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食用菌栽培筐及栽培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0581036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30 14:27
一种食用菌栽培筐,包括筐口、筐底以及设于筐口和筐底之间的前侧壁、后侧壁、左侧壁和右侧壁,在筐口和筐底之间还设有若干置棒空间,其中,筐口顶面四周边缘和筐底底面四周边缘设有用于确保一个栽培筐的筐底叠放于另一个同向的栽培筐的筐口上时促使两个栽培筐四周对齐的第一限位组件,前侧壁的外表面和后侧壁的外表面设有用于确保一个栽培筐的后侧壁叠放于另一个同向的栽培筐的前侧壁上时促使两个栽培筐四周对齐的第二限位组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具有上述栽培筐的食用菌栽培系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实现食用菌墙式栽培,整个生产工艺一筐到底,便于机械化操作,可以多层叠放培养、出菇,节省空间,还能进行墙式覆土栽培,提高产量。提高产量。提高产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食用菌栽培筐及栽培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食用菌栽培
,更具体地,涉及一种食用菌栽培筐及栽培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现有的食用菌墙式栽培技术中,通常采用的是栽培筐平放于床架上培养菌丝,到出菇阶段需将菌包转移入出菇房可移动网格里;若培养阶段不使用栽培筐仍使用网格时,接好种的菌袋要大量劳动力一包一包塞进网格里,而且没有栽培筐床架式培养节省空间。近几年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栽培筐,如中国专利CN20122054 7533.8公开了一种用于食用菌墙式栽培的栽培筐,虽然该栽培筐利用其侧叠实现墙式栽培食用菌,在整个食用菌栽培工艺贯穿整个生产流程,一筐到底,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是在菌丝培养阶段,栽培筐通常需要平放,由于该栽培筐平放叠加时不稳定,只能单层叠放,浪费空间,并且墙式栽培时不能进行覆土栽培。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克服现有的食用菌墙式栽培筐在培养阶段只能单层叠放,浪费空间,并且墙式栽培时不能进行覆土栽培的缺陷,本技术提供一种食用菌栽培筐及栽培系统。本技术的食用菌栽培筐能够实现食用菌墙式栽培,在整个食用菌栽培工艺中贯穿整个生产流程,一筐到底,并且培养阶段可以多层叠放,节省空间,墙式栽培时还能进行覆土栽培。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食用菌栽培筐,包括筐口、筐底以及设于所述筐口和筐底之间的筐侧壁,所述筐侧壁包括前侧壁、后侧壁、左侧壁和右侧壁,所述筐侧壁围成的空间内在所述筐口和筐底之间还设有若干置棒空间,其中,所述筐口顶面四周边缘上和所述筐底底面四周边缘上设有用于确保一个栽培筐的筐底叠放于另一个同向的栽培筐的筐口上时促使两个栽培筐四周对齐的第一限位组件,所述前侧壁的外表面上和所述后侧壁的外表面上设有用于确保一个栽培筐的后侧壁叠放于另一个同向的栽培筐的前侧壁上时促使两个栽培筐四周对齐的第二限位组件。这样,在食用菌栽培时,可以将菌棒装填在食用菌栽培筐,采用一个栽培筐的筐底叠放于另一个同向的栽培筐的筐口上这种正叠放方式实现多层叠放来进行菌丝培养,大大节省空间;培养完之后,又可以将食用菌栽培筐采用一个栽培筐的后侧壁叠放于另一个同向的栽培筐的前侧壁上这种侧叠堆放方式实现食用菌的墙式栽培出菇,并且可以将双排侧叠放的食用菌栽培筐间隔一定距离放置,然后在间隔中填充填覆料,以实现墙式覆土栽培出菇。这样,该食用菌栽培筐就贯穿了整个食用菌栽培工艺生产流程,一筐到底,并且培养阶段可以多层叠放,节省空间,墙式栽培时还能进行覆土栽培。
