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食用菌培植筐及栽培容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979377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03 22: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食用菌栽培的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食用菌培植筐及栽培容器,筐底板背向筐口的侧面的四周边缘设有外围尺寸与筐口内围尺寸相匹配的第一环形连接凸缘,第一环形连接凸缘与筐底板连接的一端的周向外壁上设有第一限位凸台;筐底板和筐侧壁围成的空间内设有若干第一空心定位部,筐底板设有若干与第一空心定位部相连通的第二空心定位部,一组培植筐的第二空心定位部可与另一组培植筐的第一空心定位部定位配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一个培植筐的第二空心定位部与另一个培植筐的第一空心定位部配合起定位和加强承载力的作用;第一空心定位部与第二空心定位部内部中空且两者连通形成散热通道,有效避免温度过高影响发菌和出菇效果。发菌和出菇效果。发菌和出菇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食用菌培植筐及栽培容器


[0001]本技术涉及食用菌栽培的
,更具体地,涉及一种食用菌培植筐及栽培容器。

技术介绍

[0002]常规方法中,食用菌的栽培既要用到瓶/袋,又要用到盛瓶/袋的筐或者架子,涉及的装置多,操作起来比较繁琐。并且,瓶栽食用菌时食用菌的品种会受限,一般只能用于向上出菇的丛生食用菌,比如金针菇、真姬菇、鹿茸菇等,像香菇这种子实体单生的食用菌,使用瓶只能进行菌丝培养,不能用于出菇。而袋栽食用菌时,袋是耗材,不能循环使用,而且污染环境。
[0003]中国专利202110701596.8公开了一种免瓶袋培植筐。将一个免瓶袋培植筐的第一环形连接凸缘插接在另一个免瓶袋培植筐的筐口上,上筐的底就可以作为下筐的盖,而且第一环形连接凸缘周向外壁上是设有密封圈的,所以上筐能够对下筐进行封闭。上述方案虽可实现免瓶袋栽培,然而上述方案中,各培植筐仅通过第一环形连接凸缘和第一限位凸台的作用实现各培植筐之间的堆叠,强度欠缺,当堆叠的层数较多时,会存在强度不够导致培植筐发生结构变形的风险;另外,上述方案中,在筐侧壁设置散热孔道以进行散热,散热孔道的设置会增加培植筐的加工难度,导致制造成本提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食用菌培植筐及栽培容器,培植筐内部设置空心定位结构,既可以起到增强承载力的作用,又可以起到散热作用。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6]提供一种食用菌培植筐,包括筐底板和一端与所述筐底板四周边缘连接的筐侧壁,所述筐侧壁的另一端围成筐口,所述筐口设有筐上沿,所述筐底板背向筐口的侧面的四周边缘设有外围尺寸与所述筐口内围尺寸相匹配的第一环形连接凸缘,所述第一环形连接凸缘与所述筐底板连接的一端的周向外壁上设有第一限位凸台;所述筐底板和筐侧壁围成的空间内设有若干第一空心定位部,筐底板设有若干与第一空心定位部相连通的第二空心定位部,一组培植筐的第二空心定位部可与另一组培植筐的第一空心定位部定位配合。
[0007]本技术的食用菌培植筐,栽培料盛放在置料空间中,将一个培植筐的第一环形连接凸缘插接在另一个培植筐的筐口,一个培植筐的第一限位凸台抵于另一个培植筐筐上沿上表面,同时,一个培植筐的第二空心定位部与另一个培植筐的第一空心定位部配合起定位和加强的作用,上筐的底就可以作为下筐的盖对下筐进行封闭,从而实现类似用塑料袋或瓶栽培食用菌时,将培养料通过袋/瓶与外界有菌环境进行隔离的效果。具体栽培过程中,灭菌及发菌时,最上面的筐不装料,装砂石等作为配重,压住紧邻的下面的筐,实现对其的密封。由于第一空心定位部与第二空心定位部内部中空且两者连通形成散热通道,发菌阶段和出菇阶段栽培料产生的热量能够通过穿过散热通道的冷空气带走,避免温度过高
影响发菌和出菇效果,且本技术散热通道结构简单、散热效果较好。
[0008]进一步地,当多组培植筐堆叠时,所述第二空心定位部套于所述第一空心定位部内侧且所述第一空心定位部的端面与筐底板的底面抵接。本技术通过结构尺寸设计使得多组培植筐堆叠时,一个培植筐的第一限位凸台抵于另一个培植筐筐上沿上表面,同时第一空心定位部的端面与筐底板的底面抵接,第一空心定位部可将其上的培植筐的重力分散,提高培植筐的承力能力,避免承力不足或承力不均导致结构变形。
[0009]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空心定位部、第二空心定位部均为圆筒状结构或多边形筒状结构。圆或等边多边形的轴向力学性能比较好,实现同等轴向承载力仅需较少的材料,并且圆筒状结构相对其他空心结构,其加工成型过程更为简单,且圆筒状结构的散热比表面积最大、以此构成的散热通道的散热效果更好。
