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食用菌栽培筐及栽培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0581036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30 14:27
一种食用菌栽培筐,包括筐口、筐底以及设于筐口和筐底之间的前侧壁、后侧壁、左侧壁和右侧壁,在筐口和筐底之间还设有若干置棒空间,其中,筐口顶面四周边缘和筐底底面四周边缘设有用于确保一个栽培筐的筐底叠放于另一个同向的栽培筐的筐口上时促使两个栽培筐四周对齐的第一限位组件,前侧壁的外表面和后侧壁的外表面设有用于确保一个栽培筐的后侧壁叠放于另一个同向的栽培筐的前侧壁上时促使两个栽培筐四周对齐的第二限位组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具有上述栽培筐的食用菌栽培系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实现食用菌墙式栽培,整个生产工艺一筐到底,便于机械化操作,可以多层叠放培养、出菇,节省空间,还能进行墙式覆土栽培,提高产量。提高产量。提高产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食用菌栽培筐及栽培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食用菌栽培
,更具体地,涉及一种食用菌栽培筐及栽培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现有的食用菌墙式栽培技术中,通常采用的是栽培筐平放于床架上培养菌丝,到出菇阶段需将菌包转移入出菇房可移动网格里;若培养阶段不使用栽培筐仍使用网格时,接好种的菌袋要大量劳动力一包一包塞进网格里,而且没有栽培筐床架式培养节省空间。近几年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栽培筐,如中国专利CN20122054 7533.8公开了一种用于食用菌墙式栽培的栽培筐,虽然该栽培筐利用其侧叠实现墙式栽培食用菌,在整个食用菌栽培工艺贯穿整个生产流程,一筐到底,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是在菌丝培养阶段,栽培筐通常需要平放,由于该栽培筐平放叠加时不稳定,只能单层叠放,浪费空间,并且墙式栽培时不能进行覆土栽培。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克服现有的食用菌墙式栽培筐在培养阶段只能单层叠放,浪费空间,并且墙式栽培时不能进行覆土栽培的缺陷,本技术提供一种食用菌栽培筐及栽培系统。本技术的食用菌栽培筐能够实现食用菌墙式栽培,在整个食用菌栽培工艺中贯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食用菌栽培筐,包括筐口(1)、筐底(2)以及设于所述筐口(1)和筐底(2)之间的筐侧壁,所述筐侧壁包括前侧壁(3)、后侧壁(4)、左侧壁(5)和右侧壁(6),所述筐侧壁围成的空间内在所述筐口(1)和筐底(2)之间还设有若干置棒空间,其特征在于,所述筐口(1)顶面四周边缘上和所述筐底(2)底面四周边缘上设有用于确保一个栽培筐的筐底(2)叠放于另一个同向的栽培筐的筐口(1)上时促使两个栽培筐四周对齐的第一限位组件,所述前侧壁(3)的外表面上和所述后侧壁(4)的外表面上设有用于确保一个栽培筐的后侧壁(4)叠放于另一个同向的栽培筐的前侧壁(3)上时促使两个栽培筐四周对齐的第二限位组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食用菌栽培筐,其特征在于,所述筐口(1)顶面四周边缘设有筐上沿(7),所述筐底(2)底面四周边缘设有筐底沿(8),所述第一限位组件包括设于所述筐上沿(7)顶面上的若干上沿限位凸台(9),以及设于所述筐底沿(8)底面上并与所述上沿限位凸台(9)交错设置的若干底沿限位凸台(10)。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食用菌栽培筐,其特征在于,所述筐口(1)上设有上格栅板(11),所述筐底(2)设有下格栅板(12),所述上格栅板(11)和下格栅板(12)上均设有若干透气孔(13)和加强筋(15),所述置棒空间设于所述上格栅板(11)和下格栅板(12)之间。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食用菌栽培筐,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格栅板(11)和下格栅板(12)之间在各置棒空间之间的位置设有若干两端分别连接所述上格栅板(11)和下格栅板(12)的支撑杆(20),所述上格栅板(11)的顶面低于所述筐上沿(7)的顶面,所述下格栅板(12)的底面与所述筐底沿(8)的底面平齐。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食用菌栽培筐,其特征在于,所述置棒空间包括设于所述上格栅板(11)上的若干通孔(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攀宏何世强张博单亚东卢冉周同庆
申请(专利权)人:昂磐智能装备山东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