[0005]进一步的,所述筐口顶面四周边缘设有筐上沿,所述筐底底面四周边缘设有筐底沿,所述第一限位组件包括设于所述筐上沿顶面上的若干上沿限位凸台,以及设于所述筐底沿底面上并与所述上沿限位凸台交错设置的若干底沿限位凸台。当一个栽培筐的筐底叠
放于另一个同向的栽培筐的筐口上时,一个栽培筐的底沿限位凸台能够与另一个同向的栽培筐的上沿限位凸台紧密配合,促使两个栽培筐四周对齐,并且能够防止一个栽培筐从另一个栽培筐上滑落。
[0006]进一步的,所述筐口上设有上格栅板,所述筐底设有下格栅板,所述上格栅板和下格栅板上均设有若干透气孔和加强筋,透气孔可以让菌棒在培养阶段和出菇阶段获得足够的新鲜空气。所述置棒空间设于所述上格栅板和下格栅板之间;所述上格栅板和下格栅板之间在各置棒空间之间的位置设有若干两端分别连接所述上格栅板和下格栅板的支撑杆,支撑杆能够使得整个栽培筐的结构更加稳固。所述上格栅板的顶面低于所述筐上沿的顶面,这样可以在置棒空间装填菌棒时,让菌棒的端头超出上格栅板一部分,方便菌棒的装填和取出,但是菌棒的端头也不能超出上沿限位凸台的最高点,以免在栽培筐正叠堆放时影响上下两个栽培筐的配合;所述下格栅板的底面与所述筐底沿的底面平齐,便于栽培筐正放在辊式输送线上输送。
[0007]进一步的,所述置棒空间包括设于所述上格栅板上的若干通孔,设于所述下格栅板上并与所述通孔一一对应的菌棒托架,设于所述通孔靠近所述下格栅板一侧的环形边缘上的第一限位环,设于所述菌棒托架靠近所述上格栅板一侧的环形边缘上的第二限位环,所述菌棒托架上设有出菇环孔和出菇割口孔。装填菌棒时,将菌棒依次穿过通孔、第一限位环、第二限位环并抵紧在菌棒托架上即完成装填。
[0008]进一步的,所述筐上沿和筐底沿左右两侧分别突出到所述左侧壁外表面和右侧壁外表面之外,这样筐上沿就可以在栽培筐左右两侧形成便于机械手托起栽培筐进行筐口向上正叠堆放的凸出结构,在栽培筐前侧壁向上侧叠堆放时,前侧壁的上沿限位凸台和底沿限位凸台也可以形成便于机械手托起栽培筐的凸出结构。所述筐上沿和筐底沿的后侧与所述后侧壁外表面平齐,保证栽培筐侧叠堆放时的稳定性,同时也便于栽培筐后侧壁朝下侧放在辊式输送线上输送。所述筐上沿、筐底沿和筐侧壁四角相交处为圆弧形过渡。
[0009]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限位组件包括设于所述前侧壁外表面上的限位凸棱,以及设于所述后侧壁外表面上且能够与所述限位凸棱相配合的限位凹槽。限位凸棱突出于同侧的筐上沿和筐底沿之外,便于栽培筐侧叠堆放时,和同向放置在该栽培筐上的另一栽培筐的限位凹槽配合,促使两个栽培筐的四周对齐,且不会滑落。
[0010]本技术还提供一种食用菌栽培系统,其中,包括底托盘,能够在所述底托盘上以一个栽培筐的筐底叠放于另一个同向的栽培筐的筐口上这种正叠堆放方式组成多层多列紧密排布的培养单元,也能够在所述底托盘上或出菇场地地面上以一个栽培筐的后侧壁叠放于另一个同向的栽培筐的前侧壁上这种侧叠堆放方式组成多层单列紧密排布的出菇单元墙的若干上述的食用菌栽培筐。
