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食用菌周向出菇栽培筐及栽培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2718305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20 08: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食用菌周向出菇栽培筐。一种食用菌周向出菇栽培筐,其中,包括托架和出菇筒,所述托架的顶面设有若干相互之间间隔一定距离的置筒槽,所述出菇筒的底端插设于所述置筒槽中,所述托架的底面上设有与各置筒槽一一对应的盖筒槽,所述盖筒槽的内径与所述出菇筒顶端的外径相适配,所述出菇筒的周向侧壁上设有若干出菇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具有上述食用菌周向出菇栽培筐的栽培系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减少栽培筐对出菇的干涉,便于采收,并且节省了材料,降低了成本。降低了成本。降低了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食用菌周向出菇栽培筐及栽培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食用菌栽培
,更具体地,涉及一种食用菌周向出菇栽培筐及栽培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在食用菌工厂化生产过程中常常会使用栽培筐,而最常用的栽培筐就是立棒式栽培筐,立棒式栽培筐通常有两种出菇方式,一种是顶部出菇,另一种是周向出菇。中国专利CN202110699885.9公开了一种食用菌培育体系,其中具体公开了一种食用菌立棒侧向定位出菇单元,包括主栽培筐和设于主栽培筐内的出菇筒,各出菇筒之间间隔一个大于菌棒直径的距离,主栽培筐包括了四角的立柱和连接在相邻两个立柱之间的镂空的筐侧壁。该食用菌立棒侧向定位出菇单元虽然能够实现食用菌立棒周向出菇,但是靠近主栽培筐四角的出菇筒与对应的立柱之间的距离较小,影响菇的生长,采收时,采下的菇容易留在出菇筒和立柱之间的间隙里。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克服上述现有的食用菌立棒侧向定位出菇单元其四角的出菇筒与对应的立柱之间的距离较小,影响菇的生长,采收时,采下的菇容易留在出菇筒和立柱之间的间隙里的缺陷,本技术提供一种食用菌周向出菇栽培筐及栽培系统。本技术能够减少栽培筐对出菇的干涉,且便于采收,并且节省了材料,降低了成本。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食用菌周向出菇栽培筐,其中,包括托架和出菇筒,所述托架的顶面设有若干相互之间间隔一定距离的置筒槽,所述出菇筒的底端插设于所述置筒槽中,所述托架的底面上与各置筒槽一一对应的位置均设有盖筒槽,所述盖筒槽的内径与所述出菇筒顶端的外径相适配,所述出菇筒的周向侧壁上设有若干出菇孔。这样,托架就相当于是一个底盘,出菇筒是插设在底盘的顶面上的,也不存在像
技术介绍
中所述的栽培筐所具有的立柱和筐侧壁,各出菇筒之间的间隔距离就好控制了,只要满足各出菇筒之间的间隔距离足够,它们相互之间就不会干涉各自的出菇,采菇时,采下的菇就能够顺利的落下,不会留在出菇筒和立柱之间的间隙里。出菇孔的大小以及间距可以根据食用菌的品种而定,比如适用于木耳时,出菇孔就可以设置的小一些,间距近一些;适用于香菇时,出菇孔就可以设置的大一些,间距远一些。盖筒槽的设计能够让栽培筐具有如下好处,在栽培筐堆叠一起出菇使用时,上一层栽培筐的盖筒槽就可以盖合在下一层栽培筐的出菇筒的顶端上,使堆叠更稳固、更整齐。
[0005]进一步的,所述托架包括由四个侧壁依次首尾相接围成的托架筐,所述置筒槽设于所述托架筐内的四角上,所述置筒槽之间设有加强连杆,所述置筒槽的顶面与所述侧壁的顶面平齐。这样,托架底面上除了置筒槽和加强连杆之外,其他地方都是镂空的,这就使得栽培筐在堆叠一起出菇使用时,内部比较容易通风。
[0006]进一步的,所述侧壁上设有格栅孔,格栅孔利于通风;所述侧壁顶端外侧设有凸
沿,凸沿能够方便人工或机械对栽培筐进行搬运。
[0007]进一步的,所述置筒槽底端伸入到所述盖筒槽中,且所述置筒槽底端的侧壁呈倒置的圆台状。这样,上一层栽培筐的盖筒槽盖合在下一层栽培筐的出菇筒的顶端上时,上一层栽培筐的置筒槽底端就可以插入到下一层栽培筐的出菇筒的顶端内部,使堆叠更进一步稳固。
[0008]进一步的,所述出菇筒底端的形状与所述置筒槽内部形状相适配,所述置筒槽的底面上设有插接孔,所述出菇筒底面的外侧设有用于插置在所述插接孔中的插接部,所述插接部插进所述插接孔的一端端头的周向外壁上设有反扣住所述插接孔边缘底面的第一环形凸缘,所述出菇筒底面的外侧还设有与所述置筒槽的底面内侧相抵接的若干支撑板。这样,通过插接部与插接孔的配合,以及支撑板与置筒槽的底面内侧的配合,就可以将出菇筒牢牢固定在置筒槽中了。
[0009]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板上设有若干第一定位孔或凸出于支撑板的定位凸台,所述置筒槽的底面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定位孔或定位凸台相配合的第二定位孔。通过第一定位孔或定位凸台与第二定位孔的配合定位,实现出菇筒上出菇孔的位置相对托架是相对固定的,根据生产需要,改变第一定位孔或定位凸台与第二定位孔的配合顺序,实现出菇孔位的相对错位,从而减少出菇干涉,更有效的利用空间。
