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食用菌横棒栽培筐、栽培单元及栽培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2593822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09 17:32
一种食用菌横棒栽培筐,包括筐侧壁和设于所述筐侧壁底端的筐底,所述筐底包括并列排布且用于放置食用菌菌棒的置棒槽,所述置棒槽的底面上设有镂空格栅,所述筐侧壁的四角均设有筐立柱,所述筐立柱底端端面设有第一连接限位凹槽,所述筐立柱顶端端面设有与所述第一连接限位凹槽尺寸相匹配的第一连接限位凸台。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具有上述食用菌横棒栽培筐的栽培单元和栽培系统。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实现栽培筐和栽培单元整筐或整单元进行机械化的接种、刺孔增氧、注水等操作,也便于整筐或整单元进行机械化转运,自动化程度及效率高,劳动强度小。劳动强度小。劳动强度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食用菌横棒栽培筐、栽培单元及栽培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食用菌种植
,更具体地,涉及一种食用菌横棒栽培筐、栽培单元及栽培系统。

技术介绍

[0002]食用菌的栽培方法通常包括发菌培养阶段和出菇阶段,如中国专利CN1056 38245A所述,发菌培养阶段需进行多次翻堆和刺孔增氧,现有的翻堆和刺孔增氧均由人工完成,或者需人工将菌棒搬放到刺孔机上刺孔;另外,在发菌培养阶段完成后,还需要人工将菌棒由发菌室搬运至出菇室,整个栽培过程自动化程度低、劳动强度大、效率低、易导致杂菌污染或菌棒损坏。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克服现有的食用菌的栽培过程自动化程度低、劳动强度大、效率低、易导致杂菌污染或菌棒损坏的缺陷,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食用菌横棒栽培筐、栽培单元及栽培系统。本专利技术的栽培系统及栽培方法可以实现栽培筐和栽培单元整筐或整单元进行机械化的刺孔增氧,及整筐或整单元进行机械化转运,自动化程度及效率高,劳动强度小。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食用菌横棒栽培筐,其中,包括筐侧壁和设于所述筐侧壁底端的筐底,所述筐底包括并列排布且用于放置食用菌菌棒的置棒槽,所述置棒槽的底面上设有镂空格栅,所述筐侧壁的四角均设有筐立柱,所述筐立柱底端端面设有第一连接限位凹槽,所述筐立柱顶端端面设有与所述第一连接限位凹槽尺寸相匹配的第一连接限位凸台。这样,食用菌种植时,在发菌培养阶段,菌棒上方不需要太多空间,就可以采用该食用菌横棒栽培筐,直接将食用菌菌棒装入置棒槽中进行发菌培养;需要刺孔增氧时,由于置棒槽底面设有镂空格栅,就可以整筐进行机械化的刺孔增氧,无需人工一个一个菌棒进行刺孔增氧,大大提高效率,并且极大的减轻了劳动强度。另外,通过第一连接限位凹槽和第一连接限位凸台的配合,可以将一个食用菌横棒栽培筐固定叠放在另一个食用菌横棒栽培筐上面,实现食用菌横棒栽培筐的层叠组装,然后在最底部再放置一个底托盘即可以组成一个用于发菌培养的发菌培养系统,这样就可以根据场地的尺寸灵活的选择组装成几层几列的发菌培养系统,场地适应性强;并且,在食用菌休种期,还可以将发菌培养系统拆卸成单个的食用菌横棒栽培筐进行存放,以免整个食用菌发菌培养系统占据较大空间,导致空间利用的浪费。
[0005]进一步的,所述置棒槽的深度为食用菌菌棒直径的1/4