[0010]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空心定位部自筐上沿向筐底板的横截面筒内径或筒内截面逐渐减小,筒外径或筒外截面逐渐增大。一方面,第二空心定位部类似漏斗套于第一空心定位部内侧,这样第二空心定位部和第一空心定位部筒状结构内壁形成的冷凝水或其他水珠会顺着内壁流下,而不会渗入培植筐内,避免对食用菌培养料造成污染;另一方面,在生产制造时,可以上下直接抽芯脱模,不需要复杂的侧抽芯机构,可极大的降低模具和培植筐的生产制造成本。
[0011]进一步地,所述筐底板和筐侧壁围成的空间内设有用于将该空间分隔成若干置料空间的纵横交错设置的纵隔板和横隔板,所述纵隔板和横隔板的一端均连接于第一空心定位部的外壁,横隔板、纵隔板及第一空心定位部的设置及三者的位置设置,使得上层培植筐的重力均匀分散,从而可有效避免应力集中导致的培植筐变形。
[0012]进一步地,所述筐侧壁与所述横隔板两端连接的两侧壁上设有和与其相邻的置料空间连通的侧壁出菇孔,所述侧壁出菇孔处可拆卸设有出菇孔盖。其中,纵隔板的数量为1个,所述横隔板的数量为若干个,所述横隔板将由所述筐底板和筐侧壁围成的空间分隔成若干并列排布的次空间,纵隔板将每个次空间分隔成两个对称的置料空间,侧壁出菇孔与置料空间连通。出菇孔盖在发菌阶段将侧壁出菇孔盖住,在出菇阶段则要将出菇孔盖从侧壁出菇孔上摘下或更换为设有出耳孔的出菇孔盖以实现侧壁出菇。
[0013]进一步地,所述筐上沿开设有用以安装密封圈的安装槽。将密封圈至少部分安装于安装槽内,避免密封圈发生移位,从而有效保证密封效果。
[0014]进一步地,所述密封圈为O型密封圈,所述安装槽为半圆槽。O型密封圈一半嵌于半圆槽内、上一半突出于筐上沿上表面,在培植筐上方培植筐或承筐架的下压作用下被挤压变形,从而起到密封作用。
[0015]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栽培容器,包括承筐架以及如前所述的食用菌培植筐,所述承筐架顶部设有若干可与第二空心定位部匹配的第三空心定位部。
[0016]本技术的栽培容器,一组承筐架和一组培植筐构成一组出菇单元,第二空心定位部和第三空心定位部的定位配合可实现多组出菇单元的堆叠。第二空心定位部和第三空心定位部之间的配合不仅可实现定位作用,而且可有效避免应力集中导致的结构变形。
[0017]进一步地,所述承筐架底部设有外围尺寸与所述筐口内围尺寸相匹配的第二环形连接凸缘,所述第二环形连接凸缘与所述承筐架底部连接的一端的周向外壁上设有第二限位凸台。将承筐架的第二环形连接凸缘插接在培植筐的筐口,承筐架底部的第二限位凸台
抵于培植筐筐上沿上表面,一组承筐架与一组培植筐堆叠形成一组出菇单元。
[00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9]本技术的食用菌培植筐,一个培植筐的第二空心定位部与另一个培植筐的第一空心定位部配合起定位和加强的作用;另外,第一空心定位部与第二空心定位部内部中空且两者连通形成散热通道,发菌阶段和出菇阶段栽培料产生的热量能够通过穿过散热通道的冷空气带走,避免温度过高影响发菌和出菇效果。
[0020]本技术的及栽培容器,第二空心定位部和第三空心定位部之间的配合不仅可实现多组出菇单元之间的定位,而且可有效避免应力集中导致的结构变形。
附图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食用菌培植筐(100),包括筐底板(110)和一端与所述筐底板(110)四周边缘连接的筐侧壁(120),所述筐侧壁(120)的另一端围成筐口,所述筐口设有筐上沿(130),所述筐底板(110)背向筐口的侧面的四周边缘设有外围尺寸与所述筐口内围尺寸相匹配的第一环形连接凸缘(111),所述第一环形连接凸缘(111)与所述筐底板(110)连接的一端的周向外壁上设有第一限位凸台(112);其特征在于,所述筐底板(110)和筐侧壁(120)围成的空间内设有若干第一空心定位部(140),筐底板(110)设有若干与第一空心定位部(140)相连通的第二空心定位部(113),一组培植筐的第二空心定位部(113)可与另一组培植筐的第一空心定位部(140)定位配合;当多组培植筐堆叠时,所述第二空心定位部(113)套于所述第一空心定位部(140)内侧且所述第一空心定位部(140)的端面与筐底板(110)的底面抵接;第一空心定位部(140)与第二空心定位部(113)内部中空且两者连通形成散热通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食用菌培植筐(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空心定位部(140)、第二空心定位部(113)均为圆筒状或多边形筒状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食用菌培植筐(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空心定位部(140)自筐上沿(130)向筐底板(110)的横截面筒内径或筒内截面逐渐减小,筒外径或筒外截...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伟丽高攀宏魏东超张兵杨硕林
申请(专利权)人:昂磐智能装备山东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