[0010]进一步的,所述插接部插进所述插接孔的一端的周向侧壁上设有若干从该端的端面沿所述插接部轴向向出菇筒底面延伸一定距离的变形缝。变形缝将插接部的端头侧壁分隔成了多片,就会使得插接部端部在往插接孔内插入时具有更大的形变能力,插入就更省力。
[0011]进一步的,所述出菇筒底端的外侧壁上设有与所述置筒槽的槽口端面相抵接的第二环形凸缘。第二环形凸缘起到进一步支撑出菇筒的作用,使其在置筒槽内更稳固。
[0012]进一步的,所述插接部的端面上设有连通所述出菇筒内部的透气孔。在培养出菇时,空气可以从透气孔进入到出菇筒内部,给菌棒补充足够的氧气。
[0013]本技术还提供一种食用菌周向出菇栽培系统,其中,包括底托盘和以多行多列多层的排布方式正叠堆放于所述底托盘上的栽培筐,以及盖在最顶层栽培筐顶部的上盖,所述栽培筐为上述的食用菌周向出菇栽培筐,正叠堆放时,上一层栽培筐的盖筒槽盖合在下一层栽培筐的出菇筒的顶端上。上盖的作用是在运输和堆叠摆放时,起稳定作用,避免单堆或整体倾覆。
[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5]本技术将出菇筒设置在托架的顶面上,就不存在如
技术介绍
中所述的栽培筐所具有的立柱和筐侧壁了,各出菇筒之间的间隔距离也就好控制了,只要满足各出菇筒之间的间隔距离足够,它们相互之间就不会干涉各自的出菇,采菇时,采下的菇就能够顺利的落下,不会留在出菇筒和立柱之间的间隙里。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1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7]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1中出菇筒与托架连接处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1中托架顶面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1中托架底面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1中适用于香菇的出菇筒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1中适用于香菇的出菇筒底端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1中适用于木耳的出菇筒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8是采用本技术实施例1进行香菇的周向出菇培养示意图。
[0024]图9是本技术实施例2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5]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为了更好说明本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
[0026]实施例1
[0027]如图1所示,一种食用菌周向出菇栽培筐,其中,包括托架1和出菇筒2,所述托架1的顶面设有若干相互之间间隔一定距离的置筒槽3,所述出菇筒2的底端插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食用菌周向出菇栽培筐,其特征在于,包括托架(1)和出菇筒(2),所述托架(1)的顶面设有若干相互之间间隔一定距离的置筒槽(3),所述出菇筒(2)的底端插设于所述置筒槽(3)中,所述托架(1)的底面上与各置筒槽(3)一一对应的位置均设有盖筒槽(6),所述盖筒槽(6)的内径与所述出菇筒(2)顶端的外径相适配,所述出菇筒(2)的周向侧壁上设有若干出菇孔(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食用菌周向出菇栽培筐,其特征在于,所述托架(1)包括由四个架侧壁(101)依次首尾相接围成的托架筐,所述置筒槽(3)设于所述托架筐内的四角上,所述置筒槽(3)之间设有加强连杆(5),所述置筒槽(3)的顶面与所述架侧壁(101)的顶面平齐。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食用菌周向出菇栽培筐,其特征在于,所述架侧壁(101)上设有格栅孔(102),所述架侧壁(101)顶端外侧设有凸沿(103)。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所述的食用菌周向出菇栽培筐,其特征在于,所述置筒槽(3)底端伸入到所述盖筒槽(6)中,且所述置筒槽(3)底端的侧壁呈倒置的圆台状。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食用菌周向出菇栽培筐,其特征在于,所述出菇筒(2)底端的形状与所述置筒槽(3)内部形状相适配,所述置筒槽(3)的底面上设有插接孔(301),所述出菇筒(2)底面的外侧设有用于插置在所述插接孔(301)中的插接部(201),所述插接部(201)插进所述插接孔(301)的一端端头的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攀宏卢冉张博张兵魏东超
申请(专利权)人:昂磐智能装备山东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