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食用菌发出一体装置及具有其的栽培系统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943348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25 09: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食用菌栽培的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食用菌发出一体装置及具有其的栽培系统,包括出菇筒和托架,出菇筒安装于托架、且出菇筒的周向侧壁设有若干出菇孔;出菇筒外周套设有培养筒,培养筒顶部设有透气盖,透气盖、培养筒、出菇筒及托架之间形成食用菌培养空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当将培养筒套于出菇筒外周、透气盖安装于培养筒顶部时,透气盖、培养筒、出菇筒及托架之间形成食用菌培养空间,在食用菌培养空间内,可完成培养料的填料、灭菌、接种及发菌培养;当发菌完成,移除培养筒和透气盖时,出菇孔外露,形成出菇装置,适用于催蕾和出菇管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无需转筒或刺孔即可完成周圈出菇类食用菌的整个培养、出菇过程,可有效降低食用菌生产成本,减少污染发生几率。减少污染发生几率。减少污染发生几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食用菌发出一体装置及具有其的栽培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食用菌栽培的
,更具体地,涉及一种食用菌发出一体装置及具有其的栽培系统。

技术介绍

[0002]食用菌栽培过程往往需要经过以下阶段:1、配置培养料;2、灭菌;3、接种;4、发菌培养;5、催蕾;6、出菇管理。各阶段培养料对外界杂菌的抵抗力是不同的,所需的环境条件不同。在栽培过程中,在发菌培养完成前,培养料不能接触外界有菌环境以减少污染;发菌完成后,要开出菇孔,进行催蕾、出菇管理,这时候培养料与外界要部分进行接触,以便子实体发生、生长。对于木耳、香菇等可沿培养料周圈出菇的品种,常需要从发菌培养位置转运到出菇管理位置,具体地,是将栽培瓶或栽培袋转运至出菇(吊)架,或从培养筒转移到出菇筒。转筒过程的增加,一方面大大增加了食用菌栽培所需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一方面也增加了污染发生几率。
[0003]如中国专利202122677226.3公开了一种周向出菇栽培筐,其包括托架和出菇筒,所述托架的顶面设有若干相互之间间隔一定距离的置筒槽,所述出菇筒的底端插设于所述置筒槽中,所述托架的底面上与各置筒槽一一对应的位置均设有盖筒槽,所述盖筒槽的内径与所述出菇筒顶端的外径相适配,所述出菇筒的周向侧壁上设有若干出菇孔。这种出菇栽培筐只适用于催蕾和出菇管理,而无法适用于灭菌、接种、发菌培养等过程,仅适用于将完成发菌培养后的食用菌转移至该出菇栽培筐内,这种方式需要将食用菌从培养筐转移到出菇筐,或需要在栽培瓶或栽培袋上进行刺孔。转筐过程或刺孔过程的增加,一方面大大增加了食用菌栽培所需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一方面也增加了污染发生几率。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食用菌发出一体装置及具有其的栽培系统,整个食用菌生产过程无需转筒或刺孔,可有效降低食用菌生产成本以及降低污染发生几率。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6]提供一种食用菌发出一体装置,包括出菇筒和托架,所述出菇筒安装于托架、且所述出菇筒的周向侧壁设有若干出菇孔;所述出菇筒外周套设有培养筒,所述培养筒顶部连接有透气盖,所述透气盖、培养筒、出菇筒及托架之间形成食用菌发菌培养空间。
[0007]本技术的食用菌发出一体装置,当将培养筒套于出菇筒外周时、透气盖安装于培养筒顶部时,出菇孔被培养筒盖住,透气盖、培养筒、出菇筒及托架之间形成食用菌发菌培养空间,在食用菌发菌培养空间内,可完成培养料的发酵、灭菌接种、发菌培养过程;当移除培养筒和透气盖时,出菇孔外露,本技术的出菇装置则适于搔菌催蕾过程和出菇管理过程。本技术无需转筒或转运或刺孔即可完成整个食用菌的生产过程,可有效降低食用菌生产成本以及降低污染发生几率。
[0008]进一步地,所述托架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内侧上边沿沿周向分布有若干卡块,所述出菇筒底部向外延伸设有安装沿,所述安装沿与安装槽配合且由所述卡块卡固于所述安装槽内。通过安装沿、安装槽及卡块的设置实现出菇筒和托架的可拆卸连接和固定,当然本技术并不限于上述可拆卸连接的连接方式。
[0009]进一步地,所述安装槽底壁设有若干定位孔,所述安装沿底部设有若干与所述定位孔一一对应的定位台,所述定位台插入定位孔内定位。将定位台对准定位孔实现出菇筒和托架的对准,从而快速完成出菇筒与托架的安装。
[0010]进一步地,所述托架设有若干安装板,所述安装槽设于安装板,相对设置的两两安装板之间连接有加强杆,所述加强杆相交于一点。除了安装板和加强杆,托架其余位置均呈镂空设置,便于多个出菇装置堆叠时内部的通风。
[0011]进一步地,所述出菇筒呈上小下大的烟囱状,所述培养筒的内壁与所述出菇筒的外壁贴合且所述培养筒可盖住所述出菇孔。烟囱状结构的设置一方面便于食用菌培养过程出菇筒内的热量散出,一方面对培养筒套于出菇筒外起导向作用、安装方便。