3/4,所述置棒槽内表面的形状与食用菌菌棒外表面的形状相匹配。
[0006]进一步的,与所述置棒槽两端连接的筐侧壁上设有注水孔。利用食用菌横棒栽培筐进行食用菌培养种植时,可以整筐甚至是食用菌横棒栽培筐层叠组装后的整系统通过注水孔进行机械化的注水操作,为食用菌菌棒提供培养所需的水分,进一步提高自动化程度和工作效率,降低劳动强度。
[0007]进一步的,所述筐底的底面上沿所述置棒槽的轴线方向间隔一定距离并列排布设置有若干筐底肋条。筐底肋条能够对筐底的强度起到加强作用。
[0008]进一步的,与所述置棒槽两端连接的筐侧壁顶端设有筐侧凸沿。筐侧凸沿能够方便机械对食用菌横棒栽培筐进行搬运。
[0009]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食用菌横棒栽培单元,其中,包括栽培筐和盖设于所述栽培筐顶面上的承筐架,所述栽培筐为上述的食用菌横棒栽培筐,所述承筐架包括设于四角的架立柱以及连接在所述架立柱之间与所述架立柱组成矩形承筐架的架连杆,所述架立柱底端端面设有与所述筐立柱顶端及第一连接限位凸台相适配的第二连接限位凹槽,所述架立柱顶端端面设有与所述第一连接限位凸台尺寸相同的第二连接限位凸台。栽培筐和承筐架通过第一连接限位凸台和第二连接限位凹槽的配合连接盖合在一起。这样,在进行食用菌出菇培养种植时,出菇阶段需要在菌棒上方预留一定空间进行出菇,就采用该食用菌栽培单元,将已经发菌完成的食用菌菌棒装入到栽培筐的置棒槽内,然后通过加湿,温差刺激,光照刺激等,就可以催蕾出菇。同样的,通过第一连接限位凹槽和第二连接限位凸台的配合,可以将一个食用菌栽培单元固定叠放在另一个食用菌栽培单元上面,实现食用菌栽培单元的层叠组装,相邻两层之间的承筐架为下层的栽培筐中的菌棒出菇提供了足够的空间,然后在最底部再放置一个底托盘既可以组成一个食用菌出菇系统。
[0010]进一步的,所述架立柱的侧壁上设有机载凸台,以方便机械对承筐架的搬运。
[0011]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食用菌横棒栽培系统,其中,包括发菌培养系统和出菇系统,所述发菌培养系统包括底托盘以及以多层多行多列排布方式正叠堆放在所述底托盘上的若干栽培筐;所述出菇系统包括底托盘以及以多层多行多列排布方式正叠堆放在所述底托盘上的若干栽培单元,所述栽培筐为上述的食用菌横棒栽培筐,所述栽培单元为上述的食用菌横棒栽培单元。
[0012]进一步的,所述底托盘的顶面上设有用于对最底层的栽培筐/栽培单元进行限位的限位柱。这样,底托盘、栽培筐和承筐架之间互相通过限位配合,实现定位放置,栽培筐上的镂空格栅和注水孔位置从而相对于底托盘就是固定的,这样就可以以一个底托盘为单位,整托进行机械化的刺孔增氧以及机械化的注水操作。
[0013]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食用菌横棒种植方法,其中,包括如下步骤:
[0014]S1.将搅拌配制好的栽培料装入专用塑料袋中,并扎好口,制成未灭菌的食用菌菌棒,然后对未灭菌的食用菌菌棒进行灭菌和接种,制成已接种的食用菌菌棒;
[0015]S2.将已接种的食用菌菌棒装入栽培筐的置棒槽中;
[0016]S3.将已经装入接种过的食用菌菌棒的若干栽培筐以多层多行多列排布方式正叠堆放在所述底托盘上形成发菌培养系统,然后在发菌培养系统上进行食用菌菌棒的培养发菌,培养过程中,通过置棒槽底面上的镂空格栅对整筐的食用菌菌棒进行机械化的刺孔增氧;
[0017]S4.待到食用菌菌棒发菌完成后,将发菌培养系统的每个栽培筐单独拆出,然后在每个栽培筐的顶面上盖上承筐架形成栽培单元,然后将这些栽培单元以多层多行多列排布方式正叠堆放在所述底托盘上形成出菇系统,在注水孔位置向食用菌菌棒注水进行催蕾出菇,待到出菇成熟后进行采摘。
[0018]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1中,采用灭菌

装袋

接种一体化设备对未灭菌的食用菌菌
棒进行灭菌和接种操作,制成已接种的食用菌菌棒;
[0019]或者,所述步骤S1中,对未灭菌的食用菌菌棒进行灭菌和接种操作,制成已接种的食用菌菌棒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0020]S11.若未灭菌的食用菌菌棒需要贴透气膜,则在未灭菌的食用菌菌棒上刺孔、贴透气膜,然后进行步骤S12;若未灭菌的食用菌菌棒不需要贴透气膜,直接进行步骤S12;
[0021]S12.将未灭菌的食用菌菌棒装入食用菌横棒栽培筐的置棒槽中,然后将装着未灭菌的食用菌菌棒的食用菌横棒栽培筐以多层多行多列排布方式正叠堆放在所述底托盘上形成发菌培养系统;
[0022]S13.将步骤S12所述的发菌培养系统整体移入灭菌器内,进行高温灭菌,灭菌完成后,整体移出灭菌器,进行冷却;
[00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食用菌横棒栽培筐,其特征在于,包括筐侧壁(2)和设于所述筐侧壁(2)底端的筐底(1),所述筐底(1)包括并列排布且用于放置食用菌菌棒的置棒槽(101),所述置棒槽(101)的底面上设有镂空格栅(102),所述筐侧壁(2)的四角均设有筐立柱(4),所述筐立柱(4)底端端面设有第一连接限位凹槽(401),所述筐立柱(4)顶端端面设有与所述第一连接限位凹槽(401)尺寸相匹配的第一连接限位凸台(40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食用菌横棒栽培筐,其特征在于,所述置棒槽(101)的深度为食用菌菌棒粗度的1/4

3/4。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食用菌横棒栽培筐,其特征在于,所述置棒槽(101)内表面的形状与食用菌菌棒外表面的形状相匹配。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所述的食用菌横棒栽培筐,其特征在于,与所述置棒槽(101)两端连接的筐侧壁(2)上设有注水孔(5)。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食用菌横棒栽培筐,其特征在于,所述筐底(1)的底面上沿所述置棒槽(101)的轴线方向间隔一定距离并列排布设置有若干筐底肋条(6)。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食用菌横棒栽培筐,其特征在于,与所述置棒槽(101)两端连接的筐侧壁(2)顶端设有筐侧凸沿(7)。7.一种食用菌横棒栽培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栽培筐(8)和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世强高攀宏张博单亚东卢冉周同庆
申请(专利权)人:昂磐智能装备山东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