小直径部37至转子22侧与轴体13形成间隙配合的状态。并且,筒壁32与外侧圆筒24也形成间隙配合状态。这样,阀体30能够以小直径部37为中心进行倾斜动作,当转子22向一端阀座12侧移动,将阀体30押紧在阀座12上时,对应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藤本聪
申请(专利权)人:太平洋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