[0012]进一步地,所述培养筒顶部的内壁设有可与透气盖下部外壁相抵接的第一安装块,所述透气盖下部的外壁设有可与所述培养筒顶部内壁相抵接的第二安装块;透气盖安装于培养筒时,所述第二安装块位于所述第一安装块的下方。通过第一安装块和第二安装块实现透气盖与培养筒的可拆卸连接,当然本技术的透气盖与培养筒之间还可以采用其他可拆卸连接的连接形式。
[0013]进一步地,所述透气盖包括可拆卸连接且内部形成有透气空间的上盖和下盖,所述下盖安装于所述培养筒的顶部且所述下盖开设有若干第一透气孔,所述上盖或下盖开设有若干第二透气孔,所述第二透气孔、透气空间、第一透气孔将所述培养筒内空间与大气连通。
[0014]进一步地,所述下盖设有内侧用于安装填充材料的环形安装台,所述上盖的底部设有若干可压于填充材料上表面的压柱。压柱的设置避免填充材料的移位,填充材料可以是海绵、无纺布等可阻止大气中有害物质进入出菇筒内的填充材料,从而避免气体中有害物质导致的食用菌污染。
[0015]进一步地,所述托架底部设有凸台,所述出菇筒的顶部内壁可与所述凸台外壁相贴合,所述透气盖的顶部侧壁可与所述凸台的内壁相贴合。当将培养筒套于出菇筒外周时、透气盖安装于培养筒顶部时,此时出菇装置可通过凸台和透气盖之间相配合实现出菇装置的上下堆叠;当移除培养筒和透气盖时,此时的出菇装置可通过出菇筒顶部和凸台之间的配合实现出菇装置的上下堆叠。
[0016]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栽培系统,包括若干如前所述的食用菌发出一体装置,若干食用菌发出一体装置可上下堆叠设置。
[0017]本技术的栽培系统,若干食用菌发出一体装置可呈多行多列堆叠,从而充分利用纵向栽培空间、节约栽培体积。且本技术的栽培系统,整个食用菌生产过程无需转筒或刺孔,可有效降低食用菌生产成本以及降低污染发生几率。
[00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9]本技术的食用菌发出一体装置及栽培系统,安装培养筒和透气盖,盖住出菇孔,可适用食用菌的发菌培养;移除培养筒和透气盖,露出出菇孔,可适用于食用菌的搔菌
催蕾以及食用菌的出菇管理;本技术的整个食用菌生产过程无需转筒或刺孔,可有效降低食用菌生产成本以及降低污染发生几率。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实施例一中食用菌发出一体装置的爆炸图;
[0021]图2为实施例一中食用菌发出一体装置的立体图;
[0022]图3为实施例一中食用菌发出一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4为图3中局部A的放大图;
[0024]图5为图3中局部B的放大图;
[0025]图6为实施例一中去除透气盖和培养筒后食用菌发出一体装置的结构图;
[0026]图7为实施例一中食用菌发出一体装置出菇状态图;
[0027]图8为实施例一中食用菌发出一体装置托架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9为实施例一中食用菌发出一体装置培养筒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10为实施例一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食用菌发出一体装置,包括出菇筒(100)和托架(200),所述出菇筒(100)安装于托架(200)、且所述出菇筒(100)的周向侧壁设有若干出菇孔(110);其特征在于,所述出菇筒(100)外周套设有培养筒(300),所述培养筒(300)顶部连接有透气盖(400),所述透气盖(400)、培养筒(300)、出菇筒(100)及托架(200)之间形成食用菌发菌培养空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食用菌发出一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托架(200)设有安装槽(220),所述安装槽(220)内侧上边沿沿周向分布有若干卡块(230),所述出菇筒(100)底部向外延伸设有安装沿(120),所述安装沿(120)与安装槽(220)配合且由所述卡块(230)卡固于所述安装槽(220)内。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食用菌发出一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槽(220)底壁设有若干定位孔(240),所述安装沿(120)底部设有若干与所述定位孔(240)一一对应的定位台(130),所述定位台(130)插入定位孔(240)内定位。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食用菌发出一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托架(200)设有若干安装板(210),所述安装槽(220)设于安装板(210),相对设置的两两安装板(210)之间连接有加强杆(250),所述加强杆(250)相交于一点。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食用菌发出一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菇筒(100)呈上小下大的烟囱状,所述培养筒(300)的内壁与所述出菇筒(100)的外壁贴合且所述培养筒(300)可盖住所述出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攀宏李祥亮张兵魏东超刘伟丽杨硕林
申请(专利权)人:昂磐智能装备山东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