[0011]进一步的,该食用菌栽培系统还包括在两个所述出菇单元墙间隔一定距离筐口或筐底相对放置时,用于封堵两个出菇单元墙之间间隔两端的覆料堵头,覆料堵头与两个出菇单元墙连接的这一侧面上设有两个安装槽,覆料堵头通过这两个安装槽扣合在两个出菇单元墙在间隔端头这一侧突出的筐上沿或筐底沿上。填充在两个出菇单元墙之间间隔内的填覆料,填覆料为土、砂石、粉煤灰、陶粒的一种或几种混合。以及连接在两个出菇单元墙之间用于防止两个出菇单元墙向两侧倾覆的防涨拉杆。防涨拉杆包括杆本体以及分别设于杆本体两端的固定限位环和可拆限位环,可拆限位环通过销钉固定在杆本体一端,在两个出
菇单元墙之间连接防涨拉杆时,先将杆本体上的可拆限位环拆掉,然后将杆本体已拆掉可拆限位环的这一端从其中一个出菇单元墙上的由四个栽培筐之间围成的孔洞穿过,然后再穿过另一个出菇单元墙上对应的由四个栽培筐之间围成的孔洞,最后用销钉将可拆限位环固定于杆本体上,这样防涨拉杆将两个出菇单元墙连在了一起。
[0012]本技术还提供一种食用菌栽培方法,其中,包括如下步骤:
[0013]S1.将经过杀菌处理并接种了菌丝的菌棒装填在食用菌栽培筐的置棒空间中,菌棒装填到位后,高度不高于上沿限位凸台的最高点,以便不影响栽培筐正叠堆放时,上栽培筐和下栽培筐之间的配合;
[0014]S2.将多个步骤S1中已经装填菌棒的食用菌栽培筐在底托盘上以一个栽培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食用菌栽培筐,包括筐口(1)、筐底(2)以及设于所述筐口(1)和筐底(2)之间的筐侧壁,所述筐侧壁包括前侧壁(3)、后侧壁(4)、左侧壁(5)和右侧壁(6),所述筐侧壁围成的空间内在所述筐口(1)和筐底(2)之间还设有若干置棒空间,其特征在于,所述筐口(1)顶面四周边缘上和所述筐底(2)底面四周边缘上设有用于确保一个栽培筐的筐底(2)叠放于另一个同向的栽培筐的筐口(1)上时促使两个栽培筐四周对齐的第一限位组件,所述前侧壁(3)的外表面上和所述后侧壁(4)的外表面上设有用于确保一个栽培筐的后侧壁(4)叠放于另一个同向的栽培筐的前侧壁(3)上时促使两个栽培筐四周对齐的第二限位组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食用菌栽培筐,其特征在于,所述筐口(1)顶面四周边缘设有筐上沿(7),所述筐底(2)底面四周边缘设有筐底沿(8),所述第一限位组件包括设于所述筐上沿(7)顶面上的若干上沿限位凸台(9),以及设于所述筐底沿(8)底面上并与所述上沿限位凸台(9)交错设置的若干底沿限位凸台(10)。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食用菌栽培筐,其特征在于,所述筐口(1)上设有上格栅板(11),所述筐底(2)设有下格栅板(12),所述上格栅板(11)和下格栅板(12)上均设有若干透气孔(13)和加强筋(15),所述置棒空间设于所述上格栅板(11)和下格栅板(12)之间。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食用菌栽培筐,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格栅板(11)和下格栅板(12)之间在各置棒空间之间的位置设有若干两端分别连接所述上格栅板(11)和下格栅板(12)的支撑杆(20),所述上格栅板(11)的顶面低于所述筐上沿(7)的顶面,所述下格栅板(12)的底面与所述筐底沿(8)的底面平齐。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食用菌栽培筐,其特征在于,所述置棒空间包括设于所述上格栅板(11)上的若干通孔(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攀宏何世强张博单亚东卢冉周同庆
申请(专利权)人:昂磐智能装备山东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